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恋容易
相守不易
涉及到孩子
就更复杂了
在同性恋家庭长大,和在一般家庭长大,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纪录片《同志宝贝》追踪了观察了几个同性恋家庭,展示了父母是同志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烦恼。
格斯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有两个妈妈。
在纪录片的一开始,格斯对着镜头手舞足蹈地解释为什么同性恋家庭会有孩子:捐献人就是一个男的把精子捐给医院,存放在一个小小的容器中,冷冻起来保鲜,然后医院把它给女人,想要孩子的两个女人。于是就有了我。”
看起来成熟又聪明的格斯,也有属于小男孩的烦恼。
格斯喜欢摔跤——一项男性荷尔蒙爆棚的运动。
我爱摔跤,爱得和地球上的沙子一样多,我要坐着飞船,把沙子撒到宇宙中,这就是我有多爱摔跤"。
但他的一个妈妈很不喜欢他玩摔跤。
可能是因为受到过来自男性的恶意,她认为摔跤是不体面的,会让人变得粗鲁、不尊重女性,因为他们只想争输赢,这项运动没有友善、关爱他人、协商和互相尊重。”
让事情更恶化的是,格斯在和妹妹玩摔跤时,把妹妹摔惨了。妈妈于是禁止他去看摔跤比赛,也禁止他再玩摔跤了。
但烦恼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格斯的另一个妈妈给他做了后盾,她制定了摔跤的约法三章”,只要在安全范围内,格斯和妹妹还是可以玩摔跤游戏。她甚至还说服了另一个妈妈让格斯去看摔跤比赛。
所以,谁说只有爸爸才能理解男孩子的野蛮爱好”呢?
艾博妮是个将要上中学的小女孩,她和妈妈住在一个农村”,农村观念保守,对于同性恋并不友善。
即使是她自己,在得知妈妈是同性恋时,有一个同性伴侣时,一开始也不能接受,甚至会拿这件事取笑她,你们是基佬,真恶心”。
艾博妮的妈妈,看起来是十足的杀马特”,染发、纹身、打鼻钉、不可一世。
同性恋,又是杀马特,在人们的想象中并不是会对孩子负多少责任的存在。
但是她为了让艾博妮更轻松地成长,尽了自己能做的最大努力。她们打听到,离家稍远一点的镇上的中学,对于同性恋的接受度更高一些,就想让艾博妮去那里上学。
但这所学校只接收声乐特长生,艾博妮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练习。
对于妈妈来说,那一定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她那样竭尽全力,为了让我进去,她没有让弟弟去学他想学的空手道,因为给她给我请了歌唱老师,把钱都花在了我身上。
艾博妮什么都知道,并且对这些心存感恩。
现在的艾博妮也会大方地对陌生人说:没错,我的妈妈是同性恋。
相比其他的孩子,马特的烦恼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的烦恼——他成绩很差。
马特是被两个爸爸从福利院里领养的孩子。
在福利院时,没有人好好教他说话、识字,这使得他在语言方面发育地很迟缓,五岁才开口说话,在学校里也跟不上功课。
马特和他爸爸的日常,就是我们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日常:
默写六个单词你错了四个?”
班上的其他同学错了几个?”
我不要你觉得你已经写得不错了,我要我觉得。”
最终,在爸爸们每天的陪读下,马特终于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了。
长在同性恋家庭当然是辛苦的,这个世界还远不是一个将同性恋和异性恋同样看待的地方。
不过,长在同志家庭的孩子,却天生比别人对于不同”更能接受和理解,更少地产生基于固有观念的成见。
格斯会跟着两个妈妈一起去买内衣,也会在化妆镜前试口红——虽然他被店员阻止了你不要这样做”。
面对这样的伤害,妈妈保护格斯的方法是让他去告诉店员:涂口红没有什么不可以,男孩子也可以涂口红”
但孩子的心毕竟是脆弱的,格斯没有去到店员面前捍卫自己,而是选择离得远远的,我再也不愿意靠近他。”
在受访的家庭中,有一组妈妈受邀与反对同性恋的总统共进午餐,希望能改变他对同性恋的看法:我只希望他能对我们有更多的了解。”
在结束午餐,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个小男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这场午餐,本来就不该发生,本来就不该禁止同性恋。”
你看,小孩子一点不比大人懂得少。
知道但不怨恨,接受但仍然争取自己的权利。
在同志家庭长大的孩子,在这方面更早地成熟了。
- END -
小糖豆心理,助力家庭成长!作者:茶茶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