最负责任、最具挑战性,并且就忠实于自我而言的最高贵之事,就是直面隐藏在你天性中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它。
——马库斯·白金汉
一、孩子明明很想去做,却说妈妈,我害怕,我做不到”
在一次亲子训练营中,我们给出了一些自然的材料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的搭建,然后把自己的作品进行一个展示和介绍,这是一个亲子活动。
有一对这样的母子,孩子今年7岁刚上小学,在第1个选择材料的环节,妈妈让他去拿材料,他犹豫不决迟迟不动,最后是妈妈过来帮他拿的,他只是站在他原来的位置上看着妈妈。
当妈妈让他做的时候,他对妈妈说: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没有做过,”妈妈给了他一个有些生气的眼神,但是因为人很多,我看得出妈妈在刻意的让自己不要发出火来,因为拿材料时产生的不愉快他俩僵持了下来,于是我走过去跟孩子开启了闲聊模式。在和孩子的沟通后,孩子决定做一个鸡舍。
于是孩子和不情愿的妈妈开始做鸡舍了,能看出来妈妈在旁边有些嫌弃,因为她觉得儿子这个主题,并不怎么好。因为能感受到妈妈对他作品的不认可, 他做起来有些小心翼翼。做作品的过程里面,孩子总是会去跟妈妈确认,他每一步步骤是不是做正确,这样做可不可以,终于他做出了一个他的作品。
在上台展示的环节,刚开始他对展示是比较排斥的,他说他的作品并不好,不想去展示。他没有对他的作品进行太多的讲解,只是告诉大家,他看的一本书做出来这样一个鸡舍。
这个过程孩子其实有在努力,他很想去做一个很好的作品,他也很希望自己能展现的很好,可是他又觉得自己没有被认可,所以做起来小心翼翼,没有自信。
生活中有很多像他这样,对很多事情充满着好奇,想要尝试,但又担心自己做错失败而踌躇不前的孩子,这是因为他们被限制性信念”影响。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
由于信念产生于一个念头,又由经验之后才能牢固地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所有经验是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但没有一个人能够经历所有的事情,所以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有很多信念其实是由某一特定经验产生的,这个信念也许适用于曾经某个情景,但换一个情景就不适用了。但是这个人的信念却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信念我们称之为限制性信念”。
——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二、别让限制性信念”侵蚀你孩子的内在力量
1.养育过程的限制性信念如何产生?
每一个孩子从生下来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开始逐渐的实现和母亲的分离,亲子之爱是唯一指向分离的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的开始认识到自我,到3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达到一个高峰,他就意识到,他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而孩子对自我认知的构建,是通过自己所做的,和父母所说的去构建的,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经验,他们对生活存在了太多的未知,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是从父母的认知里去判断自我。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极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帮他探索着世界,可是成人世界限制较多,成人便会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约束,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要这样做,这里很脏,你不要趴在地上,地上很凉。”一个又一个的限制词就开始在孩子的意识里面存在了。
现在的家庭结构很多为421或者422(指家中4位老人+爸爸妈妈+1或2个孩子的养育结构)家庭结构,孩子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中心,在这样的家庭结构里面,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养育的结果,就是过度养育。
所谓过度养育,就是在养育过程中给了孩子其实并不需要的那样一部分养育,过度的对孩子进行开发和保护,让孩子失去了自我空间。
过度养育,它所产生的影响便是在孩子能够做的事情上,我们没有让孩子去做,他没有通过自己做事情去获得自己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在一些我们认为会有危险的事情上,我们禁止孩子去做,但却忽略了,孩子这样做其实是在探索世界,我们损害的是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对于很多的事情,孩子没有办法去做,我们也没有让他去做,他逐渐的就认识到了,原来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很多事情他做不了,他要依靠父母。这样就产生了孩子对于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2.限制性信念会局限孩子能力,带来很多弊端
01 限制性信念,局限孩子的能力
孩子也许在某一个情境中产生过失败,而这种失败让他产生了对自己能力怀疑的限制性信念,所以在其他的情境中,孩子依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一次讲座结束,一位妈妈找我聊到了这样一个话题,孩子在六年级以后,成绩突然下降,他并不清楚这个原因,只是发现孩子对于学习,好像没有以前的那种热情。
后来在孩子的交流中,孩子聊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次体育课中,活动项目是投掷垒球,因为孩子不能够掌握好的要领,所以投的距离十分的近,老师说了一句:教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掌握不了要领?”其他的同学也哄堂大笑。
那一刻孩子十分的难过,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怀疑的,他认为自己学东西比其他人要慢很多。这样一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于是在孩子的心里,慢慢的滋生出来对自己能力的不认可。因为对自己能力的不认可,在学习其他科目上他也变得不自信。
02 限制性信念,让孩子没有自信
一旦孩子开始有了自己没有能力处理事情,没有办法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限制性信念以后,他面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便是退缩和放弃。
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在养育过程中,大家所看到的那些想做一件事情却迟迟不敢行动,踌躇不前,经常去询问父母的意见,自己没有办法拿主意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也往往就是没有自信的孩子,没有相信自己所具备的力量。
在训练营中的小男孩儿,便是对自己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性信念,他认为这个东西他是做不出来的,他不会因此去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他对自己是不自信的,他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所以他总是去询问妈妈。
因为没有被母亲所肯定,他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不自信的信念,于是他拒绝去展示。
三、用优势教养”养育我能行”的孩子
1.什么是优势教养?
