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悠闲的傍晚,吃过晚饭后的你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散步。这时你们路过一家玩具商店,眼尖的孩子一眼就透过玻璃橱窗看到了一只小熊,他指着小熊说:"爸爸(妈妈),我想要这个",或者还有可能直接冲进商店把小熊紧紧地抱在怀里不松手。
这估计是每个父母都不陌生的场景,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回答他呢?"宝贝,家里已经有很多小熊了,昨天我们才买了一只,不一会儿你就把它丢在一边了,你忘了吗?"这样的说辞很少会有孩子听得进去,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孩子立刻大哭起来吵着要买,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在地上打滚,嘴里嚷着不买就不起来。
作为家长的你,会如何选择呢?是又一次溺爱地迁就孩子,还是暴力地打他一顿呢?
这恐怕是所有父母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应对孩子的种种不合理要求。作为懵懂的小孩子,他们很难理解大人口中的"道理",过于迁就往往会让他们养成娇纵的性格,从而得寸进尺;暴力对待固然能够起到直接的效果,但长期看来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也是不可取的。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在培养孩子形成良好性格习惯的同时又能让他快乐地成长呢?这首先要帮助孩子改掉爱哭闹的习惯。
如何改掉孩子爱哭闹的习惯?孩子不像成年人明事理,可以好好地讲道理,如果是6岁以下的孩子,就算讲了道理,孩子也是无法理解的。
通常孩子最让家长头疼的一点就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以哭闹来威胁。尽管很难与孩子讲大道理,但其实还是有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尽量改正这个习惯。
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曾说过,小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很会观察揣摩大人的心思,他们发现只要自己一哭闹,大人就一定会去抱他们、哄他们,因此小孩子很早就掌握了用哭闹来威胁家长的技巧。所以家长首先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改变他们这种"只要我哭闹,爸爸妈妈就会什么都依着我"的错误认知。
这个更改的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好,在孩子具备完全的语言能力及行事能力时最佳,大概是两岁左右。这时候孩子已经能和父母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也完全具有了自由活动的能力,也是频繁利用哭闹来吸引父母注意力、达成自己目的的开始。所以,除非是因摔倒、磕碰这样的疼痛带来的哭闹,当孩子因无理之事进行哭闹时,家长就应该采取措施了。
这里的措施当然不是指暴力措施,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一切家庭教育时,都应当避免采用暴力手段,虽然暴力能够迅速地达成目标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敢哭闹,但是长远来看,对孩子的伤害也是无穷的。不仅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与精神上难以弥补的伤害,还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最好的办法是孩子在哭闹时并不打骂他,也不立刻去安慰他满足他的要求,而是任由他哭泣,让他知道家长并不畏惧他的哭闹。
当然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安全,有时孩子哭泣太久会造成身体抽搐或者脱水,所以家长应当守在孩子身边为他提供饮用水,或者用热毛巾帮他擦脸。这需要相当大的耐心,比较固执的孩子可能会哭很久,但等他哭累了并且知道哭泣毫无意义之时,最终还是会停下来。
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带到安静的房间里让他独处,这样效果会更好,但是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能完全不管不顾。
等孩子冷静下来以后家长再告知孩子为什么不满足他要求的原因,尽管孩子可能不会完全理解,但他至少已经明白,哭闹是不能威胁到父母的。这样多做几次,孩子就会渐渐改掉用哭闹可以威胁父母以达到自己要求的错误认知了。
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改变孩子认知的,也不是从某一天突然开始实行就能起到效果的。更改的过程越早开始越好,但是一定要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落差感从而受到更大的伤害。
最终的难题:买还是不买?改掉孩子爱哭闹的坏习惯以后,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冷漠地拒绝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样会疏远与孩子的关系,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改掉错误的认知后,必然就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即如何合理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早培养孩子的这种认知就越有利于孩子的个人长远发展。
传统的做法是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把他们想要的东西变成奖励,来激励他们主动学习生活技能,培养孩子帮助家人分担家庭杂务的好习惯。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也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功利心,比如没有想要的东西就不会主动学习新事物,或者没有奖励就不愿意主动分担家务等,责任心的培养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应当以其他方式进行引导,而不该过多地与物质挂钩。
最好的方法是给孩子规定每个月的消费定额,比如在玩具和零食上一共可以花费两百块,"你今天买了小熊以后明天就不能吃小蛋糕了哦,所以真的要买吗?"类似于定额零花钱的形式,也能让孩子提前熟悉零花钱的概念,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直接进行零花钱教育。
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满足小孩子对玩具、零食等物品的需求,又能培养他们自我规划、有计划地进行理性消费的能力,促进家长与孩子的良性沟通,同时还能减轻家庭的负担。
所以要想解决孩子吵闹着要买东西这个世纪难题,就需要家长从小改掉小孩子用哭闹来威胁家长的错误认知,再配以合理的购买物品方案,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