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时代的误解:为什么说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当官的爹?

自然选择规律下,那些不愿意为孩子付出的父亲族群,自然就灭绝了。

中国有一句谚语说「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当官的爹」,意思就是,即使跟着讨饭的娘,只要她有一口饭吃,也一定会有你的一口;而当官的爹就不一样了,即使他有家财万贯,也可能对你饿肚子置之不理。

从中国古代的谚语,到当代社会被舆论普遍谴责的「丧偶式育儿」,看起来,父亲总是不如母亲那么爱孩子。

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这种客观事实,仅仅通过舆论一味的谴责和呼吁,效果是甚微的,只有深刻分析它背后的成因,并对这些成因施加可能的影响,才有可能寻根溯源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改变这个现状。

父亲总是不如母亲那么爱孩子,这个成因,其实是有社会学和生物学上的解释依据的。

在北大教授郑也夫的一项研究中表示,父爱没有母爱强烈,这一点不仅仅在人类社会里有体现,在其他灵长类的族群中也存在很明显的特征。

而灵长类动物的这一特征,与他们的婚配制度,有密切关系。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在许多灵长类动物的社群之中,「群婚制」和「性垄断制」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族群,而只有少数族群进化为一夫一妻制的形式。

「群婚制」,是族群中一定范围的一群雄性与一群雌性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在这种婚配制度下,对于母亲来说,她是能够确切知道孩子是从自己身体里出来的,也就是说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有着极大的确定性,与此同时,父亲其实无法断定后代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也就很难发自内心地百分之百地爱自己的孩子;

「性垄断制」,就更好理解了,一个族群中的「王者」垄断了群体中全部的雌性资源。

当一个强壮的雄性首领支配了整个族群的所有雌性资源,也就是说整个族群的后代都是他的孩子。孩子实在是太多了,精力上就分配不过来,这位「父亲」也就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倾注足够的关注和心血了。

在人类社会的婚配制度进化史中,「群婚制」在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虽然后来「群婚制」没有进化成「性垄断制」,而是朝着「一夫一妻制」的方向进化,但是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夫多妻制」也扮演了几千年的角色。而在法律规范下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其实用了还不到100年的时间。

可以说,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婚配制度的演变中,「父亲不如母亲爱孩子」,几乎成为了一种生物学基因,深深地根植到了人类的基因里,成为了一个显著的行为特征。

除了婚配制度外,「父亲不如母亲爱孩子」,也跟社会成员所消耗的能力和承担的风险有密切关系。

一个雌性为了实现生育和抚养后代,需要付出极大的能量和风险,从怀孕开始赋予的营养,到痛苦的分娩,还有长达一两年的哺乳期,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需要向后代所交付的能量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母亲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给到足够多的能量的话,就会导致他们的后代夭折,那么种群也就很容易灭绝了。

但父亲就不需要承担这种能量的付出,他只需要轻易地交付一个精子就可以实现后代的延续;一原有的后代夭折,他只需要再轻松地交付一颗精子,换一个雌性,可以实现后代的延续,对于他的惩罚都不高,因此完全不需要「掏心掏肺」地爱孩子。

因此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之中,把母亲对孩子的这种爱进一步深化,才能使得人类的婴儿得到足够的照顾;也把父亲的这种「冷漠」持续下去。

直到演变成一夫一妻制的制度,女性必须要绑定唯一的男性,在她抚育孩子、无法劳作的过程中,配偶需要给予足够的能量供给,父亲的角色才开始慢慢进入家庭养育当中来。

「父亲不如母亲爱孩子」,还与人类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的角色分工有关。

在原始社会时期,雄性的主要的生存技能是狩猎,需要长途迁徙和奔跑,在这种场景下是没办法照顾孩子的,而雄性的雌性通常是采摘野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兼顾照顾后代的职责;

再到农业社会、这种分工也大致是类似的,因此家庭中关于「照顾后代通常由母亲承担」的分工也就这样被延续了下来。

当然从工业社会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上崛起。据调查统计,在家庭中,女性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男性的家庭,如今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然而这种社会角色和身份的变化,只有区区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与过去的几百万年之中人类基因进化的漫长历史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也就是说,过去根植在基因里「母亲爱孩子远远大于父亲爱孩子」的这种特性,不可能短期内发生变化。

当然,现在有很多教育专家在呼吁加强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倡导父亲的参与育儿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也有很多过来人,支招各种调动父亲育儿积极性的方法。比如说,对父亲做的事情给予极大的夸赞,肯定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对孩子孩子源源不断地正面积极作用,不要过多的指责父亲的育儿缺位。

然而应该很多妈妈可能有跟菲爷是一样的感觉: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很难用所谓的小心机去调动一个把带孩子当做是额外负担的爸爸。

在这里,心理学家给出了一种应对的境界,叫做「穿墙而过」,意思就是当你经历了生完孩子后,发现孩子爸爸根本不如你一样,对孩子用心,对孩子付出的时候,不要郁闷,不要幻灭,不要悲愤,而应该是——

「你在或不在,我带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多不少」,人生可能就会呈现一种神奇般的变化。

很多时候,平和的心态的基础,就在于认清楚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放弃过高的期望。

自从过上了每逢周末都独自带娃的日子,对娃爹完全不存任何指望,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整个人都好起来了,而且带娃也成了一件特别开心的事。

所以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告诫那些还没打算生娃的女孩儿们,一定要一开始就认识到父亲一定不会如母亲般在孩子身上投入”这个育儿背景。女孩在清楚了解后,仍然打算生育并抚养孩子的话,就比较不容易在生育之后,因为遭遇巨大落差而导致抑郁和愤恨。

认识了这点真相,才生孩子,得产后抑郁症的人应该会少很多。

不过,人类社会的「自然选择」最后也会演化出一个很有趣的结果:那些倾向于花费精力照顾孩子的父亲,更容易得到繁衍后代的机会;而那些不愿意照顾孩子的父亲,随着配偶及遗传后代生育意愿的减低,慢慢地族群就灭绝了。

呵呵,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它必将写出最完美的答案。

欢迎来到辣妈菲也,让我和你一起唠嗑婴儿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妈菲也(spicymom2014),从神经大条、没心没肺的文艺青年,变身三头六臂、金光闪闪的妈妈;从通信业世界500强海外骨干,变身回国女性创业者;从科学育儿、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窥婚姻、女性觉醒;愿我像一个人格鲜明的闺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