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孩子玩儿的不回家。但现在恰恰相反,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孩子不愿意出门。
把孩子牢牢吸引在家的东西只有一个——手机。
假期回老家,去街上散步,看到巷子里五六个孩子聚在一起叫嚷。出于好奇,就走进看了一眼,原来是几个孩子在打游戏。问他们为啥都聚在这儿,答道:
「家里不让玩儿,这里可以蹭WIFI」。
这种事情也算正常,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从上午一直玩儿到天黑。装备很齐全,砖头一样的充电宝还带了两个。也算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了。
这种场景可不仅仅局限于我的老家,而是在全国各地上演。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孩子最大的威胁。
2017年6月22日,一个杭州的13岁男孩,因玩儿手机游戏被父亲劝阻,一怒之下从自家阳台跃下,摔成骨折。却还困惑的说:「我怎么不会飞?」
同年5月,一名深圳11岁男孩偷取父母手机和银行卡玩儿游戏,充了大量道具,花光卡内3万积蓄。
13岁江西女孩离家出走,远赴温州约见网友……
当我们的孩子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智能设备的创造者却严格限制自己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当年苹果推出ipad之后大获成功,乔布斯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
您的三个孩子应该很喜欢玩ipad吧?
乔布斯却说:
他们没有ipad,我们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电子设备。
不仅仅是乔布斯。在「科技之都」硅谷,倍受欢迎的小学是当地的「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并没有用科技武装到牙齿,恰恰相反,该校承诺提供一种回归自然,几乎不用屏幕的教学方式。
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他们都遵循一条铁律:
贩毒的人不吸毒。
这些创造者深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带来的危害,自然会保护自己的孩子。至于你家孩子的成长,那不是他关心的问题。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1、视力受损2018年爆出一则新闻:
萌萌(化名)5岁了,爸爸是个游戏迷,经常教他玩儿手机。当孩子学会之后就抢爸爸的玩儿,但他爸也想玩儿啊,于是直接给孩子买了一部。这可把孩子高兴坏了,每天抱着手机打游戏。
半年过去了,孩子说看不清东西,去医院一查,发现已经近视300度。
医生再三叮嘱少看手机,但孩子已经上瘾,家人不让看就偷偷玩。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大哭起来,说自己看不见东西了。
去医院一查,已经出现视网膜裂孔,伴随而来的就是失明。
5岁的孩子一旦失明,他的后半生要靠什么照亮?
关于电子设备对孩子视力的影响,曾有人做过实验。
实验者选了两个分别为4岁和13岁的孩子,为他们检测泪膜破裂时间,这是衡量眼睛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
实验前,两个小朋友的泪膜破裂时间为8—10秒,属于正常值范围。
当两个小朋友连续玩儿了20分钟电子产品后,再次检测显示:
4岁孩子的泪膜破裂时间为4.4秒。
13岁孩子的泪膜破裂时间为5秒。
都已经低于正常值,属于「干眼」状态。
医生指出:
孩子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眨眼次数会大大降低,泪液蒸发快,就会导致干眼。而眼睛太干,还会损伤角膜上皮组织。
现在大量幼儿园的孩子就带上了眼镜,电子设备是最重要的元凶之一。
2、注意力缺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开办了一项关于大脑发育的研究,研究对象超过1.1万名儿童,初步结果显示,每天看屏幕超过两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得分较低。
简单来说,就是变得不聪明了,而且还不太会说话。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看到孩子玩儿手机时极其专注,怎么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
其实注意力分两种,一种叫「被动注意」,一种叫「主动注意」。
被动注意是下意识的,就像突然有人在你身边大叫了一声,你会扭头去看一样。
孩子在玩儿手机,看电视的时候,用的就是「被动注意」。那些鲜艳的画面,动感的声音,天然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甚至不受控制。
而阅读,学习,或者做游戏,都需要孩子运用「主动注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脑筋」。
如果孩子习惯了动态的屏幕,「主动注意」的能力将逐渐降低,导致很难再将注意力集中到静态的书本上。这也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无法专心听课的重要原因。
3、社交障碍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只想宅在家。
我一亲戚家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每次去从不打招呼,甚至都不抬头,只是抱着一个手机玩儿。不理我也就算了,哪怕是同龄的小朋友来找他玩儿,依旧不为所动。
这种情况已经很普遍,而且越是贫穷的家庭越是如此。
你可能觉得惊讶,但这就是事实。
越来越多富裕的家庭,开始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但贫困人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要孩子哭闹,就丢给他们一个手机。
要知道,这个社会的本质是协作,协作的根基是人际交往。
随着部分孩子花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社交能力逐渐退化。
未来一个人对于交往的适应程度,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阶级标志。
但身处这个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几乎不可能,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造成的危害。
你可以试试这 3 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1、兴趣是手机最好的替代品著名演员孙俪在育儿方面很用心,但她并不排斥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并表示:
「现在互联网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让小孩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也很可怕,等以后孩子哪一天晚知道了这些东西的存在,大家会觉得他们是异类。
我们每天会有 20 分钟左右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在外面吃饭,会作为奖励给他们看 10~15 分钟手机。
孩子只有觉得无聊的时候,才会想起来玩 iPad 和手机,每次带孩子出去旅游时,他们不会想到玩这些」。
不想让孩子长时间玩儿手机,单纯「堵」是没用的,反而可能引发「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就是说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去做。同样,父母越不让孩子玩儿,他们的好奇心反而越旺盛,偷偷摸摸也会玩儿。
怎么办呢?
