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
小明今年13岁零4个月,1年前开始变声,当时身高是148cm,外生殖器G2期(睾丸容积约8ml,说明开始发育),当地查骨龄提示为13岁半,当地医生告诉他最终身高为160cm。家长跑到各地去就诊,有的医生说孩子的身高可能连160cm都达不到!但孩子父母的身高非常好,遗传身高为177cm。家里有位姐姐,已经成年,身高都有172cm。
妈妈特别焦虑,孩子爸爸却非常淡定,觉得身高矮点也没事,但最后还是同意妈妈的决定,采用来曲唑+生长激素”的治疗方案。治疗1年下来,骨龄控制的非常好,身高增加了15cm,但发现血糖升高了,停用生长激素后血糖又恢复正常。孩子的爸妈非常纠结,所以当地医生就介绍他们过来看看。
要不要再继续治疗?
我仔细询问了病史、治疗情况、以及做了糖代谢方面的评估,告诉家长血糖升高,是和生长激素治疗有关系,孩子目前没有糖尿病。孩子目前身高为163cm,如果不治疗,顺其自然长到170cm应该是没问题的。听到这里,孩子爸爸表示不要治疗,妈妈又在犹豫。
孩子、孩子父母对待身高的不同态度,对治疗的想法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此类现象很常见。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促使母亲给孩子治疗,而且采取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案,其主要原因是多个医生预测孩子最终身高可能达不到160cm。
意想不到的结果
拿到孩子的最初骨龄片和性发育情况,我的预测终身高在170cm。孩子父母异口同声地说,如果当初是这样的预测身高,就不会采取这么积极”的治疗方案,孩子的爸爸一个劲地嘀咕:早就和你说过,看病要到大医院看。
预测终身高绝对是一个技术活,每位医生的临床经验不一、对骨龄的判断、对整个青春期的整体考虑、骨龄的因素影响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最终导致预测终身高差距巨大。千万不要被骨龄”牵着走,更不要被错误评估的骨龄”牵着鼻子走,从而采取不正确的治疗方案。
治疗前多听听专业的、靠谱的、值得信任的医生意见,不要被病友”的推荐而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