每个人都有优势,我们有自己的特长和美好的品质。相比之下有些优势会更突出一些,优势教养就是让孩子时刻的牢记自己基于个性的特长和美好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去面对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优势教养是把孩子真正当孩子的教养,是符合人性道法自然的教养,是真正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心态积极的新时代公民的儿童培养方式。
—— 彭凯平
2.为什么关注优势很难?
曾经有一位母亲问道,你们说的是关注孩子的优势,有没有一种教养方法是从注意到孩子的缺点出发的?因为我真的特别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
关注优势很难,是因为我们有4种消极的错误机制。
01.非注意性盲视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如果你被要求看一个短视频,在短视频中6个人分别为两组传球,其中三个人穿着白色衬衣,另三个人穿着黑色衬衣,你的任务是记住白色衬衣那一组传了多少球.
在游戏进行到30秒的时候,一个扮演成大猩猩的人出现在了画面里,面对镜头拍打自己的胸脯,然后走出了画面,这个毛茸茸的家伙在画面中停留了整整9秒钟,这当然是非常抢眼的,你甚至会忘了数传了多少球,对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人员发现有50%的人观看短视频及传球速度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大猩猩出现过。
这就是非注意性盲视所带给我们的提示,我们只是关注了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现的那样一部分特质,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部分。
02负面偏见
我们的大脑里天然就有这样一套系统,特别善于去发现孩子的坏的方面,而不是去发掘他的优势,所以负面偏见在我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就影响了我们。
03 投射
在心理学上所谓的投射,就是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负面的形象投射到别人身上去,自欺欺人的认为别人身上和我们有一样的缺点。
所以成人有时候理所当然的把孩子的某些错误,归结于某种原因。
04 二元对立思维
孩子有某种优势的对面并不是没有这种优势,可能只是说这种优势还不太明显,需要被发现和培养。
3.掌握3个办法,培养我能行”孩子
如何具体使用优势教养呢?这3个办法送给你。
01.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针对于固定性思维来说的,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他认为自己成长的过程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
成长型思维其实是培养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会有这样一种思考,任何的一切都是可以转变的,他是成长的,随着自己的努力它会发生变化。成长性思维能够帮孩子很好的打破他的限制性信念。即使失败也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积累经验。
上文中那位因为体育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的孩子,帮助他解决问题,便是帮助他建立成长型的思维。
我和他做了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记忆游戏,我先是给他说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物品,这个物品的数量达到了15个,在我第1次复述这些物品的时候,我要求他能够把我说的物品描述出来,他已经能够乱序地描述出9个物品。
随后我教会他使用联想的记忆方法,我们将这些物品编出了一个故事,只需要描述一遍这个故事,他便能够将15件物品,依次的将它描述出来。
描述出来以后,他表现得格外的惊喜,他说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能够这么快的记下来,15个完全没有关系的词汇。这里面我充分的肯定了他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也告诉他,在他的其他科目学习过程中,其实他的这方面能力是很强的。
我和他继续聊了一下,关于知识学习和体能锻炼之间的差异,其实孩子自己都是明白的,只是他进入到了自己的一个限制性的信念里面。
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便不再是针对孩子的,而是针对于父母的。
我和他的母亲来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利用优势赞赏帮助孩子建立他的成长型思维,通过在每一件事情中发现孩子的优势,即使是孩子做的不成功的事情,也有可以被肯定的部分。
