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打不成才是真的吗?不要让孩子成为棍棒下的施暴者

老师发消息过来说儿子被班上的一个小男生打伤了,让我赶紧去学校看看。我赶到学校看儿子鼻梁骨被打青,其他地方还好。我就说:"算了吧,我自己带儿子医院去看看,小男孩子之间磕磕碰碰是正常的。"可谁曾想老师给那位小男生家长讲到,小男生的暴力倾向很严重,动不动就对班上的其他孩子动手,班上好多孩子都不敢和他玩了。

那位小男生家长说:"他也知道儿子有爱打人的毛病,他为此事没少打孩子,但就是屡教不改。"晚上回家儿子讲到:"他那么爱打架,谁要和他玩,以后我都不理他。"

后来听另一位家长说起他们两家还是同一栋楼住呢,他们家孩子就是他爸爸负责管呢,考试成绩考不好打一顿,作业写错了打一顿,…….反正只要一有错每次都是狠狠的打,可能小男生见多了暴力行为,所以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每次孩子做不好就打孩子,孩子被打骂惯了,负面情绪的不到释放,就会转而攻击别人了。

一、 棍棒教育,不打不成才真是这样吗?

"不打不成才"这是中国大多数家长深信的一句话,潜意识里都认为打自己家的孩子不犯法,因为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

后来了解到其实儿子同学父亲小时候也是一直在农村生活,一直以来父辈因为识字不多,对他的教育就做不对就挨打,狠狠的打,听说最狠的一次直接被掉在树上用皮带抽完之后他整整躺了两天才下了地,因为有了父辈的棍棒教育,他才拼命的想逃离那个原生家庭,他努力学习,最终成功的考到现在的这个城市。

因为他深知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他对自己孩子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和许多秉承棍棒教育的父母是一样的,他也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因为他今天成绩就是棍棒逼出来的。

1)真的是不打不成才,还是打了也不成才,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呢?其实体罚适合纠正不良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度的。

著名钢琴家郎朗自传中曾写到,父亲郎国任满腔希望郎朗可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他会凶神恶煞地禁止郎朗看电视,在孩子不好好练琴时,用皮鞋跟敲孩子脑袋。中央音乐学院的"爱发脾气老师"凶狠否定了郎朗的才华。绝望的父亲便逼着郎朗吃药跳楼,说大家一起死。

郎朗真的是一个不打不成才例子,可是相信父亲对他凶神恶煞般的逼迫真的对他人格健全没有伤害吗?当然郎朗现在是著名的钢琴家,可毕竟全中国只有一个郎朗。用单一的成就去赌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值得吗?他以后还是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

某学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学生中挨打的占了80%。而某城市也曾经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在打骂中成长的少年犯罪率非常高,达到了84%。

原以为打骂是让孩子长记性,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有多少家长想到,正是自己的棒棍把孩子打上了犯罪的道路。

闺蜜的女儿欣欣在7、8岁的时候就是个很聪明伶俐的孩子,老公还经常羡慕说闺蜜把欣欣养的真好,闺蜜一直对欣欣的管教十分的严格,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做不好就被闺蜜责罚,有一次因为下楼买牛奶钱丢了,结果回家被闺蜜狠狠打一顿,丢在楼道里哭了整整大半夜,从那以后欣欣变的沉默寡言了。

今年刚上了初中就结识一些社会青年,学会了抽烟喝酒,经常半夜三更回家,屡教不改,欣欣被打皮了甚至是麻木了,她的意识中就是反正做错事大不了就是一顿打了,三天挨一顿打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离开这个家,再也不回来了。

在严厉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性格内向,缺少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坏脾气容易堕落。

2)体罚只会引发孩子攻击行为的增加

医学心理学上将体罚孩子的结果称为social learning(社交学习)。比如孩子在外边跟别的孩子打架了,家长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以为因此给了他一个教训,是为了他日后学好,不再打架。然而实际上,与父母的期待恰恰相反,年幼的孩子被父母打,不但不会认识到错误,反而会感觉非常困惑。

因为家长正在做家长不准自己做的事情,他们学习到的就是"如果其他手段不管用,付诸暴力是最有效的手段,只要我在体力上胜过对方,就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

有关数据研究表明;家长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体罚达不到人们预想的那样让坏孩子变好的效果,体罚只会教会体罚。

经常受暴力体罚的孩子在不管遭受到口头争吵还是身体的攻击,都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安全,这种经历只会让孩子的安全感越来越低。

3)体罚会造成孩子性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每一种性格的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在面对暴利面前,孩子的本能就是保护自己,这种机能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是"心理预防机制"。当孩子在比自己强大的父母面前,为了维护自己,让自己生存下去,最常见的保护方式就是"压抑自己的想法"就是把把自己一些得不到的需求和愿望,挤压到自己的潜意识里。

