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非要买跟同学一样上千块的鞋?小心,家长的应对可能有误区

一个朋友跟我诉苦说,孩子想买双鞋她随口就答应了。

没想到孩子想要的鞋上千,说现在流行穿这个,同学中的几个好朋友也都已经有了。

还说如果自己没有的话,好朋友就不跟自己玩了。

孩子为了妈妈答应还说,不要新衣服,不要新玩具,不买好吃的,省下的钱就买这双鞋子。

妈妈很是为难。

我跟朋友说,孩子想要这双昂贵的鞋,不是简简单单想要一样东西。这背后藏着一个不能忽视的信号,家长一定要注意,采用合适的应对方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接触和受到影响,当孩子出现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有的情况,或者别人做什么自己也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说明孩子的社会意识正在成长和发展,这个背后作用的原理就是社会认同。

1970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泰费尔(H. Taifel)等人,提出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这个概念。

社会认同是说: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原理是基于对三个要素的认知:属性分类,身份标签,社会比较。

在孩子身上,社会比较这个词是更广义的泛指,并不是说孩子在成人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与其他成年人的比较,而是泛指在孩子中不同孩子聚集的群体之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是带有社会性质的行为。

身份标签,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核心。这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壮大,从狭义的自我到更广义的自我、从小我到大我的意识的发展必经之路。

孩子从理解自己是自己,到理解自己是属于一个群体里的一员在身份上的这种转变。

属性分类,就是孩子对自己这个分身标签的理解和在(泛指)社会中的定位。例如,作为在有社会认同意识初期阶段的孩子,会将这种认同理解为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该吃什么东西,该玩什么玩具......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孩子是人,而人是群居动物。

具有群居属性的动物,会有建设具有集体性质的自我和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愿望。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也取决于社会认同心理是否在良好地发展。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身份有积极评价或者说具有积极的自尊。因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想要获得积极的社会身份。

为了维持正面的社会认同,个体会做一些这个群体所偏好的事情,以达到这个群体的标准。

这就解释了,孩子为什么希望拥有好朋友也有的鞋子、游戏,甚至是TA去旅游过的地方。

而做到或者达到这个群体的标准则会反过来增加孩子个体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同属于一个群体的孩子,又因为群体的属性,比如上类似的课外活动网球,或者能够经常出国旅游等等,这些其他群体可能没有或者不一样的活动。

这些不一样或者其他人没有,使得这个群体中的孩子有了一种优越感。而为了维持这种优越感,这群孩子可能会想尽办法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或者跟父母要更贵的东西。

这种行为一旦越界,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这样东西或者不能去国外旅游,TA就会害怕自己被同伴不认可,也害怕失去归属感。

如果再加上同龄人的嘲笑、讽刺或者抛弃,孩子的自尊心就会极大地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可能往往只觉得孩子虚荣心强,但是却没有看到孩子为了维护自尊心所做出的努力。而这才是家长最应该守护的东西。

又或者有家长,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再贵也给买,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却在不知不觉间助长了孩子越了界的优越感。

当有一天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因为一时间无法接受现实而在心理上受到的创伤反而会更大。

社会认同原理是一把双刃剑,父母用好这把双刃剑,能帮助孩子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披荆斩棘。

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001 孩子如果是参天大树的话,孩子的根就在家和父母这里。

一个在父母眼里有很多优点的孩子会有很高的自尊心,因为TA知道不管在外面怎么样,自己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

所以,父母在平时要多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多夸孩子。并且,要注意孩子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并将这种特别的地方也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特点。

当孩子自信就算天塌下来,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会在身边,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一个孩子自信起来,又怎么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002 量力而行+同理心。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能力上限,实在买不起做不到的就诚实告诉孩子。更要让孩子知道上限是父母的,不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孩子的成长天花板。孩子通过努力将来有机会亲手实现自己的愿望,要让孩子知道TA自己这个可能性。

同时也要充分理解孩子想要好东西的美好愿望,好东西可以让自己自信,感觉更好。这种感觉是真实的,没有什么可耻的。

003 喜好原则

利用喜好原则,看看孩子喜欢的人中有没有跟孩子一样没有特定东西的人一样很开心,没有被别人笑话。

前提是,这个人是孩子喜欢的人,可以是孩子的偶像,也可以是孩子喜欢的亲人从前的故事。

004 这是教孩子多样化的好机会

试问,如果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一样还有什么意思。也许自己的特点正是被别人羡慕和想模仿的对象呢!

与其穿的跟别人一样,不如动脑筋想想自己怎么穿别人可能会羡慕和反过来模仿。

005 教会孩子真正的友谊是包容不一样

因为跟自己不一样就嘲笑和看不起人,这样对自己的人不是真正的友谊。

比起教会孩子跟随潮流,更重的难道不是教孩子学会识别和找到生命中的真正友谊吗?

事物都有两面性,善加利用社会认同原理,小心避开误区的坑,既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归属感,又可以让孩子学会不断努力是实现愿望的黄金法则。

育儿路上,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