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工作养不起娃,拾起工作又陪不了娃。这是很多妈妈的矛盾所在。如果家庭有个不错的家庭后盾,妈妈没有收入,也不会出现经济危机。问题是好多家庭都在生存线上挣扎。以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还不能给每个家庭补助抚养费!所以生了娃的我们只能为生计奔波。
如果条件允许,妈妈都愿意陪着娃成长。没有任何人更比妈妈更适合带孩子了。我们的孩子需要妈妈,每天出门时,我们都要承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令人心痛不已。孩子的每一次生病,都让在外的我们牵肠挂肚。有多少母亲受不了这种煎熬,再次回归家庭陪伴孩子。
应该说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是很幸福的。如果有条件我还是支持妈妈选择带孩子。孩子的那6年太重要了,那几年建构起的品行影响着他们漫长的人生。用我们的6年换他们的未来是值得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花心思带,到了青春期发现了问题才焦急,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时间。
当然要是有份工作能让我带娃又能赚钱,那就一举两得了!
姑娘安徽人,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儿子6岁时,她和丈夫商量要出去干点啥,家里攒点钱。丈夫在家里种地,就近打点零工,婆婆接送孩子上小学。她经同乡介绍,到山东的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师,工资不错,每个月有3、4千,工作也不是很累,就是离家远、假期少,一年只能过年时回家一次。
回答您的问题前,我跟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位堂哥,早年丧父,家境较差,在生活窘迫之时,夫妻两口子都外出广东务工,把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由家中老母哺养,一年可能就过年时休假回家几天。经过10多年的发展,堂哥混得风起水起,家境殷实。
父母陪伴孩子,确实重要。专家也是从对孩子的成长方面建议的。
但是,孩子是父母自己决定生的,应该是父母双方共同商量承担。
随着国家国力提高和鼓励生育的政策方向,以后应该会给有孩甚至多孩家庭更多经济支持,比如减少个税之类的。
但从女性权益角度看,如果仅仅是给全职妈妈经济支持,不仅不利于妇女参加劳动,更会使职场女性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因为福利越多,单位雇佣女性的投入越大,更不愿意提供女性工作机会。
美国就是例子。
美国有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全职妈妈不担心离婚和养老。家庭主妇在美国也有养老的保证,有的家庭主妇,从来没有工作过,也没有缴纳过社安金,全家的生活主要靠丈夫来维持。
后来丈夫退休了,虽然家庭收入减少了,但是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因为他依然可以从社安局领取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即使丈夫去世后照样可以领取。二人如果离婚了,只要女方没有再婚,依然可以领取前配偶退休金的一半。这种联邦政府规定养老制度给主妇以经济上的保障,让他们觉得更安心。
你看,这种制度够保障家庭主妇权利了吧?然而皮尤中心调查显示,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大约一半母亲不工作,但如今居家妈妈”不到三成,另外还有大约7%的居家爸爸”。
现在的美国,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中,40%以母亲为唯一或首要收入来源,而这些挣面包的妈妈”,三分之二是单身母亲。
为什么政策支持,愿意全职育儿的居家妈妈”越来越少呢?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女性也想有自己除了家庭之外的追求。而且离婚率越来越高,即使有政策支持,妈妈们也不再安于居家。
事实是,如果妈妈们选择离开职场,多年后再回归不仅薪资水平会下降,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愿意选择居家全职的妈妈越来越少。
而且,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妈妈工作比不工作,孩子的成就更大。
201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琳·麦克金和同事在调查24个国家约5万人后发现,有工作的妈妈,女儿往往比同龄女性更成功,挣钱更多,更可能当老板;儿子则会花更多时间照顾弟妹和干家务活,长大后娶的妻子往往也工作。并且,不论在哪个国家,母亲有工作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男女平等观念,更不在意传统家庭分工。麦克金强调,这项研究结果不能说明职场母亲是否过得更好更快乐,只能说明她们的女儿长大后更可能找工作,儿子长大后更有家庭观念。
孩子小时候,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妈妈可以选择全职,但孩子两岁之后,建议还是尽可能去上班吧。让孩子爸也多承担点家庭责任。
与其期待更多政策经济支持,不如锻炼老公带娃,靠自己赚钱,更靠谱。
###这个问题问的好。
六岁以前母亲的陪伴很重要,特别是三岁前。日本在这方面就比较重视,他们要求母亲在六岁前必须陪伴孩子一起长大,国家给与经济补助。
我们国家在一块,相对而言虽然慢一点,但是也在慢慢进步。从产假的延长就可以看出一斑。以前是三个月,后延长到158天,哺乳期的照顾,都是为了孩子能在母亲的陪伴下成长。
但是我国毕竟人口众多,在六岁前给与全职妈妈经济补助还有一定困难。在国家政策尚未出台前,家庭其实可以进行家庭结构调整,比如男主外女主内,合理分配,共同支撑家庭合理健康地发展。
一方面说女人在职场的不公平待遇,一方面又给女人要福利,女人的福利越好,在职场越是遭遇不公平待遇。题目既然说六岁以前孩子需要父母陪,为什么只说给母亲休假,为什么不说让父亲休假陪呢?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涉及面太广。
六岁之前,多多陪伴孩子,是从教育的角度去说,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绝对是信得过,行得通的。这效果也都是多方验证的,无论在各个国家,各个阶层或者说地球任何一个角落。
说到经济上的支持就是整个社会性的问题了,暂时我们可能还不能在大众的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是从教育领域去解读陪伴的这件事。政策上的制定是领导决定的,这是两码事。
###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太耗钱。不过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这方面的投入应该会逐步增多。毕竟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父母的正确陪伴确实能很好的影响小孩子的生长。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各种在父母陪伴下成长为优秀人材的例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国家确实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