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海穴对减肥有什么作用
没有用
气海穴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阴交穴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阴交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交穴-局部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阴交穴-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阴交穴 阴交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交穴-局部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阴交穴-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
肚脐下一寸是什么穴位,长按有什么作用
你好,脐下一寸是阴交穴,长按可以治疗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等症。祝你健康快乐!
人体穴位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人体穴位位置和作用
一、头部穴位正面
1、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3、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4、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5、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二、头部穴位背面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3、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三、头部颈部穴位
1、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2、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3、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4、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
小儿按摩的应用方法有点什么?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古代以勺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抽搐的推拿治法。 晋唐时期,许多医学名著中也有一些小儿推拿治法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介绍了“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的捏脊法,《千金要方》载述了以膏摩小儿囟门、手足心防治疾病的膏摩方药及操作方法,《外台秘要》也记有摩头按脊治疗小儿夜啼、咳嗽、盗汗等治疗经验。 金元时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有“揉脾”一法,用以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证。至明代以降,随着儿科推拿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及治疗手法、腧穴应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专科特色,发展成为一门有独特体系的治疗方法。 清代释心禅《一得集?推摩法论》指出:“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腑;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推,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运气,掐以定惊;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对诸如五指经穴与脏腑相通、温清补泻手法操作、特定腧穴分布等小儿推拿特色作了梗概的介绍。 由于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操作方法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 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 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 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2. 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按压此穴能解除尿潴留。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 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 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适应证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一、小儿感冒:开天门40次,运太阳40次,分推坎宫40次,揉迎香2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揉肺俞50次。风寒感冒,寒重热轻者,减去推六腑,加重推三关(增加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风池10次,拿肩井5次,揉按合谷10次。风热感冒,热重寒轻者,减去推三关,加重推六腑(增加300次),清肺经300次,揉大椎300次,按揉曲池30次;热盛者加推脊300次,推涌泉200次。 二、中暑:推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骨100次,推脊300次,揉大椎50次。 三、咳嗽:远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 四、百日咳:清肺经300次,揉掌小横纹30次
盆底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四期”卫生,避免超重劳动和长期蹲、站位劳动。如有慢性咳嗽或便秘要积极治疗,以减低腹压。节制性生活,并注意避孕,以减少生产和流产的次数,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具体下载个杉山的盆底康复大众版app问问医生。
去除盆底痉挛
针灸和推拿;具体部位是:腰椎2~5的横突和椎板、骶骨背面、耻骨上支、耻骨结节、耻骨下支。
去除子宫脱垂
1. 用拇指指端按揉百会500次。
2. 用指端叩击百会2~3分钟。
3. 摩关元5~10分钟。
4. 用拇指指端按揉中极2~3分钟。
5. 按揉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各50~100次。
6. 用大鱼际按揉太阳30次。
7. 轻轻拿捏风池20次。按揉安眠穴20~30次。
8. 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遍。
9. 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下,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遍。
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按摩3~5个疗程。
经过治疗症状即使明显好转,也应坚持自我按摩,不要间断。
有妇科疾病的经常按压哪个穴位好呢?
治疗妇科疾病的穴位有:1,三阴交:三阴交这个穴位是妇科的首选要穴,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可止血,能滋阴又可利湿.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而产后对机体有利的作用.此穴位非常好找,在脚内踝尖上7厘米左右小腿胫骨后缘的地方,用手按时较其它部位敏感.2,次寥穴:在臀部尾椎附近的次寥穴,也是防治和诊断妇科病的重要穴位.只要有妇科问题,也不管这个问题是出自子宫,卵巢,还是附件.点按此穴都会极为敏感.如果经常按摩此穴,使此处的痛点逐渐减轻,而相应的病症也会缓解.可以说它是调节妇科疾病 的一个有效按钮.另外,还可以经常按揉阴陵泉,足三里等穴。足三里在胃经上,可以健脾化湿,阴陵泉是脾经上的要穴,亦可以养脾.对妇科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对妇科疾病有治疗作用的穴位和经络??怎样按摩最有效?
对于妇科病按摩的作用不是太大,一定要找准下面这四个穴位点按,下面我给你一个《妇科病的点穴疗法》,点穴位不仅可以调理气血,而且没有然后毒副作用----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坚持就是胜利,祝你早日康复!!!
妇科病是女性特有的病症,对于他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一般即可做出诊断。主要症状:腰骶部疼痛或下腹痛、或因长时间站立、过劳、性交、或经前期加重,重者影响工作。或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痛经,性感不快;输卵管阻塞、不孕等。或有体质虚弱,精神压力大、伴有神经衰弱。点穴疗法完全可以调理慢性盆腔炎。 一 太冲 “太”极也,“冲”要冲。进步抬足,首当其冲,故名太冲。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骨间腔凹陷中,两骨联合前缘凹陷中、。 主治:盆腔炎、痛经、失眠、头痛、高血压、崩漏、中风、尿闭、胸满等。 二 关元 “关”指局地;“元”指元气而言。此处为元气所藏的地方,故名关元。 位置:位于脐下3寸,为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 主治:盆腔炎、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调、胃下垂等。 三 归来 还者为“归”;返者为“来”。该穴主治子宫脱垂诸病,本穴具有调经种子的功能,使妇人月经通调,待夫君归来而又有子,故名归来。 位置:位于脐下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平中极穴。 主治:盆腔炎、子宫脱垂、带下、月经不调、小腹痛、前阴痛。
四 三阴交 指脾经,肾经,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处,故名三阴交。 位置:内踝上三寸(四指),胫骨后缘。 主治: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 肠胃病: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脾胃虚弱。 泌尿系统疾病: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尿血、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