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说能”,不代表我赞同棍棒教育”,仅代表我不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就我个人教育决策而言,有且只有人身安全问题面前我会要快,准,狠”的解决问题,其他情况下我绝不会选择简单粗暴的方法。
不过身处教育岗位,想要最大程度帮助一个常常出问题的孩子,仅在学校里的塑造是不够的。如果一位老师有特别大动机想要帮助这个孩子,除了在校内工作做好以外,还身兼一项工作就是改变家长对孩子跟教育的认知。让好的教育理念能够从学校渗透到家庭以做到家校在同一个教育理念跟价值观下共同育儿。那么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如何改变家长认知?或者说怎么来统一家校育儿观念?这是一项极其考验智慧,耐心和专业素养的活儿。
很多初学教育的老师和学生常会有攻击家长的言论,轻则斥责家长不懂育儿,重则诽谤孩子的童真,心灵,想象力乃至终生的幸福都让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给毁了……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因为它很可能同时在同一个家长身上既产生共鸣又产生抵触,让他感觉你既理解他但又特别不理解他的情况。怎么这个事儿这么拧巴?原因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好几重身份,不同的身份看这个言论自然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首先看,共鸣跟理解的原因是什么?
是对方拿自己身为子女的身份在跟你对话,回忆起自己身为子女时被父母误会,受得委屈,挨揍,然后在家庭里确实会塑造一些思维跟价值观的惯性。想想自己目前过得并不满意,也不够幸福……诶?听到这个言论似乎隐隐觉着我现在之所以不够成功,不太幸福好像可以把责任推给父母一部分?如此能让我心里压力小点,挫败感减轻点。所以,在情感上对方愿意接受这种言论。
再看,抵触跟不理解的原因是什么?
是对方回到了家长身份跟处境上跟你对话。那么家长在开始养育孩子之后,家庭与事业,工作与生活之间平衡的时候,牺牲是很大的。什么是平衡?就是不断得在两者间权衡之后要艰难地放弃某一边。单从这一点来看,如果你非要依据教育学或者儿童发展心理学来断定家长不够爱孩子,那是不公平的。何况家长也是有情绪的,也是有感情的,你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当中父母的情感体验。所以说,即便是在教育理念上,在方法上你是更合理的,但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家长,甚至于站在道德至高处拷问家长,这下跟你所反感的棍棒教育的方法又殊途同归了。
那么综上所述,不能用简单得对错评判家长的棍棒教育的性质。所以出于对家长在教育生活当中的牺牲,焦虑跟无可奈何,我投以赞成票表示对家长们的理解,身为教育从业者虽然我深知棍棒教育方法失当但并不意味着我就可以去指责你,且指责也不足以改变你的教育方式。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深知,只有在打造好理解跟共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启动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动机。
另外,棍棒教育失当在于棍棒教育并不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教育目的,但非要给家长扣上一顶扼杀了孩子未来跟幸福的罪名,这事儿还真得看程度。孩子也并没有我们想象那般脆弱,或者说一个人求存欲望有多强,那他的精神胚胎就会有多坚韧。谁的成长不带着伤疤?不遭遇存着?谁在成熟前不向社会交学费呢?孩子犯个错不足以影响他未来成为栋梁之材,那家长在教育当中方法失当就一定扼杀了孩子全部未来吗?
最后,之于棍棒教育,再一次表达我的观点:我理解但是不赞成。我期望真正研究过教育的老师,以教育为事业的老师,不仅仅是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还要跟父母成为朋友。在理解跟共识的基础上慢慢改变现状。
###您好,我是甜橘妈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的80后和90后,出生时正赶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之前,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这一代的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宝贝。在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刚一出生就受到了两家人的宠爱。有困难了就找爷爷奶奶,不舒心了就告诉姥姥姥爷,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委屈。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虽然看上去很乖,嘴巴也很甜,但是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会变得不知所措,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心十分脆弱,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把他们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