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脑筋急转弯,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变蠢的?

脑筋急转弯因为轻松有趣,答案往往让人意想不到,于是很多家长误以为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其实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玩脑筋急转弯,会越玩思维越混乱。

01、从脑筋急转弯,看逻辑思维推理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河边有一条船,该船一次只能运载一个人过河到对岸。现在却有两个人非得乘这一条船到对岸不可。结果两个人都达到了目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脑筋急转弯,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变蠢的?

怎么样,想出答案没有?

拿到这个题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一次一个人,但两个人都要到对岸去,怎么办”?这时,需要镇定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

接着,我们会想脑筋急转弯,一般都是题目的表述有名堂”,开始逐字分析题目,寻找题目里面隐藏的可能性。

1、两个人,是什么人呢?

可不可以是一个孕妇和一个胎儿?可不可以是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如果可以承受这样一大一小的重量,问题不就解决了?

2、非要都坐船过去吗?

如果一个人坐船上,然后用绳子拉着另一个人呢?或者一个人坐船上,另一个人游过去?这样问题似乎也解决了。

3、这是什么季节呢?

如果是冬天,水结冰了,那可以走过去;如果是枯水季,河里没水,也可以趟过去的。问题依然能得到解决。

4、对岸,非得是同一边吗?

两个人如果分别站在岸的两边,可以一个人划过来,另一个人再划过去,两个人都到了对岸。问题依然能得到解决。

5、运载”是指什么?

运载”指的是运输旅客,那既然有旅客,就会有艄公啊,这样一个艄公、一个乘客,刚好两个人坐船到对岸。

偷换概念

这样一分析,发现这个题目有很多的答案。但标准答案是5”,即一个艄公、一个乘客,刚好两个人坐船到对岸”。

看起来是意想不到”,让人感觉能想到这个答案的人很聪明,其实对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低年级孩子是非常有害,因为它破坏了逻辑思维的规则。

02、从脑筋急转弯,到诡辩术

逻辑思维要求的是概念统一,在明确的概念下形成逻辑链条进行思考。

而脑筋急转弯的做法,如果在逻辑的角度,就是偷换概念,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说法,改变概念的内涵。

比如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

怎样让长的棍子变短?

偷换概念

在脑筋急转弯的世界里,锯断、砍成两半都不是正确答案,答案是:跟更长的棍子放在一起,之前的棍子就变短了。

这样的答案只能是博君一笑的,因为前面的短”和后面的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自身的长度变化;一个是与不同参照物的对比。

对这样的回答,还不如说用棍子打你就变短了,因为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运动当中的物体长度是会变短的,虽然这个短”在运动接近光速的时候才明显,但多少也是短了点儿!

小聪明

像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就是个偷换概念的例子,偷换概念在哲学上叫做诡辩术。

把诡辩术当作一种能力,结果就是每一个人都善辩,但每一个人都难以深度思考,只会玩文字游戏。

类似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培养出孩子随意猜测”的小聪明,却妨碍了孩子逻辑推理”的大智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

03、脑筋急转弯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

但是,换个角度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脑筋急转弯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同时提高发散思维呢?

当然也是可以的。

我们发现以上对脑筋急转弯的诟病,实际上是反对让孩子在不顾逻辑的情况下,强行贴合一个标准答案”。

小聪明

而现在的教育学,强调要求老师、家长不要给孩子设置正确答案、标准答案,而要让孩子发散思维,得出不同的结果。

换句话说,在玩脑筋急转弯的时候,更应关注的是孩子思考的过程,而非他是否得出了正确答案。

还是刚才这一道题目:

河边有一条船,该船一次只能运载一个人过河到对岸。现在却有两个人非得乘这一条船到对岸不可。结果两个人都达到了目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脑筋急转弯,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变蠢的?

解题过程中,家长就可以围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来提问:

1、你刚看到题目时是怎么想的?

我看了看题目,想了很久,想不出来,觉得有点难。

2、然后呢?

我站起来走了走,心情好一点了,又开始想。

3、这次你是怎么想的呢?

我把它每个条件都拿出来分析,一开始想是不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抱过去,但是题目说是乘船”过去,这想法不对。

然后我继续看,发现运载”这个词很特别。

4、特别在哪里?

我们平时会说一次只能坐一个人”,这里用的是运载”,那可以一次坐两个人”,一个是乘客,一个是艄公,就满足一次运载一个人”但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了。

认知策略

通过这样的问答,孩子就很清楚地复盘了思考过程:他是怎么搜集信息、做出判断、分析解决的,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策略。

这样的复盘越多,孩子对自己使用的认知策略越熟悉,也就越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使用,让解题变得迅速、有效,也就意味着孩子越聪明。

让孩子把解题时产生的、偶然的认知策略,通过自己的回忆和思考,变成能够在解其他题使用的、必然的认知策略。

这样的孩子,一次次地积累小聪明”,最终就会形成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