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代表什么动物
代表的动物有河马和山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四个节气。“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
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为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即一天中白昼长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故春分也称升分。
而在南北两极,春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冬至是什么东东?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俗称交九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对广东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春节可能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但在广东人的眼里,冬至却也是一样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广东人有句话叫“冬大过年”,从此可见冬至在广东人心目中的地位。
冬至和立冬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四川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四川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立冬时节的四川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你那里冬至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吃什么呢?
冬至大过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最受重视,除了节气,历法等自然条件,恐怕还有生活上的因素。据说,在古代,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人类是经济动物,产业的得失,关系个人,家族生活,其意义与祈谷丰登,求老天爷恩赐,在本质上并无别—同样含有维持生活、延续生活生命的意思。也许,由于这种观念,故向来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冬至”这一天,已有“年”的气氛,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这叫“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实际上大家已加了一岁。各地的风俗民情或不尽相同,不过大致是相似的,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做冬至圆时,顺便用糯米粉做一些小动物,捏成各种形状,蒸熟了给孩子们当玩具,让他们开心。吃圆以前,在各处门、窗、桌、柜、床、灯等后面,都要分别粘附一个圆子,称为“耗饷”,要等到“送灶”以后,才取下来焙烤。这时如果家中的孕妇的话,圆子“膨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还有,吃圆子人口必须成双成对,也就是两粒两粒地吃;吃到最后一匙,如若剩余两粒,已婚人士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粒,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吉祥。还有些家庭,在冬至这一天,照老例要封“利事”给下人。傍晚,就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然后大快朵颐一番。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太阳下暴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据说有康复效果。冬至过后,大约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或下旬,一年也过去十一个月了。踏入十二月,已是所谓“腊月”。
冬至大过年?
很多人都知道冬至要回家吃饭,要祭祖。但是你又知不知道冬至是怎样来的,广州人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呢?冬至,又叫“冬节“、“至日”、“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阳历中和春分、夏至、秋分一起划分一年的四季。冬至这一天,太阳以最大倾斜的角度斜射在北回归线上,也就是说,太阳离北半球的地面最远,所以冬至这天,我们所处的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过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将逐渐加长(采访:气温将开始下降到最低)。冬至是预示冬季到来的一个重要节日。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以在广州有句俗语又叫“冬大过年”。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在冬至这一天,家家都会吃汤圆,祈求合家团圆,身体健康。
冬至和立冬谁表示冬天的开始?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而冬至只是表述一个阶段气候的变化。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二十四节气,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人文,天文和地文三套知识,凝结了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的精髓。而想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夯实华夏文明的根基,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研究是无法回避和跳开的华夏文明的延续基础来自于古代农耕社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正是历代民众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几千年农耕社会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
2、其中,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和气两条知识线,古人常常把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之为节,而把另外一个节气称为中气。节这个字更多的是用来代表时间节点,而古人理解的气大体是流动,变化的意思,那么中气相对于节,更倾向于表示这一个月气候的变化了。
3、单从时间概念的角度上分析,立冬是冬天的开始无疑,而冬至或许只是表述一个阶段气候的变化。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而从这一天开始,之后的白天时间将会越来越长。我们不难想象,虽然此时的温度还在不断的趋于寒冷,但古人或许更相信随着白天日照时间的持续增加,气温也会越来越暖和。他们或许更直观的接受了这样一个概念,最冷的时间终于要过去了,万物复数,春回大地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