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按摩哪个穴位
你好:
痛经是青春期女性的常见病。研究发现,用酒精药棉塞耳治疗痛经,效果迅速。
取药棉少许,放在75%酒精内浸透,然后取出塞在患者外耳道内。外耳道具有排导作用,经数小时药棉可自行排出。如不能自行排出,可于次日取出。左右两耳交替用或同时使用。如伴有头痛头晕者,可左侧疼痛塞左侧外耳道,右侧疼痛塞右侧外耳道。酒精药棉塞入时动作不宜过快,以免因接触耳膜引起头晕。冬季宜先将药棉放外耳道口数秒钟,然后缓慢塞入。以采取卧位上药为佳。上药后半数以上女孩数分钟痛经即可消失,90%以上的女孩半小时止痛。祖国中医学认为,痛经乃寒湿凝滞或者气滞血淤所致,且与全身经络有密切联系,用蘸有轻刺激性的酒精药棉刺激外耳道,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故可迅速缓解痛经。
尾椎骨疼痛按摩哪个穴位
尾椎疼痛,建议用骨伤药外敷治疗。它局部给药,药能快速渗透到损伤的部位,快速止痛消肿,舒筋活血,达到治疗目的。
脖子痛按哪个部位有所缓解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下2寸;手五里在臂外侧,肘横纹外侧端上3寸处。具体操作:手按住穴位几下,弹拨几下,一天做2-3组。经常按拨这两个穴位,对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耻骨在身体哪个地方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盆底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四期”卫生,避免超重劳动和长期蹲、站位劳动。如有慢性咳嗽或便秘要积极治疗,以减低腹压。节制性生活,并注意避孕,以减少生产和流产的次数,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具体下载个杉山的盆底康复大众版app问问医生。
去除盆底痉挛
针灸和推拿;具体部位是:腰椎2~5的横突和椎板、骶骨背面、耻骨上支、耻骨结节、耻骨下支。
去除子宫脱垂
1. 用拇指指端按揉百会500次。
2. 用指端叩击百会2~3分钟。
3. 摩关元5~10分钟。
4. 用拇指指端按揉中极2~3分钟。
5. 按揉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各50~100次。
6. 用大鱼际按揉太阳30次。
7. 轻轻拿捏风池20次。按揉安眠穴20~30次。
8. 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遍。
9. 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下,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遍。
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按摩3~5个疗程。
经过治疗症状即使明显好转,也应坚持自我按摩,不要间断。
按什么穴位可以止痛?
止痛的穴位很多,这里我给你常用的两个穴位-----合谷穴、外关穴。
一 合谷 “合”聚也,“谷”肉之大会为谷,故名合谷。
位置:手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牙疼、头痛、鼻病、耳聋、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四肢抽搐、面肿等。
二 外关 前臂伸侧为“外”;此穴犹如“关”口,与内关相对,故名外关。 位置:位于腕背横纹正中直上2寸,挠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一切疼痛、腕痛、热病、耳聋、耳鸣、偏头痛、上肢麻痹、关节疼痛等。
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
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治疗治疗坐骨神经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但是不能够治断根,一定要及时彻底的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像英国的赫尔克静电离子贴,是这方面的专业药物,治愈率很高。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穴位按压也是目前坐骨神经痛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里边,使用一些外用药物治疗再施以穴位疗法的话,就可以彻底治愈坐骨神经痛。治疗做骨神经痛的临床药物主要是有赫尔克静电离子贴,赫尔克静电离子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七层深入治疗”的海洋生物新药。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在使用期间,施以穴位疗法,疗效会更彻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及指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穴道位于两腿后侧正中线上。但是所谓正中线并非指整条线,要在按压会有疼痛感之处才有效。会疼痛处由上向下,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5次。一条腿压完后换另一条腿。坐骨神经引起的臀部疼痛、背部酸痛、腰部僵直、行动不便等症。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起自腰部、臀部或大腿后侧放射至下肢远端的疼痛,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以是放射性、烧灼样或刀割样、针刺样疼痛;常因行走、咳嗽、喷嚏、弯腰、屏气、排便而加剧、好发于成年人,多为单侧性。穴位贴敷:配贴环跳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环跳穴位: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殷门穴位:臀部正下方四指处。委中穴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承山穴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凹陷处。 昆仑穴: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另外可配合下面的方法: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也可用特制的药条对该痛初进行药灸。取穴方法:[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另:昆仑、风池、天柱、肩中俞、后溪治疗项强。 昆仑、太溪、丘墟、三阴交治疗足跟痛。
肚子疼按什么穴位
在医学上说肚子痛很笼统,你是上腹部痛的话可能是胃,下腹部痛的话可能是肠
这有个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的穴位与指压法:中脘、阳陵泉、足三里
“中脘”是治疗胃肠病不可缺少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央。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使劲地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中脘指压法如果在胃痛时采用的话,效果更佳,它与过酸性和减酸性无关。
过酸性的话,指压“阳陵泉”。它位于膝盖呈直角时外侧腓骨小头之下,刺激时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会使制酸作用活泼,不会打酸嗝。
减酸性的话,只要指压“足三里”。指压要领同前,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如果弄错过酸性和减酸性,会产生反效果,因此必须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