比「堵」更好的方式其实是「疏」。
我邻居家有个小朋友,从前也是个网瘾少年,每天不是玩儿游戏,就是刷视频。但有一次这孩子突然对架子鼓来了兴趣,他父母相当支持,立马置办了一套,还送他去找专业的老师学习。
现在,这孩子基本很少碰手机了,只要有时间就「动次打次」的练他的架子鼓。
孩子总是离不开手机,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手机,他们没有其他兴趣来充实生活。
不玩儿手机干嘛,总不能干坐着吧?
因此,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在闲暇时有更多选择。当他可以从其他事情中获得乐趣时,自然就会远离电子产品。
可以是文艺,学学乐器,绘画。也可以是体育,学学滑板,游泳。
但有一点得注意,千万不要让这个兴趣成为孩子的负担。逼着孩子去学,是谋杀一个兴趣最快的方法。
2、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榜样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其实「身教」的效果要远胜于「言传」。
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谈到他和爱人都喜欢读书,只要回家,就各自抱着一本书在读,很少看电视和手机。
有一次,他们惊讶的发现,自己3岁大孩子竟然在读书,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反着拿的,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小时候,并不懂手机能干什么。只是因为看到父母总是在玩儿,出于好奇,进行模仿罢了。
如果家长看经常看书,那孩子拿起的东西就不是手机,而是书了。
但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场景却是这样:
一家人坐在那里,爸爸妈妈却盯着手机,孩子想和他们玩儿。父母却头都不抬的说「赶紧去学习,作业写完了吗?」
有的父母被缠烦了,就直接丢给孩子一个ipad,一家人玩儿的不亦乐乎。
的确,把手机扔给孩子,可以让你一时轻松,但却会后悔终生。
想让孩子远离手机,父母首先要做到在家少用手机,省下时间干什么呢?
有两件很重要的事一定要做。
第一件事:沟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困惑,烦恼。他们需要一个倾听者,父母就是最佳人选。颜如晶曾说: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
如果父母都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那孩子就是独自站在人生舞台上,台下空无一人,这是何等凄凉?
沟通可以有效获取孩子的信任,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重要的一步。
第二件事: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总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而答案大部分都在书里。
家里多买一些书,让孩子在书籍的陪伴中长大,将会受益终生。
不要心疼那些钱,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孩子的书房,这绝对是你最值的一笔投资。
除了陪着孩子读书之外,还可以经常带他去书店转转。书店的氛围会潜移默化的让孩子爱上阅读,环境对于一个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3、使用时间一定要严格限制电子产品虽然有很多问题,但也并非洪水猛兽,比起一味限制,更重要的是一个「度」。
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18个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电子屏幕。3~6岁的孩子,每天接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小时。每次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应该控制在20分之内。但很多父母会遇到一个问题:
孩子一旦拿着手机,就很难再要回来,一要就给你哭。
这怎么办呢?
事先约定,建立规则。
我的一个朋友是这样做的:
她在给孩子手机时,会定一个闹钟,并告诉孩子闹钟响了必须还回来。刚开始孩子也不给,但必须让他知道,这事儿没商量。过了几次之后,只要闹钟一响,都不用开口,孩子就会把手机送回来。
另外,为了孩子的健康,睡前一小时严禁让孩子使用使用电子设备。
天黑之后我们的身体会分泌「褪黑素」,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入眠,提高睡眠质量。但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严重影响褪黑素分泌,进而导致孩子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损害身体。
尾声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聊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有 3 个方法:
1、堵不如疏,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加他们的选择。
2、树立榜样,想让孩子做什么事,父母自己得先做到。
3、限制时间,不要超过限度,建立规则意识。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
最好的礼物,不是最新的ipad,而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最好的教育,不是邻近的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手机,而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