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15-26岁学生居然18%有自杀意念!压力来自于家庭、学业…

核心提示: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耽误孩子的一生。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当今社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越来越难管,越管越不听话。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训,为什么在这代孩子身上就行不通?

越来越多人呼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不以为然:孩子只是不听话,就上升到心理问题,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

本期辽沈名医,特邀沈阳市安宁医院九疗区主任王婧懿为大家分析。

从人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终止,发展过程持续并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心理发展也不例外。

未成年人并不是成人的简单雏形,在未成年人的每个成长阶段中,其生理、认知、自我认识及情绪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发展速度往往不能达到一致,因而出现种种矛盾和危机,如果无法正确解决,则会影响其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都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也就是说,精神心理障碍发生在个体发展的各个时期,尽管很多精神心理疾病(如药物依赖、进食障碍、焦虑障碍等)常发生在青春期甚至成年后,但这些心理障碍有很大一部分存在或起源于儿童时期,大部分儿童精神障碍都会发展到成年,成人的精神障碍也可以看到儿时的影子。

这样极端的例子有很多,据调查显示,我国15-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约18%,而青少年自杀者中90%都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抑郁最为常见。同时成瘾行为、自伤行为、厌食症、贪食症、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等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

这些往往与家长、老师、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够有关,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在面对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等问题时,无法正确解决而导致种种悲剧发生。

因此,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并非危言耸听,要准确理解孩子的小别扭、小情绪,正确的关注和引导,不要让困扰伴随孩子的一生。

发展到疾病状态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严重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幻觉,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或看到旁人看不到的事物,感到思想被他人控制,敌对、猜疑,认为被他人讲究,有人要害他等精神病性症状;

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忧郁苦闷情绪,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失望、悲叹等抑郁情绪;

有的孩子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担惊受怕、总有大灾难要发生、害怕空旷的场地、公共场所等焦虑、恐惧情绪;

或者明知没有意义又无法反复去思考、去做的事,如反复洗手、反复关门窗等强迫的思维和行为。

这些问题往往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困扰与恐慌,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同时,未成年人又是一类很难掌控自身情绪的群体,因此在受上述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很有可能出现冲动暴力、自伤自杀等行为。

因此,社会应该了解未成年人各时期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正确的加以干预,如任由其发展到病态程度再去关注和治疗,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期名医:王婧懿

王婧懿,沈阳市安宁医院九疗区(中西医结合病房)主任,中医学硕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中医学专业,专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心理疾病、老年慢性疾病10余年。

主攻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情感障碍、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利用五音疗法、五行针灸、五行药浴、中药汤剂等中医传统疗法,结合西医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疾病进行系统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身心共病问题。

参与省级课题3项,主持沈阳市卫健委青年科研课题项目基金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疗机构管理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