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后台收到一位宝妈的的私信:
海疼爸,我家孩子今年4岁了,之前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即便是送去上补习班的也没有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回到家还能和我分享上课的一些趣事,但是自从上幼儿园生过一次病之后,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反复无常。不是装病要请假就是自己喜欢的同学也请假没去幼儿园,我也耐心的问过孩子,孩子喜欢幼儿园也不存在分离焦虑”那为什么生病之后变化这么大呢?希望海疼爸能给我一点建议。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因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有限,也十分被动。一般家长都没有深究这背后的原因直接用不听话”三个字来处理孩子的这一现象。事实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无理取闹,反复无常”的行为?从解剖学的理论上看,孩子的左脑和右脑是相对分开的,并且各自的分工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人们把左脑称之为是逻辑脑,而右脑则是情绪脑。
左脑对秩序、逻辑等方面非常的敏感,可以说是保持理智的。而右脑更多的是与情绪、沟通、个人记忆等内容有关。
不仅如此在《全脑教养法》这本书里是这样描述人的左右脑的:
科学界认为,人的左脑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则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信号,使我们实现沟通。这些信号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触、语气语调、身体姿势和手势等,右脑不关心细节和秩序,只关心整体的场景,即一次经历的含义和感受,并专门处理意象、情绪和个人记忆。
之前邻居家孩子过来家里玩耍,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但是两个孩子都只想吃苹果,我提议将苹果切好大家均分,但是邻居家孩子开始哭闹,我讨厌你们,为什么不能吃一整个苹果,以后再也不来你家玩了,我不想去上学了也不想吃苹果了,我不回家了我要去外婆家”不管我们怎么劝都没有用。
邻居也开始失去耐心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一个苹果而已。但是当我们了解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大脑构造之后就会明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孩子无理取闹这么简单,而是因为下面这两个原因:
1.孩子的哭闹受右脑控制
孩子行为过分情绪化是因为孩子的右脑产生了剧烈的波动缺乏左脑的平衡。当然不仅仅是行为情绪化,孩子还会把我们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因为受到右脑的影响孩子对自己经历过的大小事件都会有一些记忆和自己特有的关联性。就像领居家的孩子从分苹果的事情扯出一大堆不相关的事件。
情绪糟糕说明孩子的右脑在超负荷运作,而左脑却在消极怠工
如果孩子的右脑承担了过多的工作,而左脑消极怠工没有跟上节奏,那么孩子就很容易情绪化,行为反复无常,没有理性的思维能力,难以自我缓解情绪。
2.多数裁定原则的影响
排开大脑的因素,社交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作者就有提出环境中多数裁定原则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长久下来还会影响孩子的人格。
多数裁定原则的意思是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时,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定,遵循的就是多数裁定原则。
比如,在家里孩子只需要按时完成作业不犯错那就是家长心中的好孩子,也能因此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到了学校,如果学生多的话老师无暇顾及到每个人,当孩子发现闹情绪或者是破坏行为”可以引发老师关注和同学崇拜的时候,就会进行模仿以此在学校中取得更好的社交地位;
相反,如果孩子在学校还是向家里那般只懂索取和按时完成作业,那孩子在学校的就会收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
孩子小的时候,性别差异非常重要,很多行为规则跟如何对待异性也有关。
比如,男孩子有男孩子的规则,女孩子有女孩子的规则,一旦越界,就会受到大家的无情嘲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宁可冒着激怒老师的危险,也不愿加入到异性群体的原因。
如果孩子不幸加入一个情绪控制能力弱的群体中,那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
父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根据我们前面提到的孩子大脑分工来讲,在孩子反复无常、无理取闹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用右脑的沟通方式来建立起和孩子之间的情绪联结。引导孩子的左脑恢复工作,锻炼孩子的理性思维。
1.可以尝试共情+期望”的沟通方式:
共情”父母表示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期望”就是你希望孩子怎么做。当孩子出现情绪化的行为的时候,允许孩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发泄出来,你可以向孩子表示自己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对孩子的情绪表示感同身受,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表达出心中的情绪。你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向你倾诉或者是换角度思考,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达到左右脑平衡
故事和游戏是孩子的专属语言,就像前面提到的邻居家的孩子,将苹果和大家对他的喜欢练字在一起,所以孩子的右脑告诉她不能将苹果分开。
后面邻居将当天的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孩子回忆了一遍,告诉孩子将苹果分开是在分享,也是因为喜欢他才会征求他切苹果的意见,孩子也明白了不管切不切苹果大家都是喜欢他的。化解孩子的情绪根源之后,孩子后面遇到类似的情景也会模仿父母的教导来进行控制情绪调整心态。
2.了解大脑杏仁核,帮助孩子清理情绪通道
众所周知我们下层大脑中的杏仁核”主要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
简单来讲,杏仁核好比我们大脑中的报警器”,事件发生之后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迅速做出反应让我们保持警惕。
总体来讲杏仁核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下意识的保护自己,就好比我们在即将摔倒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伸手抓身边的东西来保护自己,因为杏仁核在我们还没有意识的时候保护着我们,遇到危险就会启动身体应急功能,所以我们才能出现下意识的行为保护自己。
当然杏仁核的坏处就是过于敏感的杏仁核会随时制造出更多超于事实的恐惧,有部分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也是因为杏仁核的功劳”,因为杏仁核向孩子夸大了新事物”的危险了。
针对杏仁核的这一特性,父母除了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让孩子明白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以外,还可以带孩子体验克服了这种心理之后收获的那种幸福感,会远远大于处于当时的恐惧感。激起孩子孩子愿意为了收获而去尝试的念头并付出行动,从而克服杏仁核带来的负面恐惧。
3. 针对性的解决孩子大脑中的情绪怒火
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将我们的大脑分为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不同部分的
来自上层大脑”的怒火:
简单的来讲就是孩子是有理”取闹。就好比你带孩子去逛街,结果孩子看到冰淇淋嘴馋,不愿意离开,在你明确表达自己观点和好言相劝的之后,孩子开始哭闹甚至是当街撒泼打滚。
通常情况下父母以为眼前的孩子失去了理智,实际上孩子从头到尾都知道自己要什么,目的很明确,无理取闹”的行为只是他的工具用来实现自己目的而已。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怒火就是来自上层大脑,孩子在上层大脑”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决定。哭闹只是他来操控你的策略,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建议家长和孩子正面交锋,沿用温和而坚定的策略”,平时就和孩子约定消费守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释放情绪。
来自下层大脑”的怒火:
和上层大脑”的怒火不同的是下层大脑”的怒火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无理取闹”。
之前聚餐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不爱吃胡萝卜,朋友打算劝孩子吃的时候,孩子便开始尖叫把碗筷全部推倒在地上。这个时候孩子的下层大脑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孩子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拒绝了来自外界的交流沟通,自然也不回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不能像对待上层大脑一样正面交锋,因为这个时候父母的正面交锋容易使孩子下意识的做出攻击性行为或者是伤害自己。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用非语言动作的安抚使孩子安静下来,让孩子紧张的下层大脑”放松下来,让孩子回归理性的状态,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还可以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
4.引导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的情绪解压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强行给孩子灌输自己的分析。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将自己认为对的分析或者是经验灌输”给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帮助到孩子,相反的孩子还会因此和家长唱反调,只是家长缓解了自己的焦虑而已。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正面的情绪发泄方式,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指导,而不是"代办"。当所有的对策都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那么他付诸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影响力也会更加深远。
情绪问题一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只要父母把控好方向,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便可帮助孩子达到左右脑平衡,情绪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