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两岁男童不听话被撇下马路卷入车底,心理学:家长要善用南风效应

广东佛山,一名两岁男童和妈妈闹别扭,妈妈多次教育无效后十分生气,作为惩罚便把他撇在路中央,谁知男童刚被撇下后仅30秒,就被一辆小车撞倒并卷入车底,附近十几位路人迅速赶来,大家合力抬起车头,成功解救出被压车底的男童并送至医院,索性孩子留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事情一出,很多家长感到震惊,纷纷指责这位母亲属于后妈级别的。其实当我们被孩子闹别扭折腾的精疲力竭且束手无策时,心力交瘁的妈妈们又有几个能真的冷静下来选择正确的惩罚方式呢?

神奇的教养方式——南风效应

五岁的女儿特别喜欢画画,每次画画都是彩笔、蜡笔、水粉齐上阵,搞得到处脏兮兮的。于是她每次画画我就会在地上铺满报纸,外加不停嘱咐别弄到墙上、家具上。

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发现她正准备要画画,可是忘记铺报纸了,而且她坐的离沙发很近,一甩笔就容易碰到沙发弄脏它。我指责了她并大声勒令她换地方、铺报纸,结果她不以为然,根本没有任何行动。

最终她真的拿笔画到了沙发上,还不止一处,搞得沙发都脏了,地面也花了,连墙壁也没能幸免。

我当时就火了,揪住她开始训斥,各种指责和讲道理,她却表情木然,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我刚想惩罚她姥姥就拦住了我。

姥姥对孩子说:"宝宝,画画是你的爱好,我们都不反对,但是明天有小朋友来家做客,看见咱们家这样的脏、乱、差他们会怎么想你?我和妈妈还有事情做,没办法来改变这个局面,明天之前你预备怎么办呢?"

孩子看了看自己弄脏的沙发和墙面,也觉得不好意思,就觉得自己去洗沙发套和擦墙面、地面。厚重的沙发套清晰起来并不容易,墙地面擦起来也很费劲,女儿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每次画画结束了的收整工作是那么辛苦的。

她有几次想放弃,都被姥姥拒绝了,等她硬着头皮做完这些事,没等人教她就主动跑来向我承认了自己不爱干净、忽视大人辛苦劳动的错误,并且保证下次一定要多注意,不再发生同样的事情了。

姥姥也说,你看,屡教不改的坏毛病只是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事方法,你毫无选择的强,则孩子将更硬,你软而坚定,孩子才会自省,主动改正并牢记于心。

心理学家管这个叫做南风效应。

这是什么意思呢?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南风和北风打赌的寓言。

南风和北风想知道谁的力量更强大,于是决定比试谁能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鼓起劲,狂劲地吹着,刹那间,寒风刺骨直钻衣领。

可是,风越刮,天越冷,行人却越是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轻柔地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身热,解开纽扣,脱下了大衣,结果是北风输给了南风。

于是,人们把启发自我进行反省及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南风效应。

不能缺少的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效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从被要求变为自觉。而南风效应给父母的启示是:在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

1、找不到错误的原因就无法更好的前进

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孩子,他们都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成长的。犯错误并不可怕,而找不到错误的原因,获得不了有效经验才可怕。只有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做错的原因,以后才会知道该怎么办,才会具备进步的空间,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清朝的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在孩子犯错的问题上,更能体现父母的教育能力。

更何况,孩子犯错误对于父母来说,并非一定就是坏事。父母可以通过这些错误,了解孩子的不足之处,发现孩子身上那些不易被察觉的问题倾向,并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这些都比单纯地纠正表面的错误更为重要。

2、破罐子破摔,封闭自己,以惹怒大人为目标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将之和孩子的缺点联系起来,这会导致孩子产生"我就这样了"的心态,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很多父母往往都习惯于扮演"北风"的角色。

父母的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远离父母,并会引发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诸如自卑、孤僻、自闭等,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故意和父母作对,不听父母的话,让父母生气等。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错误他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因为控制能力不够,或者是理解有偏差,事实上,他也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错事",会给父母带来麻烦。

如果孩子一犯错,父母就打骂,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受损,有时为了不做错事,他们会不敢轻易尝试,并且永久性封闭自己,处处和大人作对。

3、南风效应是教育孩子最好的钥匙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先避开错误本身,把孩子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带他们走向温暖的阳光地带,打开他们的心锁。"