长期对孩子进行这种优势思维训练,孩子会逐渐形成成长型思维。
让孩子利用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在体育课上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他会这样告诉自己,学习一项体育运动,对我来说总是需要花费多一点的时间。
而不是将自己学习这样一项运动,表现出来的不佳,迁移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嘉上。
02.搭建从优势出发的脚手架
这是每一个家长都需要去掌握的一个技巧,我们需要帮孩子确保获得他所需要的资源和支持培养自身优势,让自己让孩子能够相信他的能力,而且让孩子理解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组合。
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想法和建议,让他们能够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出作用,让他体会到自己的这种优势在生活中得到的益处。
一位从6岁开始练钢琴的小男孩儿,当练习到12岁的时候,他实在不想再练琴了,因为他认为这件事情既枯燥又无味,也没有在这个事情上获得多大的成就感。于是在和母亲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斗争后,他停止了弹钢琴。
14岁时,他们全家移居到美国,偶然的一次机会和母亲散步时,听到了教堂里传出的钢琴声,母子俩好奇地走进了教堂,弹琴的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性,用他的话来说,这钢琴弹得确实不好,弹的曲目也是他10岁之前就会的曲目,可结束的时候,大家热烈的鼓掌,表示赞扬。
男孩向他的母亲抱怨说:弹成这样怎么还有人鼓掌。”母亲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对他进行鼓励。你的钢琴弹得很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去展示呢?
在母亲的鼓励下,他们与牧师进行沟通,于是当场给大家进行了一场展示,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牧师说:能否邀请你来给我们弹琴?”
后来基本每一个周末男孩都会去教堂为他们弹琴,而且还会教一些人弹琴。不知不觉之中,男孩的钢琴造诣已经变得很高了,他告诉妈妈:弹钢琴,让他觉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这是这位母亲为孩子搭建的一个脚手架,他抓住了一个很巧妙的机会,让孩子重新获得了弹钢琴的乐趣。
谁都可以成为脚手架的搭建者,只要我们真心的关注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宝贵之处,知道如何以一种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方式来推动孩子前进,搭建脚手架,对于爱孩子支持孩子的父母来说十分的容易。
03.针对最近发展区练习
在帮助孩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帮孩子找到他比较擅长的领域,但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在他擅长领域一开始就会做得很好,我们一步一步的让孩子去达到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每当难度和高度往上提升一点,孩子对于自身的一个肯定程度就会提高一点,最近发展区是能够最好的去帮助孩子识别自己能力的一个方向。
Linda是一位14岁的女孩,上中学时候垒球打得一塌糊涂,身体的协调性很差,总是被体育老师挑选最后一个练习,多数情况下还是一个糟糕的守场员,害怕接球,不能判断距离和弹性,总是接不到球,让抛过来的人上垒得分。
她的父亲决定亲自调教她,每天吃完晚饭,就会开始去练习接球,刚开始,他直接扔过来一些比较容易接到的球,等她有了信心,可以接住球以后,他开始加入一些滚地球,就是那种在地上弹一两下的,但还是直接向她而去,然后是很高的弹出球,但是距离远一些,然后更远一些,让她跑起来接球。
最后父亲提高速度,球在地上弹的次数更多,而且开始旋转,这样滚地球的方向也难以预测了。这样的练习很有意思,也比较轻松,但随着训练的提高,Linda的水平越来越高,队友和教练都开始大吃一惊 。
循序渐进很关键,父亲帮助Linda 从她能够做到的事情开始做,逐渐的提升难度,Linda对于一开始的练习就不排斥充满了信心,随着后面练习的深入,她逐渐的挑战了自己。这就是父母能做到的帮助孩子从最近的发展区练习。
优势教养是在反向的利用孩子的限制性信念,让孩子去坚信自己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当孩子在某一个方面取得成功的时候,他的这种自信能力是可以迁移到学习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
当自己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想要做事情。孩子对于自身的肯定和信心自然也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