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幼升小,孩子拒绝去学校,我们有妙招

引入

幼升小,孩子拒绝去学校,我们有妙招

现在国内恰好是开学季,7-8岁的小朋友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面对即将拥有的新身份——小学生,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小学生活,每个孩子的反应会很不一样。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新的学习生活很兴奋,很骄傲自己终于可以像邻家小哥哥小姐姐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了,会遇见新的朋友,会学习新的知识;有些孩子会非常害怕,焦虑,面对不认识的老师,不认识的同学,不懂的学习任务,不知所措,甚至会哭啊,闹啊,打滚,抱着爹妈的大腿,不想去学校;又或者有些孩子一到要去学校了,马上出现胃疼,头疼,拉肚子等身体的反应,看到此情此景,爸妈们是不是以为自家孩子将来有成为影帝,影后的潜质,能这么活灵活现地上演不上学戏码;又或者早就气到晕过去,又愁又郁闷。

可能谁家爸妈遇到小朋友从幼儿园升小学一千个不愿意和阻碍,内心都是崩溃的,今儿墨姐s育儿说就来谈谈孩子幼小衔接阶段,如何理解孩子即将面对的发展任务以及父母可以做一些什么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小学阶段孩子的发展任务是什么样子的呢?当我们对这个阶段孩子以及ta面对的世界有比较明确的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

在精神分析的界定中,小学阶段又叫潜伏期,介于5岁到11-12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汹涌的俄狄浦斯热情开始消退,也不像进入青春期那般青涩萌动。

如果说在小学之前,孩子更多是在父母陪伴下嬉戏成长,他们对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的依赖和感情会非常浓厚。到了小学阶段,孩子更多体验学校生活,渐渐与父母,与家庭拉开了一些距离。他们的发展任务从与父母的爱恨纠葛”中挣脱”出来,更多转向学习任务和同伴关系,包括,1.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2.学习认识与了解自我;3.建立同伴关系。

当然,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并非进入小学的那一瞬间蹦”地就冒出来了,而是源自于早期婴孩想要探索母亲身体内容的渴望。所以,求知的本能是一种天然的潜能。

我们所强调的小学阶段对知识的渴求并非只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是指孩子踏上一段探索学习的旅程,在其中ta会感受各种各样的体验。Klein & Isaacs也认为孩子只能从自身真实的经验中学,所以,教育者应该设法支持孩子享受一段愉悦的学习经历,而不是紧紧熟记课本知识内容。

在这一段学习经历中,孩子能够体验追求美好知识技能,像课本知识,体育技能,与其他人交往的喜悦和希望感。同时,因为进入小学这个空间,它有自己的规则和制度,所以孩子也需要习得新的规则秩序。当面对不同学习任务或者生活任务时,孩子还需要学习时间管理的技能。

但所有技能的学习都不应该破坏孩子天然的学习节奏和潜能,孩子才会在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激发他创造的潜能。

我们简单了解了小学阶段孩子发展特点,对我们来说,心里会有些底气。而对7-8岁的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接下来的阶段对他们来说是新的经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在发生什么变化,也不知道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或许会兴奋,或许会迷惑和害怕。

那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包括提前准备以及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我们跟他们一起应对新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呢?

最最早可以做的自然是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妈妈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涵容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觉察自己的需要与婴儿的需要之间的异同处,并能够温和而有力地照顾孩子的需求。爸爸在婴儿早期能够接纳强烈的母婴关系,能够很好地照顾母亲和孩子也是非常地重要。因为孩子探索世界,能够学习的根源在于单亲或者双亲能够产生爱、给予希望、涵容痛苦,并且根源于能够思考”的家庭文化。孩子们将可因此而发展出勇气、自信以及对自己与父母的尊重,并从这些能力中衍生出活力”,以及对知识、真理与理解的渴望。

父母从孩子很小就与他们建立稳定,安全的亲子关系,在进入学校后,孩子面对陌生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也容易体会到安全和信任。

其次,孩子即将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时,父母可以提前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和生活习惯。

我们在上一篇提到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习得规则意识和能力,比如一堂课45分钟,一天要连续上几堂课才能放学;上课不可以交头接耳,发言要举手等等。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很需要时间和精力适应新的规则和在规则中复杂的情绪体验。父母一方面需要理解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在家里,父母可以提前建立良好的规则和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能力。比如,孩子睡前,爸爸或者妈妈可以跟孩子拥有一个睡前亲子共读的时间,大约15-20分钟,再配上一些轻音乐,帮助孩子酝酿睡眠。并且,与孩子协商好每天睡觉的时间,到了时间就关灯,邀请孩子睡觉。

再次,父母引导孩子了解师生关系和同伴交往,为孩子同伴交往提供空间和机会。

在孩子入学前,父母自己可以了解一下学校老师的基本情况,提前跟孩子描述老师大约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跟老师相处,让孩子提前了解老师是谁,以及如何跟老师交流。如果有可能在最初送孩子去上学,可以看着孩子跟老师打招呼,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可以协助引导孩子跟老师交流。

至于同伴交流,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玩耍的空间。像是周末的时间,父母可以约上孩子好朋友一家一起去公园或者游乐场玩耍。又或者邀请孩子的好朋友回家,给他们提供玩闹的空间和玩具。澳洲这边的小学生很流行sleep over,小朋友可以在自己的好朋友家过夜,这样一起共享的私密时光也有助于孩子与父母分离,更加独立,同时也能够建立珍贵亲密的友谊。

最后,幼儿园到小学转换期,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和理解孩子的心情。

孩子在这个转换期可能心情非常复杂,很需要父母及时地觉察和理解。如果孩子很开心快乐,父母能够为孩子新鲜的体验开心而快乐,也可以邀请ta说说都遇到哪些有趣好玩的事儿。如果孩子对新环境,很害怕担心,父母要觉察孩子这样的心情,协助孩子放松心情。如果孩子因为分离焦虑而哭闹,父母要表示能够理解,也可以跟孩子约定好,放学了来接ta,并且在放学前几分钟到达学校门口等待孩子。孩子不同的情绪得到了回应和支持,也能够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幼升小,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对父母来说也是。希望我们今天的内容能够给各位爸妈带来启发和受益。

参考文献:

1.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

2.twelve tips to help your child adjust to school https://www.ahaparenting.com/Ages-stages/school-age/Help-kids-adjust-school

喜马拉雅平台:

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25295987/211357200

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25295987/212036840

荔枝平台:

https://www.lizhi.fm/126417708/5065293698498810374

https://www.lizhi.fm/126417708/506583442776566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