其实任何情绪都是要表达出来的,被压抑住的情绪就会以扭曲的方式体现出来,即攻击比自己弱小的人或者是因为压抑引发抑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12岁之前是一个孩子的人格基本形成阶段,很多成年后的变态行为都于童年时期的遭受暴力后情绪的压抑有关系。

这两天网上有这样一段视频: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对着自己的母亲一拳又一拳地打在他母亲的脸上,太阳穴,后心上,胸口处,每一拳都恰到好处的精准伤害到人体最脆弱致命的地方。男孩在发现父亲拍摄时,不仅没有停止对母亲的殴打,而是回头看了一眼拍摄的地方更加变本加厉了。

因为他的父亲在向他示意可以踹的再狠一点,甚至直接听到父亲说"踹死她"。 如果当父母的教育出现偏差时,就像这个视频一样,父亲把家暴教给了孩子,那孩子的善良和感恩就会被侵蚀。

被扭曲的情绪蒙住心智的孩子,只会攻击他的母亲了,而他的母亲恰恰因为已经对这样子家暴已经麻木甚至是习以为常了,最后索性往凉席上一趟,眼睛一闭,像一个玩偶一样任由踢打。

孩子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处事方式和处理矛盾的方法可能就不太正确和健全了。他会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正确的,当他自己遇到问题是第一反应就是用暴力去解决。

不正常的家庭教育只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在他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做出很严重的过失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二、恰到好处的回应是最好的教育

经常有家长抱怨道:

"这孩子不打不行了。"

"我都说了八百遍了,你的耳朵去哪里了。"

"你咋这么笨,说了这么多次就是记不住。"

父母这些随口说出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烦躁,觉得父母只会唠叨,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说过,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 儿童的角度,努力的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进行成长的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做是一个"人"来平等的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在面对孩子不可理喻的行为是,我们家长也会不可避免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呢?

1) 尽量控制不打孩子

网上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在想打孩子的时候,先心里默念三遍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虽然听起来有点搞笑,但事实还是有效的。当人在生气时,稍微冷静一下,还是能起到缓解作用的。

当孩子做的不对的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你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行为不满。比如说:"你刚才那样子做不对、你这样子没有礼貌、我不喜欢你这样子的行为。"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不但能让自己的心里平复,还能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想问题所在,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 了解情况,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不要急着判断是非,胡乱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一定是你没做好,;老师才说你的。""一定是你欺负他的,不然他咋会哭。"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去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很可能家长就会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冤枉了孩子。

记得过年回娘家,家里小孩子比较多,在打闹玩耍,结果小弟弟哭着跑出来了,紧接着儿子也出来了,我就顺口说了句:"乐乐,你又欺负弟弟了。"没想到儿子大哭到:"我就没和他玩,你就冤枉我"伤心的跑进了卧室。

我跑到卧室门口听见儿子给他姐姐说到:"今天我被冤枉了,我一辈子都过不好了。"他姐姐也说道:"我也老被我妈冤枉,没事都是我的错,不管我干的对与不对,我妹妹就没错过。"

我听着两个小孩子间的对话,又气又好笑。原来我们大人在小孩子眼里都是不讲道理的。等着儿子情绪稍微平稳一些,我赶紧给儿子道歉,并保证下次一定先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做判断。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可能很多事情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了。

3) 询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的情绪宣泄的机会

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高涨状态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是听不进去的,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时,才有可能冷静思考问题。

就像闺蜜的女儿欣欣,因为下楼打牛奶钱丢失被毒打,闺蜜如果先问钱是如何丢失的,让孩子说出原因,再做判断,相信欣欣也不会一句话不说,默默地接受母亲的惩罚,从而导致变成现在的样子。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的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所以我们要孩子听见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先要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4) 就事论事,承担自然后果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无需过多的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错误造成的后果,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对于错误弥补的方法。

就像前段时间微博上的一个新闻,十岁孩子因为在商场内把粥打翻撒了一地,自己趴地上清理干净,当时商场经理表示有保洁人员来清理,但孩子的母亲坚持到自己做的错事必须自己承担错误。

这位母亲的做法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错误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错误的过程中明白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

如果孩子犯得错误问题不大,家长可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不在追究,而限制其他行动的方式来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比如作业写不好,取消看电视。

父母对孩子以后还是有要求的,要到达什么样的学习状态,什么样的要求或者是标准什么。让孩子明白如何去做。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去爱他,不要因为孩子取得了某个成绩才去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愿而去打骂他,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支持也应该是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