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中德差异|德国的幼儿教育到底跟中国有什么不同?

在德国,经常是一个家庭两三个孩子,很多人会问,那么多孩子,还没有老人帮忙带,父母们是怎么带孩子的呢?

这就要提到德国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富养”孩子的文化,让我们来看看德国人到底是怎么富养”孩子的吧?



1.各地普及的三岁以下儿童托儿所

在德国,如果父母是双职工,家里有两三个孩子的话,又没老人帮忙,孩子就必须送去三岁以下托儿所,叫Kita。

在Kita里最小的孩子还不到12个月大,一个Kita一共大概有30个孩子,分三个组,每组十个孩子。



每组一个主要负责的老师,整个Kita还有两个专门做饭的厨师。孩子可以在这里吃早餐和午餐、睡午觉。



太小的孩子就由老师时时抱在身边,特殊照顾,其他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吃、睡、玩,家长要准备孩子待换的衣物、用品等等。

每天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会给你说一下她当天对孩子做的记录,比如你的孩子今天早午饭吃的怎么样,大便了几次,睡午觉多长时间等等。

2.遍地都是的儿童室外免费游乐场

在德国,向孩子们免费提供各类室外游乐场所,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

德国儿童室外游乐场所因地制宜,每个场所的具体设计都不大相同,但都会考虑到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大多是原生态风格的设施。



比如一大片草地上,中间会有一个大沙池,上面有以木头为原材料的爬爬梯、不锈钢的滑梯、绳索、秋千,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还有攀岩墙等等,会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

这些儿童游乐场所会建在居民区附近,都是开放式场所,孩子可以随便去玩耍。

3.各种方便带儿童出门的无障碍设施

在德国,经常看到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推着一辆婴儿车,手里还牵着一个大一点的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感叹,这些父母们可真能干,一个人就带着两三个孩子出门。

但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在德国,到处都有儿童无障碍设施,方便带孩子的人出行。



各处的无障碍通道就不用说了,在商场里,有专门的母婴室,有座位,可以给孩子喂奶,有尿布台,可以换尿布……

据说,在德国的连锁超市dm里都有设置尿布台,不仅有免费纸巾、尿布提供,关键是着急的时候真可以帮上忙。



此外,还有火车里的家庭车厢,如果你有孩子一同出行,可以预订家庭车厢,有的车厢里还有木马等玩具,这些都是方便儿童出行的设施。

4.几乎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有的少儿服务部

德国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也体现出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公共图书馆将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德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有少儿服务部,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少年儿童。



这些措施包括:营造儿童喜欢的阅读环境,比如舒适的沙发、木质小屋,还有供儿童游戏的娱乐设施。

图书馆还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来创新儿童阅读方式,增加大量的音频、视频、游戏、音乐等电子读物以提高少年儿童对阅读的兴趣。



还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教育和引导儿童学习和阅读。有的城市还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馆,这里更是有各种寓教于乐的游戏设施以及书籍供儿童和青少年们选择。

5.遵循红绿灯规则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

据了解,在德国,如果你看到有孩子在红绿灯路口,那么你再着急也一定不要闯红灯,这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榜样。



连遵守交通规则都宣传地这么富有社会责任感,对于 孩子的教育还真是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共同责任的层面呢。

6.带儿童出行,如遇困难会得到各种帮助

如果是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出行遇到困难的话,总会有陌生人伸出援手。

曾经有一次,有一个妇女推着一个12个月大的孩子乘火车5小时到另一个城市去,在途中,需要换火车,有时候火车台阶太高,需要把婴儿车抬上车去,这时候就会有乘客主动来帮忙。



她说,她推婴儿车乘公交车的时候也是,总有人来帮忙抬车,她感叹,在德国带孩子出行还真不用担心遇到这样的困难。

还有一个就是在超市里买东西,付款的时候孩子大哭不止,一个妇女忙着付款,顾不及孩子,后边的顾客看到了,就上前来帮她摇了会婴儿车,孩子才安静下来,她很是感谢……

对于带孩子的人主动提供帮助,这也算是德国社会把孩子看得很重的一个隐形共识吧!

不管是文化,还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中国和德国的幼儿教育有多么不同,所有的父母们在孩子教育方面都可以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生长环境。


最基本的就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多亲近他/她,多跟他/她交流。

"Alle Bildungsprozesse der Grundschule, der Jugend, des Lebens", so schreibt es 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ler Jörg Ramseger von der FU Berlin in einem Thesenpapier für die Deutsche Kinder- und Jugendstiftung, "wurzeln in den Bildungsprozessen der frühen Kindheit." Der benachteiligte Dreijährige ist schon im Kindergarten im Verzug, erst recht mit sechs in der Grundschule. Das Problem beginnt bereits in der ersten Lebenswoche und wächst im ersten Monat, im ersten Jahr. Nicht, weil das Kind arm ist, sondern weil seine Eltern sich ihm nicht zuwenden. Sie sprechen und singen nicht mit ihm, sie reimen und lachen nicht mit ihm. Sie wissen oft nicht, wie man Nähe zum Kind herstellt, weil sie selbst als Kind keine Nähe erfahren haben.

柏林自由大学的教育专家Jörg Ramseger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人在小学阶段、青少年阶段,以致整个生活的所有学习和受教育程度都植根于早期儿童教育阶段”。

孩子三岁在幼儿园阶段显现出的落后,会在六岁上小学时表现地更为明显。

而这些问题已经埋藏于婴儿降生后的第一周,并在他/她生命的第一个月、第一年逐渐加剧。

不是因为孩子生长在贫穷的家庭,而是因为父母们对孩子缺乏关注、爱和交流。

父母们不与孩子说话,不给他/她唱儿歌,不跟他/她一起笑。 通常,父母们不知道如何亲近孩子,因为当他们是孩子时,也没有被亲近过……

Babys brauchen zur Entwicklung Kommunikation wie Blumen die Sonne.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充满爱的)交流,就像花儿需要阳光一样。

Mit einer Kindheit voll liebe kann man ein halbes Leben hindurch die kalte Welt aushalten.

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长大后你可以抵御半个世界的寒冷。

愿天下每一孩子都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