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与五脏的关系。
肝属木 心属火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 根据五行中相生相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在临床医学中五行说也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如:1.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2.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3.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4.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5.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所谓中医中五脏和五行的关系?
五脏: 肺、 肝、 肾 、 心、 脾
五行: 金、 木、 水 、 火、 土
五味: 辛、 酸、 咸 、 苦、 甘
中医根据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其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其特点是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其特点是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其特点是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可用五行相生来阐明。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同样,五行相克的关系也用于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此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其他脏腑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之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因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
五行与五脏有什么关系?
木 火 土 金 水 对应的脏腑是 肝 心 脾 肺 肾!也就是说 肝属木 心属火 依次类推! 五脏的功能做用也和五行一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行学说和子午流注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五行学说是根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互相制约的关系来指导中医辨证施治。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理论。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利用天干(甲.乙......,‘叫纳甲法’)和地支(子.丑......‘叫纳子法’)推算时辰,找出与时辰相对应的人身特定穴位进行施治,主要是对针灸的。随时间变化穴位随之交替,60个甲子,12个时辰不停变化。比较麻烦。 五行说比起子午说相对要简单易懂,现将五行,五脏,和季节对应关系简单如下:(*为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你说的胆不是五脏之一) 季节:春.夏.**.秋.冬。 *脾旺四季,即每季(阴历)末各18天是脾相对应的。
我想了解一下,中医的五脏和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物质属性,是抽象概念,是代号,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行理论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所以五行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系统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 肝 胆 春 怒 目 酸 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五行与人体五个器官的对应关系
肾,五行属水,主管人体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是人体的根本。肝,五行属木,主管人体营养质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是人体的化工厂。心,五行属火,主管人体血液循环,并把含有较多氧和的血身各处。脾,五行属土,主管人体营养吸收并把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肺和心液输送到全身。肺,五行属金,主管人体氧气的吸入和二氧碳的排出,并把富氧血送到心脏。
五行如何对应人的五脏
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五脏相配合,其分配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肝喜条达,木生有发,故以肝属木;心阳温馨,火有阳热,所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化生万物,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金有清肃,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按纳音五行有水有涧下水,故肾属水。
求中医五行图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中医五行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五行归类的意义
归类方法
(1)第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为: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中医五行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上百度自己搜搜,这里上不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