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羡慕些什么?
除了成绩、才艺、性格,还有在以下这些情境中,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确实差别很大:
上课回答问题时:
写作文时:
竞选班干部时:
介绍自己时:
朗诵课文时:
我们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总感觉他们说话条理清晰,自信满满,跟大人说话不露怯,在台上面对众人说话也不心虚。
而自己家的孩子呢?
天津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在2012年出版过一本《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测试》,其中提到10~36个月(3岁)儿童语言能力是没有显著差别的,是从3岁以后才开始拉开差距。
3~7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高峰期,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了不同?
01、提问和倾听:家长扮演的两个角色孩子到了3岁,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已经基本掌握,可很多家长依然还在告诉妈妈这是什么呀”这样的问题中循环。
孩子不愿意回答,家长就要惊慌了:以前他都会,现在怎么全忘光了?
别急,那是因为你的问题对他来说已经太简单”,不如适当提高一下难度——胡萝卜在哪儿买呀?”水果店里卖些什么东西?”
另一方面,3岁左右的幼儿已经知道有各行各业的存在。父母跟孩子交流时可以交代各项职业的工作内容,帮助孩子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
家长在提问的同时,也应该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听他说跟让他说一样重要。当孩子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身边的大人肯专心听,对他的语言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家长带孩子看了《哪吒》的电影,看完后回到家就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下。
刚看完没有理清脉络,许多孩子讲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说不下去了,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什么人呢?”
哪吒!”
哪吒是怎么降生的呢?”
是魔丸!”
这样啊,哪吒是魔丸投胎,所以人们都是怎么样对他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诱,他们理清故事脉络和语言组织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改善。
相反,家长若是面露失望,催促孩子说啊!” 很久很久以前怎么了?”甚至于责备孩子迟钝,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彻底扼杀了孩子表达的欲望。
02、爱玩的孩子,更爱表达孩子1-3岁之间,比如到1岁还没有讲出真正的第一个词(比如妈妈”,要”);
到2岁的儿童还没有50个词的词汇量,或者还没有开始把两个词放在一起(比如要饼干”,爸爸抱”);
到3岁的儿童还没有开始出现具备三个词的简单句子(比如妈妈我要吃饼干”),或者还没有简单语言逻辑,爸爸妈妈们应该引起重视,这有可能是病理因素影响。
排除掉这些原因,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他们的真正语言表达能力差距从3岁以后展现出来。
除了看书、看电影、读绘本这类直接跟文字、语言接触的行为可以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多妈妈忽略了,让孩子玩起来”也对他的表达有帮助。
枯燥的说教完全可以用玩耍”的方式包裹,让孩子只用文字描述一种形状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用卡纸裁剪一些图形,动手玩起来,则会让他们兴趣盎然。
比如裁剪一个圆形,在一边引导孩子:
这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是红色的圆。”
它像什么?”
像苹果/太阳/柿子……”
除了跟父母用亲子游戏的方式玩,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玩法。
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语言也是一样的,让孩子跟朋友们一起玩,从别的小朋友那儿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成为彼此的语言教师”,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丰富的表达体验。
表达能力是在交流中锻炼的,在交流中,孩子们的大脑被反复锻炼逻辑,最终练成一副好口才,对将来求学、求职乃至于择偶都是有帮助的。
心里有、口中无,张嘴却无声,是3岁后孩子在表达时的常见情形。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并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和精力,只需爸爸妈妈们真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