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个7岁男孩,只要放假,每天早上6点到爸妈的包子店,帮爸妈擀包子皮。小小的他手法已经很熟练,3秒就能擀好一张包子皮,一上午可以擀出500张。
他说:我一点都不累,只想要爸爸妈妈轻松一些。”
别人家的孩子”果然很懂事,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懂得孝顺父母,为什么自己家孩子只会嚷嚷要看电视、买玩具、去游乐场呢?
其实,孩子这么懂事,关键的一点是他拥有同理心,懂得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理解父母的内心感受,并且做出行动。
英国同理心研究者、文化思想家罗曼·克兹纳里奇(Roman Krznaric)在他的著作《同理心:高同理心人士的六个习惯》一书中,给同理心下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
同理心是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借此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
我们常常将同理心理解为换位思考、共情,也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但在思考之外,还得换位行动。就像这个七岁的孩子,他能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辛苦,希望父母轻松一些,最后付诸行动,早上六点就起来帮父母擀包子皮。
作为家长,我们也希望孩子像这样拥有同理心,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有什么用,以及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一、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促使人与人之间连接关于同理心,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孩,他有智力障碍。他的奶奶很老了,对他说:奶奶快要死了。”其实,他的奶奶很害怕死亡,舍不得离开。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七八十的老人说自己快要死了,总是会说不会的,你不要胡思乱想,你一定长命百岁这样的话,但这个孩子对奶奶说:呀!那可舍不得啊!”
这句话,让奶奶感动得泪流不止。
面对奶奶的死亡恐惧,大多数人只是敷衍式安慰,而这个孩子站在奶奶的角度,说出了奶奶心中的不舍,他对奶奶的内心世界的感知,和情感的回应,让奶奶觉得他和我在一起,他懂我的内心感受”,所以安慰效果也是最好的。
看完这个故事,有人会说,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是一回事?
罗曼·克兹纳里奇在书中对二者是这样区分的:
同情心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到可怜与遗憾,而不是理解对方的情感或观点。
同理心则是用来发现你与别人不同的部分。
为什么同理心和同情心如此不同?有一个经典短片叫《同理心的力量》,恰好很形象地诠释了罗曼·克兹纳里奇所说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区别。
短片由一个英国的公益组织RSA所制作,曾获得2014年动画类别的威比奖。它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同理心激发人们之间的连接,同情心却促使失去连接。
影片中有狐狸、熊、麋鹿三个角色,分别代表了当事者、同理心”和同情心”。
当事者狐狸落入井底,身处黑暗,饥寒交迫,被阴霾笼罩,此刻他需要的是陪伴他共度艰难的人,而不是路过嘘寒问暖的人。
代表同理心的熊爬到井底,和狐狸一起感受黑暗中的饥寒交迫,与狐狸拥抱在一起,同理心使他们连接在一起。
而代表同情心的麋鹿站在井上,探个头下来说:真糟糕,对吧?现在你想要一个三明治吗?”然后自己咬了一口手上的三明治,把头缩了回去。
同情心和同理心或许都不能解决问题本身,但同理心带来的连接,能让当事人状态好转,而同情心则使两个人失去连接。
二、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难以与世界融洽相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与连接,是从父母的教育与交流中开始,随着成长阶段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世界。专家指出,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世界相处,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劳。
因为是否拥有同理心,影响到孩子与外部世界相处是否融洽。与外部世界相处不融洽的人,人生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霸凌、失业、人际关系差、容易嫉妒他人等。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熊孩子,因为在电视上看到孕妇摔跤会流产,竟然在家里推猛推孕妇,差点让孕妇摔倒。
熊孩子闯的祸,并不是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家长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教育,让他怎样理解世界。如果在孩子与父母的连接和交流中,父母没有引导他们激发同理心,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就很难产生同理心。
那些在校园霸凌的孩子,就是严重缺乏同理心的典型。
美国《Slate》杂志的编辑艾米丽·贝兹伦在她出版的《棍子和石头:击败欺凌文化并重新发现品质和同情的力量》中有一句话:霸凌行为最可怕的一面就是同理心的缺席。她在书中写道:
参与霸凌活动的人里,很少会变成不折不扣的心理变态者。反之,他们的同理心障碍很大程度上与当时情境相关:霸凌者眼中的被霸凌者是毫无价值的;霸凌者选择性关闭了自己的同理心机能。大多数霸凌者之后都会摒弃自己的行为,甚至感到后悔。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20年的时间里,对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就善于分享、更有同理心的孩子,长大以后入读好学校、获得好工作的几率更高,而不具备同理心的孩子,辍学和失业几率更高,有一部分甚至需要靠政府援助维持生活。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铭记,每个人都有同理心和行为得体的能力,我们应当尽可能呵护这颗幼苗”,避免孩子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互动让教育更高效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哈佛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有一本心理咨询领域的经典之作,叫《登天的感觉》,书的序言中写到:
年轻的时候我想,理解一个人是多么容易一件事情,而做咨询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像登天的感觉。
确实,越深入研究,就越发现同理心的复杂性。罗曼·克兹纳里奇在书中提到,同理心不仅要求一个人感受另一个人的情绪,还要求转换视角,从他的眼里,去看他的世界。
这就是同理心的双重定义,我们称为情感同理心和认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侧重于分享或反映他人的情感,而认知同理心则侧重于视角的转换。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发现两三岁的孩子即有同理心,能够想象他人的视角。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呵护好孩子同理心的幼苗,让同理心在孩子的心灵扎根发展。尽管如同岳晓东所言,高同理心难以获得,但常规同理心却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影视作品和绘本中的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等轻松的方式导入,让孩子在玩乐互动中,体验他人的情绪,转换到他人的视角,学会从他人的视角看到他人的世界。
■ 利用生活中的故事场景引导孩子捕捉情绪,多与孩子讨论情绪与感觉
日常生活中,很多场景下人们都有不同的情绪,需要家长细心带孩子去捕捉,并且引导孩子去体会别人的感觉,学会换位思考,做出让对方觉得舒服的行动。
比如,好朋友养的小鱼死了,他正在伤心地哭,该怎么安慰他呢?
