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有一个好商量的娃是种什么体验?

同事小美因为家中老人有事,让儿子兵兵跟着她来上一天班。

中午大家一起吃饭,顺便去便利店,兵兵跟小美提出要门口的货架的糖。

我顺着兵兵手指的方向,看到是收银处货架新到的一种跳跳糖。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糖果天然没有抵抗力,这种糖也不贵,我以为小美会答应儿子的要求。

结果小美只是说:"吃糖妈妈不反对,不过'金字塔'尖儿最下面一层是什么呀,塔顶的东西已经够了,兵兵想一想,你到底需要不需要呢?"

兵兵睁着可爱的大眼睛,咕噜噜一转,说道:"金字塔最下面是饭,最上面是糖,小朋友的饮食里面,糖只能占一小部分,多吃饭身体才会棒棒的,妈妈,不买了,等我吃完家里的再说吧!"

我在一旁看得一头雾水,什么'金字塔',还塔尖什么的,母子俩这是说什么谜语呢。

小美笑着跟我解释说,是她给儿子买的一个营养食谱挂图,人体需要的营养一目了然,是教育孩子营养分类的。

原来如此,孩子充分理解了背后的道理,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教,也不需要父母强制的要求,是可以这样有效沟通的。

怪不得兵兵没有哭闹也没有和妈妈争执,母子俩有商有量,结果令人愉快。

现在很多人提出懂事的孩子多么委屈,懂事的孩子都是压抑了自己的天性等等,好像孩子不能懂事,孩子懂事就是"有苦说不出"。

事实真的如此吗?孩子必须要大哭大闹要挟父母才正常?

只要父母掌握好方法,好商量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出来的。

好商量的背后,是充分的共情

演员胡可有两个可爱的儿子,有一次,因为带弟弟尼莫去体检,让独自一人在美术班上课的哥哥安吉足足等了两个小时。

安吉虽然是哥哥,但也是个孩子啊。迟迟见不到自己妈妈,安吉伤心的大哭。

直到胡可匆忙赶来,安吉看到妈妈,装作没看见,既不跑过去,也不叫妈妈。

气喘吁吁的胡可看儿子这反应,理解儿子肯定生气了。

她走过去抱着安吉,轻声安慰他,跟他道歉:

"对不起宝贝,因为带弟弟去体检,所以耽误了一点时间。"

听到妈妈的解释,小安吉气消了一半,但是仍很心不甘的问胡可:"你不是在我上学的时候带弟弟体检了吗?"

胡可耐心地解释:"是还有一些项目没有做完。"

安吉不再追问,他画了一幅蜗牛,说送给妈妈。

胡可立刻说:"为什么要送我蜗牛呢?是因为我很慢来的对不对?像一个蜗牛一样慢对不对?"

这不就是孩子的心声吗?安吉轻声"嗯"了一声表示同意,就这样,原谅了妈妈。

就这样,安吉的情绪被胡可用共情轻易化解了。

试想,如果看见孩子发脾气,作为妈妈的胡可也发脾气——我迟到还不是因为我带弟弟体检吗?你就等一下怎么了?

那么即使小安吉知道妈妈为什么迟到,也不愿意立刻原谅妈妈。

每个人都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被理解了,才可能去理解别人。

他着急等待的心情被理解了,嫌妈妈慢的情绪被化解了,还有什么值得他生气的呢?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共情,理解孩子,就会收获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

想让孩子理解父母,先从对孩子共情开始。

良好的沟通是有商有量前提

闺蜜玲玲跟我吐槽说,给女儿报了钢琴课以后,就和安逸的日子告别了。

她说,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培训班,其实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每周固定几次送去上课,孩子上课,家长在一旁等待一到两个小时,百无聊赖。

有时遇到加班等突发事件,还要临时变更时间,跟老师打招呼。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玲玲女儿从开始上钢琴课就没有流露过厌烦情绪,一直很自觉,不需要催促。

尤其是看班里其他被父母逼着来上课的孩子,玲玲更是庆幸自己有个听话的女儿。

直到有一天,无意听到女儿和同学聊天,她才知道,女儿这么听话的原因。

同学:"学琴好累啊,我有几次装病不去上课,我妈竟然同意了,后来落下课程多,渐渐就不学了。"

女儿:"我妈妈在我学乐器前就问过我想学哪个,当时在钢琴和小提琴中我选择了钢琴。是我自己挑的,我就要为自己负责。"

"我妈妈每周送我上课很辛苦,她说学一门乐器不是为了虚荣也不是为了攀比,而是多一个技能,将来就多一种可能。"

玲玲听了又惊又喜,原来学琴之前和女儿的沟通,这么有效,而且都得到了女儿的充分理解,她立刻觉得,送孩子的辛苦都不算什么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作为父母,常常回觉得孩子小,说得多也听不懂,只要照做就可以了,父母是不会害自己孩子的。

然而,我们不能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陈忻说过,英语里面有一个ownership的概念,意思就是拥有感,当孩子认为某件事属于他,他就会为这件事负责,反之,则会产生与他无关的感受。

当一件事情与他产生了切实的关系,他才有克服困难的动机和做好的决心。

而充分的沟通,就是在建立这种"拥有感",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与他息息相关的,别人无可替代,他是说了算的主人。

孩子懂规则,一切好商量

近日,广东一位律师妈妈与10岁儿子签署建立规则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

这位妈妈在五年间与孩子签署了四份协议,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这世界上还有"规则"这种东西。

许多网友评论说母子之间这样做会不会没有人情味,但实际上是,孩子从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开心主动,成长了许多。

妈妈说,了解了这些规则,孩子不再提出无理要求,比如,如果"晚上主动看书学习""在学校得到表扬",将被奖励数量不等的"星星";如果违规则将被扣除"星星",每周达到一百颗星星后,可以"满足一个愿望或者获得一份神秘礼物"。

孩子不再胡乱要玩具,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小星星"没挣够,想要玩具,按照规则,就不能买。

同时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修正自己的行为,主动看书,在学校好好表现得到表扬等,争取尽快挣够小星星获取奖励。

波兰作家莱蒙特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对于孩子也不例外,他终有一天要长大,走入社会,父母要做的,就是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在社会允许的方式下生存。

当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那么公平就建立起来了,就好像有一个第三方进行监督一样,孩子感受到了公平,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价值。

孩子不会再无理取闹,他懂得规则不可改变,并学会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权利。

这样的孩子,就是有商有量,懂事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家长希望他自由成长,充分享受爱和自由,然而,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诱惑和欲望。

家长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懂得共情、真诚与孩子沟通、建立规则,这样,收获一个好商量的孩子,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