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只是一种激励孩子的手段,一旦将奖励变为孩子前进的动力,那么奖励就不再是奖励,而是毁掉孩子的利器。
小方最近颇为苦恼,认为自己不该轻信所谓的奖励式育儿”,导致孩子洋洋比过去更加任性。
一套错误的奖励制度,一个错误的开端小学三年级的洋洋,不爱做家务,小方听说奖励式育儿”有用,于是改变了反复念叨的育儿方式,一股脑的搬过来一套奖励制度:
洋洋帮妈妈晾了一件衣服,小方奖励儿子一个飞机玩具。
洋洋动手洗了自己的碗,小方奖励儿子五元零花钱。
洋洋扫了一次地,小方高兴的带儿子去kfc饱餐一顿。
…
诸如此类的奖励,在初期似乎极大的调动了洋洋的积极性,洋洋开始主动做起了家务,然后等待妈妈的奖励。
小方为此感到高兴,继续加大奖励力度,一次次升级奖品,并将这套奖励制度用到了洋洋的学习上,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够更上一层楼。
成绩本就在班级中上游的洋洋,听说下次前进十名就能得到一部电话手表,高兴的向妈妈保证,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当最后的考试成绩出来时,洋洋高兴的向妈妈汇报自己的成绩,整整进步了十五名,小方却因工作和经济问题将兑现期限一拖再拖,其他方面的奖励也同样未能兑现。
实行了长达一年的奖励制度突然中断,洋洋很不高兴。
一个错误的奖励理念,一次倒退的教育小方逐渐发现,洋洋不再动手做家务,最开始小方叫孩子帮忙,洋洋偶尔还会动一动,后来干脆无动于衷。等到第二学期开学,洋洋的其中考试成绩出来,小方才发现,问题大了。
这一次,洋洋的成绩不仅没有进步,还出现了断崖式下降,直接后退二十名。
洋洋老师说,若不是基础好,洋洋可能后退得更多,这半学期以来,洋洋得学习态度有很大问题,作业多次不交,上课经常分心,就盯着同桌的电话手表看,吓得同桌换了好几个,最后换成一个没有电话手表的孩子,洋洋又开始盯着前面的同学发呆。
小方回到家后,很生气的质问洋洋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洋洋无动于衷,小方问得凶了,洋洋还会瞪妈妈一眼。
此后,小方又尝试重新采用过去的奖励制度,却再也起不到作用。
洋洋说,再也不要相信妈妈了。
小方终究是踏进了扇贝效应”的误区,把奖励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却无法再满足下一次奖励,丧失了孩子的信任。
什么是扇贝效应?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间间隔的前提下,个体的行为呈现出扇贝型变化趋势。
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用白鼠进行实验,每20s对白鼠进行一次强化刺激,受到刺激的白鼠会出现反应停顿。
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斯纳金发现,白鼠慢慢能够有意识的根据强化时间进行反应,而这个行为反应趋势图,就像扇贝壳一样变化。
如图:
洋洋就像实验中的小白鼠,被妈妈的一次次奖励刺激,然后习以为常的认为,完成一件事,就会得到奖励。
事实上,这正是许多父母在运用奖励式育儿”时可能走入的误区之一。
奖励式育儿”三大误区1、固定周期
如扇贝效应一般的固定周期奖励,只会让奖励成为孩子的习惯,失去该有的作用。
小方对洋洋尽管没有实行固定周期,却固定了事项,这与固定周期,其实是同样的性质。每当孩子完成了一件小事,小方都会去奖励孩子,甚至过度的将奖励升级,以致后来经济能力无法满足对孩子的奖励。
正如斯纳金提出的扇贝效应”,把对孩子的奖励变成固定周期,变成孩子的习惯,一旦奖励停止,孩子对奖励事项也就失去了动力。
2、奖励单一
单一的奖品,会让孩子逐渐失去新鲜感,失去动力。
小方对洋洋的奖励方式多样,却走入了扇贝效应”的误区,而部分家长却会错误的认为孩子一直会喜欢某系列物品。
如某些父母总会奖励孩子去kfc,去吃西餐,或固定奖励某种类的玩具,认为孩子喜欢。然而,就算是个大人,长期吃kfc也会腻到,这就像为了省钱吃一个月泡面最后看到泡面就想吐是一个道理。
3、单方考虑
父母单方面选择奖品,不考虑孩子的喜好,这样的奖励只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正如《小欢喜》中的宋倩,明知道孩子喜欢天文,依然以高考为由阻碍英子去天文馆,考天文专业。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如宋倩一样,一旦自己决定,孩子说再多都是在忤逆父母。哪怕是采用奖励式育儿”,也会走入误区。例如网上调侃的,孩子生日礼物是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孩子脸上的笑容逐渐扭曲。
在父母眼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是很有意义的礼物,可在大部分孩子眼里,理想的礼物显然不会是此类物品。如果孩子是学霸,也许这套礼物正和孩子心意,可如果不是,显然只会让孩子觉得,压力山大。
当然,避开误区仅仅只是奖励式育儿”的一部分,还有些要点,也是在运用奖励式育儿”时需要注意的。
育儿专家将奖励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社会性奖励,如微笑、鼓掌、拥抱、表扬等;
一类则是物质奖励,如孩子喜欢的食物、礼品,甚至金钱;
另一类则是特权和活动,如看电视的时间、外出游玩等。
其中,最该多应用的奖励方式应该是社会性奖励。
换句话说,也就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1、 用奖励辅助习惯,而非将奖励变为习惯
如希望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当孩子第一次主动扫地时,奖励孩子一个喜欢的小玩具,当孩子第二次扫地时,给孩子一个赞扬的笑容,一个爱的拥抱,一句努力做家务的样子真帅”等等,而不是持续或升级式的奖励物质。
俗话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尽管这一说法并不科学,但习惯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它会促使人很自然的去完成某件事。
当用奖励的方式促进孩子形成了固定的习惯,如孩子习惯了扫地后,我们的奖励就可以逐渐的延长了。孩子自然而然的拿起了扫把扫地,持续三四天后,就可以对孩子进行持续性鼓励,用以稳固习惯。
2、把奖励变成惊喜,而非必然
当孩子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时,奖励孩子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当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时,奖励一个拥抱,夸一夸孩子努力的可爱样子,当孩子完成了一件长久以来未曾完成过的事迹,奖励孩子周末可以完成一件想了许久的户外活动等等。
不把奖励的形式和周期固定,而是将奖励变为惊喜,才能不断带给孩子新鲜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激励效果。
奖励不是为了告诉孩子你扫地了就能得到奖励”,而是让孩子意识到扫地可以让环境变干净,可以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用奖励激励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吸引孩子的兴趣,孩子自身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把奖励式育儿”的效果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