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为什么爱哭?其实这是一种他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在小区看到有一位妈妈,面对大哭不止的孩子,并没有安慰,而是不停训斥他,让他憋回去。最后,孩子真的憋回去了,但身体还是在不停地抽搐。

其实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都会不耐烦。

可哪位父母真正了解过孩子哭声背后的真正原因?

孩子为什么爱哭?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爱哭的孩子,孩子哭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表达他意愿的特殊语言。

和妈妈分开时哭

同事无奈的说,自己每次出门上班,女儿都会嚎啕大哭。

其实很多妈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有的妈妈表示很无奈,有的妈妈表示很心烦,有的妈妈则表示很心疼,等等。

事实上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分离焦虑。调查研究发现,孩子从1岁左右,和妈妈分离时,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现象。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此时他还处在和妈妈共存的阶段,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一旦妈妈离开,他就觉得自己要和妈妈永远分开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焦虑的时间是1至6岁,在1至3岁这个阶段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孩子在大约8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爸爸妈妈有清晰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非常害怕分离,他们时刻想得到父母的关注。

孩子在成长阶段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过度的焦虑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也会给父母带来烦恼。

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

一,做好分离缓冲

很多孩子就如同事女儿一样,妈妈每次出门上班,孩子都会大哭。

像这样的情况,妈妈就应该在出门前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回来了,只有上班了才能给她买好玩的玩具或好吃的东西。

这样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意识到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习惯了。

二,平时多陪伴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父母要多抽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有空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父母在陪伴时还需要多鼓励孩子,多夸奖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这样孩子就算和父母分离,也不会焦虑,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是不会抛弃自己的。

稍不如意就哭

很多父母表示,孩子脾气大,稍稍不如他的意,他就大哭。

孩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希望获得心理满足的一种表现。

这其实也是父母惯出来的,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害怕孩子哭闹,不管是合理要求还是不合理的要求,为了孩子不哭,就想办法满足他。

久而久之,孩子就拿哭当武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如果父母不加以制止这样的行为,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索取无度,从而变成一个自私的人。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孩子这种行为呢?

一,转移注意力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都不稳定,容易分散,所以当孩子为父母不满足他而哭闹时,父母应该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他出去玩一下,或陪他玩玩具,等等。随着孩子注意力的转移,他也会慢慢忘记刚才的要求。

二,提前约定好

当孩子养成了不如他的意就哭的习惯后,父母可以凡事跟孩子事先约定好,比如孩子要求买玩具,父母要事先表示,一个星期只能买一件玩具,答应就买,不答应就不买。

如果孩子遵守约定,父母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更容易守约定。

三,冷处理

就是因为孩子一哭,父母就满足,孩子就知道哭很管用,就习惯用哭来达到满足自己的目的。

所以,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父母要时刻保持冷静,不管他哭得多大声,也不能纵容他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意识到他的哭已经不起作用了。等孩子冷静下来,父母应该跟孩子说明原因,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强忍着不哭出声

有一位妈妈说,他儿子受到了委屈,总是强忍着不哭出声。

孩子强忍着不哭出声,一般来说是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大多数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绪,受到了委屈,只能强忍着不哭出声来。

这样长此以往,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出现孤僻,暴躁,自卑等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一,父母要做孩子的倾听者

孩子受到了委屈,心里必定会难受,这个时候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

如果父母这个时候能鼓励孩子把心理的感受说出来,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表示理解,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父母在身边陪着自己,会感到很有安全感。

那么,孩子以后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父母诉说。

二,父母要好好跟孩子沟通

在沟通时,父母一定要足够理智,不要情绪化。心平气和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

确认一下是别人委屈了孩子,还是孩子自己觉得受到了委屈。如果是别人委屈了孩子,就需要给予孩子安慰和关爱。

如果是孩子自己觉得委屈,就需要耐心宽慰孩子,让孩子学会平常心。

三,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发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让孩子明白,情绪要发泄出来,但发泄情绪不能影响到他人。

可以让孩子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把心里的不快喊出来,大声哭出来,或通过书写的方式写出来,等等。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发泄方式,这样就不会造成情绪压抑。

父母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懂孩子要从允许孩子哭做起,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