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努力学习,有一个好成绩呢。但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不理想。而父母却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前几天一个家长问:孩子上小学,做作业拖拉,不认真,家长应该怎么办?”
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孩子努力程度,根本问题就是学习的内驱力。
在家长面对孩子内驱力不足时,多数的人可能对孩子进行过各种说教,发脾气,但这些手段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如果你是自己的孩子,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社会认知,同样的家庭环境,对于这个问题,你能给自己一个具有说服了的回答吗?
如果不能,下面这些例子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来看一幅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漫画,看看你能领悟到什么。
这幅漫画中,妈妈对孩子说的是:如果你不学习,你的未来就像他一样。”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会用类似的说法。
再来看下面这幅漫画。
同样的场景,另外一位妈妈说的却是: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你就有能力让他过得更好。”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目的,两位妈妈采用了不同的教育话术。
你是不是觉得第二个妈妈更高明呢?
是的,第二个妈妈教育方式比第一个妈妈更有格局和爱心,更符合立德树人的理念。
但,你觉得哪个更有效果呢?
实际情况可能是,对于大多数中产家庭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两种说法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效果。
因为这些孩子,衣食无忧,没有生活经历,对清洁工工作的艰辛,是没有概念的,所以,简单的说教是空洞的,两种方式都不大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这是过去非常推崇的教育铁律,历史上也有太多太多的成功案例。
拿大名鼎鼎的钢琴家朗朗来说,朗朗的成功除了天赋,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严父。朗朗的父亲对朗朗的教育,有三严”,严格、严历、严苛。
为了学好钢琴,朗朗父亲辞了职带着朗朗来北京求学。有一次,朗朗因为在学校排练国庆节目,耽误了2小时的练琴时间,到家就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暴揍。更过分的是,父亲拿出一包药,大声对儿子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要么吃下这药,要么从这11楼跳下去,你去死吧,我没有脸回沈阳。”
暴揍,让朗朗疼在身上;以死相逼,让朗朗疼在心上。
这种简单精暴的教育方式,对十来岁的朗朗来说,远比如果不学习,你以后就象这个清洁工一样”的说教,有效的多,因为,他心里感觉到了自己练琴不够努力带来的痛。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朗朗的父亲为朗朗的付出,足以说明他多爱朗朗,但他也狠得下心来做虎爸,也最终成就了朗朗。
问题是,你舍得吗?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明白,这样的虎式教育”适合于什么性格的孩子,和多大年龄。
我为什么要学习?”
当然,学习如果能够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自然乐意主动学习。
我一个同学,女儿喜欢看电视,特别是动画片。
动画片一般都是在吃晚饭的时间播放,吃完饭父母催着去写作业,嘴上说马上就去,却迟迟不动。有时,即使被赶到屋里写作业,也总是支棱着耳朵听电视。
后来我这位同学,把学习和家务与看电视挂钩,作为奖励的手段,效果还真不错。
具体做法:每个月固定给女儿8个小时看电视的时间,如果想得到更多看电视的机会,那要通过努力自己挣。
比如: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奖励0.5小时。考试成绩进入班级前10名,奖励2小时,进入前5名奖励3小时。刷一次碗,奖励10分钟。拖一次地,奖励0.5小时。
当然,这种奖励方式能够产生效果的关键是:(1)找准孩子的需求痛点。(2)获得奖励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3)难度不能太大。
有一种教育理念叫赞美教育”,通过精神奖励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但是,在现实中也有很多赞美教育失灵的案例,为什么?
因为赞美也是有技巧的,同样属于赞美,研究表明,鼓励”与夸奖”差别就非常大。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用10年时间对20所学校的500名学生做过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到鼓励”的孩子,比受到夸奖”的孩子表现的更出色。
这项研究是用拼图游戏进行试验,第一轮先进行比较简单的拼图,孩子们完成后,在告诉孩子们分数同时,鼓励一部分部分孩子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很出色”,夸奖另一部分孩子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第二轮,拼图难易不同,研究发现受到鼓励的孩子90%选择了难度大的拼图,受到夸奖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难度较低的拼图。
第三轮,难度统一增加到所有孩子都无法完成。结果发现,受到鼓励的孩子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受到夸奖的孩子把失败归因于不够聪明。
第四轮,再次重复与第一轮难度相当的拼图时,受到鼓励的孩子速度提高了30%,受到夸奖的孩子降低了20%。
卡罗尔.德韦克对这种结果差异解释为:鼓励,即夸孩子努力用功,会让孩子们感觉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夸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孩子天赋是成功的关键,会看轻努力的作用,甚至受不了遭受挫折之后的失败感。
有的孩子,父母很少管,但孩子就是成绩非常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早期儿童纵向研究”项目,纵向跟踪了全美不同阶层家庭的22000名儿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父母高学历和家中藏书多的,孩子的成绩比较好。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不说遗传因素,也不说高学历的家长更重视教育。高学历和藏书多,意味着父母喜欢读书,家里有较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对孩子的读书兴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能觉得读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上个月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视频,是一位卖玉米的河北农民,儿子以河北省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的父母作为农民,从来没有管过孩子的学习,也没有能力管,当然也不需要管,因为这孩子成绩一直优秀。
但,这样的孩子为什么也能够一直优秀呢?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孩子从小看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意愿会强烈,导致这类孩子从小要强。另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每次能够名列前茅,也给孩子带来心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近,导致持续的努力。
一位朋友的孩子,小学初中比较优秀,高一开始有些厌学,朋友两口子各种做工作讲道理,无果。朋友大怒,说:不上学就去打工,老子不养吃闲饭的。”儿子也赌气:打工就打工,不用你养,我明天就找工作。”
朋友悄悄地帮儿子向老师请了假,也把情况告诉了老师,就想治治儿子。
未成年人,自己找不到单位收留。朋友找了同学的一个水泥构件厂,当然和同学也有交待,你懂的。
儿子只干了一星期,稚嫩的肩膀,无法承受繁重的劳动。于是,向父亲,更准确地说是向现实认怂了,说明天不去了。
父亲问:为什么不去了?不是觉得打工比上学好吗?”
儿子说:我错了,我还是该好好上学。”
我们的教育,孩子缺乏真正的社会实践,不了解社会也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就没有答案。
孩子的教育,胡萝卜还是大棒,对你的孩子,哪个更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