第一种:别伤心了,明天再买一个吧。”
第二种:哎,太让人意外了!你对它很有感情吧,失去宠物是很伤心的。”
第一种说法,失去小鱼的小朋友会哭得更猛,说我就要这个,不要再买一个”。
因为我们说的话表面看是安慰,实际上却是在否定他的情绪,所以这种沟通反而产生情绪上的对立。
第二种说法属于有同理心的回应,正如同上文中熊对狐狸说的话,虽然并不能帮助狐狸解决问题,却让狐狸感觉到他们连结在一起。这种被理解和被陪伴的感觉,能够帮助当事人走出负面情绪。
生活中,孩子与父母、家人、小朋友、幼儿园老师的相处中,都能接触到各种情绪,如果孩子培养了随时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并产生同理心的习惯,就能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 利用电影、绘本故事,让孩子识别和感知情绪
前段时间的《狮子王》和《哪吒》,很多人都带孩子去看了。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了,哪吒明明救了小女孩却被人当成妖怪打,这些时刻电影主人公情绪到达高点,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
你觉得辛巴现在是什么感觉?
哪吒辛辛苦苦救了那个小女孩,却被一大堆人打,如果是你,你会是什么感受?
……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情绪,能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形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
比起看电影,培养同理心还可以借助我们常用的绘本。比如西班牙的绘本作家安娜·纳耶斯的《The color monster 》(我的情绪小怪兽),书里面用颜色代表情绪,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这种形式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实际上,大部分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绘本,都会涉及一定的情绪。比如经典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如果从情绪的角度来理解,它们从找不到妈妈的着急,到以为找到妈妈的欣喜,再到知道对方不是妈妈的失望,反反复复,最后真的找到妈妈时那种激动和兴奋,情绪起伏比较大,可以引导孩子去体验它们的情绪,感受小蝌蚪的内心世界。
■ 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懂得换位思考
与利用场景教孩子捕捉情绪不同的是,角色扮演游戏更加轻松有趣,针对性更强。
比如孩子刚刚在楼下玩,抢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导致小朋友大哭。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我们可以在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和他玩角色扮演游戏。
让孩子扮演那个被抢的小朋友,爸爸或妈妈扮演孩子,通过角色互换,重新演绎刚才的情节,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完全能够体会到被抢玩具的心情,瞬间能够明白他人的内心感受。
我们还可以升级玩法,增加一个角色,在被抢玩具后,有一个小朋友来安慰被抢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就代表着同理心,他会拍拍小伙伴的背,说玩具被抢了真难过啊。
这时候,有同理心和没有同理心的区别就一目了然。抢别人玩具的孩子,因为缺乏同理心而遭受孤立,他无法得到周围人的情感支持和认同,与周围的世界难以相处融洽。这种亲身体验的处境和感受,一定能震撼孩子的身心,让他发生改变。
结 语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的同理心或许力量很微小,但众人若能一起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成为提升社会的惊人力量,为了破除弥漫世界的偏见和误解,我们不能不培养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仅是提升他个人道德修养的事情,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因为同理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它也是一种集体的力量,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这正如17世纪诗人约翰·多恩所说:
人不是孤岛,形单影只;每个人都是大路上的一分子,是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将减损我的生命,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因此,不用派人来问那丧钟为谁而鸣;那是为你而鸣。
因此,我们作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分子,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社会减少霸凌之类的事件,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罗曼·克兹纳里奇:《同理心:高同理心人士的六个习惯》,中信出版社,2018年
2.岳晓东:《登天的感觉》,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
3.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4.Teresa Wiseman:《同理心的力量》
作者:爸妈共读,带领爸妈共读经典育儿书籍,分享教育理念,做智慧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