父母要用温暖的"南风"逐步吹掉孩子的警惕心理和错误习惯。而父母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心平气和地对待他的错误,以温和的方法去引导他认识到错误。

有一句名言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深以为然。

生活中,父母为了帮助孩子战胜身上那些坏习惯,经常对孩子进行"纠正和摘除坏习惯的手术",可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

本来孩子犯错还只是偶尔为之,只要父母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再犯类似的错误。

可是由于父母错误地采取了惩罚的方式,想通过这种强化的方式让孩子长一个教训,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反而变成了"累犯"。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吸取教训,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父母可以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角度来看孩子,孩子犯错不能一棍子打死,重要的是能在错误中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最终变"错"为"宝",这才是父母真正要学习的内容。

善用南风效应,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优秀的父母,不是鼓励孩子犯错,而是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以平常心来看待,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

1、父母要明确一个概念,犯错并不一定要惩罚

记得有一次我去我哥家玩,小侄子端着一盘子葡萄在屋里跑了起来,结果脚下一滑摔了一跤,葡萄散落一地,盘子也摔坏了。我嫂子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指责他,而是耐心的询问他为什么要抱着盘子跑。原来他是想把水果拿给我吃,在得知他的意图后嫂子没有惩罚他反而表扬了他,同时也提醒了他今后正确的做法。

你看,像孩子这种好心办坏事的行为,父母就可以自然而然的理解,他们只是缺乏经验,不知道抱着东西跑要小心一点,惩罚他们完全没有意义,还会抹杀他懂礼貌的品质,得不偿失。

2、父母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非暴力侵害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说好了要温柔,不吼不叫,对孩子好一点,可等熊孩子犯错时,还是忍不住想高呼"臣妾真的做不到呀!"

可对孩子批评也好,打骂也罢,都属于暴力倾向,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或者走向极端,变得极度懦弱。

那究竟该怎么做呢?

记得有一次在节目中,嗯哼想喝可乐,霍思燕说小孩子喝可乐不好,只准他喝几口尝尝味道,可嗯哼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喝了很多。霍思燕没收了可乐,嗯哼不高兴闹起情绪。

作为妈妈,霍思燕并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认识到儿子的情绪,第一时间想要跟儿子和解,她一脸委屈样地问儿子:"你生气啦?你冲我发脾气啦?" 没想到,嗯哼不领情,还跑向了心心心念念的可乐,可乐呲的一声,洒了一地。嗯哼看着地板脏了,自己的白裤子也弄上了可乐,心里即慌张又愧疚。

而霍思燕不但没懊恼,反而借机告诉儿子:"这是小孩子喝可乐会受到的惩罚。"然后一边帮嗯哼洗手,一边亲昵地说:"你真的太淘气了。"

嗯哼天真的问到:"小孩喝可乐就会变成这样子的吗?"

她温柔的回答:"对!"

当嗯哼想喝可乐的时,霍思燕没有很好的办法让她不喝,但她懂得变通,能想到利用可乐"呲"出来这件小事,以嗯哼可以接受的方式,让他明白,可乐小孩不能喝。

整个过程中,霍思燕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嗯哼不听话并没有激怒到她,反而是她一直以宽容的态度在对待孩子,并迅速找准时机走进嗯哼,打破彼此的心理拉锯,难怪霍思燕会被网友们称为一本行走的育儿教科书。

3、尊重孩子,坚定原则,以改正错误为最终目标

惩罚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一个厌恶刺激或减少一个喜欢刺激,目的是为了事件发生概率降低。

真正高明的"惩罚"叫做宽容,它不是打骂,也不是体罚,更不是再也不给买玩具等无用又盲目的方法,而是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孩子在宽容中成长和进步的。

记得我弟小时候看电视时总是离电视特别近,看的时间还长,我妈每次都要喊好几遍他才稍微走远一点,对眼睛特别不好。

管教几次无果后,他冲妈妈发了火,斥责妈妈耽误他玩。而妈妈并没有生气,还想了个办法,用布把我弟眼睛蒙起来,整个下午让他只许用听的不能用看的,当然结果是他过得很狼狈。

但从此之后,他便明白了,眼睛坏掉之后什么也看不见,是何等的无奈和崩溃,然后就真的再也没犯过类似错误。

一个又一个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比惩罚更有效,没有南风效应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只有摒弃北风,才能让南风刮的更"温暖人心"。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长给予的南风效应下不断完善自己,越来越优秀。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