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哪吒真帅。"
"帅什么帅,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打杀杀的。"
"妈妈,哪吒真酷。"
"酷什么酷,一天到晚叛逆得不得了。"
"妈妈,哪吒真……"
"行了行了,张口闭口的哪吒,你可不要向他学。"
前段时间,《哪吒》爆火,相信不少父母都陪同孩子去观看了影片,父母们觉得影片怎么样呢?不少父母觉得影片很棒,可以用来教育孩子,但是也有不少父母觉得,这些东西怎么可以给孩子看呢?
父母们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来看待孩子能不能接受,那我们今天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看呢?
一,做个大人,不如当回孩子。在父母们强烈要求禁播《哪吒》之前,已经禁播了一部动画片。没错,就是那部曾经一度给孩子们带来欢声笑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我不反驳里面有一些内容过激的镜头。
比如曾经出过一篇报道,有两个小孩子因为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就开始模仿里面的镜头,把他们的同伴绑在一根棍子上,用火烤。因为动画片里面就是灰太狼在用火烤羊村的小羊们。
后来,这部动画片就遭到了禁播。
大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认为自己的孩子逃过了一劫,不用再受到动画片的荼毒。
可是,反过来一想,狼吃羊肉不是理所应当的吗?狼是肉食性动物,你让它去吃草之类的,反而说不通吧?
那再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有天你的孩子去动物园玩的时候,碰到了一只逃跑出来的狼。在孩子的认知当中,他以为狼是吃素的,然后大胆的靠近了狼,结果,狼却反扑了上来,故事的结局理所应当是悲剧的。
那大人们又会疑惑了,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也不对?那到底该怎么办?
1.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是大人们常理当中的那样了解。而是说,像了解自己一样的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每一个心理发展的阶段。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
在父母的眼中,只能看到表象。比如今天回家,看到孩子在写作业,父母一定会以为,孩子今天真听话,知道自己写作业了。但往往事实可能是,孩子前一秒还在看电视,下一秒听到玄关处的开门声,连忙把电视关了,拿出作业,营造出一种自己正在学习的假象。
假如父母发现了滚烫的电视机,心里就会生气,生气孩子欺骗了自己。但是可能更深一层的情况是,孩子学习很累了,想回家看看电视来放松一下自己,但是父母又不允许自己看电视,只能偷偷的看。
父母只会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但往往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可能是事实,但不一定是真相,事实只是冰山一角,而真相埋在更深远的地方。
所以,为人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欺骗也好,诚实也罢,他都是自己的孩子。
2,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父母们常说,我体谅他?那怎么没有人体谅我?
或者是,我换位思考了啊,他的错就是他的错。
这样的父母其实只是嘴上说说,心里面可能只有一分钟的时间站到了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多情况下,都是在感慨自己的不易。
就像"明学"里面常用的话语一样: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件事情不要在讨论了,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
但其实心里面并没有认为自己有过错。
可孩子不一样,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真的很神秘。
再往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动画片叫《大圣归来》,也是火爆得不得了。但是很神奇的是,大人们并没有去制止自己的孩子观看这部影片,知道为什么吗?
我看过一个很赞的回答:因为那些大人也曾经是个孩子,他们等着大圣归来。等着等着自己都长大了。
为什么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大圣?因为大圣代表着冲破束缚,热血。在大人的眼中,大圣就是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自由,洒脱。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大圣是救死扶伤,帮助弱小,是敢于反抗不公平的天命,是世间最美的信仰。
那么为什么到了《哪吒》一切就变味了呢?
因为哪吒叛逆,他的叛逆和大圣的叛逆不一样,哪吒是叛逆自己的父母,而大圣是为了诸神众佛的狗屁天命。
而《哪吒》中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更是被广大的父母所担心,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就此学坏?担心自己家会出现这种不好的现象。
其实不会的,这只是父母眼中的现象,在孩子的眼中,他们看到更多是《哪吒》的担当与勇气。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这样的现象,有好的点,也会有坏的点,好与坏之间形成的对比,从而更好的衬托出好的那一个点。
广大的父母们只会看见矛盾冲突,看见不好的那个点,从而担心影响孩子的心智和思想,为什么父母们最后能看到的那个好的点,就担心孩子看不到呢?或者是认为孩子看到了,但是他还太小理解不了?
父母的思想就很奇怪,不是吗?
我知道父母们在担心些什么,父母们担心孩子看见不好的影视剧,会照搬和模仿里面不好的动作,但是杀人放火的电视剧数不胜数,父母们又如何防患得过来呢?
与其去找外界的因素,不如去孩子的身上找到制衡的点。
1、本我。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是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他还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的意思就是潜意识,例如我们下意识的会产生很多想法,儿童也是如此。
从影视剧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俗话都说,学以致用,好的坏的自然都会学到。所以,本我的意思就是潜意识产生的想法,自然有好坏之分。
例如,小朋友们看见一朵花很好看,下意识的就想要去折,这就是本我,就是最真实的想法。不只是小朋友,大人们也是这样,看见同事有了新的包,新的房子车子,下意识的会产生嫉妒,会想,要是我也有就好了,这就是:本我。
2、自我。自我也就是现实当中的我。当你下意识的产生很多想法的时候,你看看现实,现实的你是不允许的。
小朋友看到好看的花想摘,可是现实中的他是没有摘的,只是想法而已,大人们羡慕有车有房,也只是羡慕嫉妒而已,依照现实来看,这些都只是空谈。
3、超我。超我其实就是一个监督的角色,有点像老师和家长。
当你产生坏想法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用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道德来控制你自己,从而不让自己做坏事,这就是所谓的超我。
小朋友看到花朵很漂亮,下意识的想去折它,可是小朋友又想,我要是把它折了,其他人就看不到这么好看的花朵了,从而约束了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超我"。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
了解了"人格结构"的概念之后,重点是如何给孩子搭立健全的"人格结构"?
三,当孩子的父母,不如当孩子的朋友。父母和孩子就是天生的朋友和敌人,与其做敌人,不如做最好的朋友。
1,倾听孩子的意见。当你们一起观看了某部影片的时候,最好是彼此交流意见。当孩子看见了不好的地方,从而产生疑惑的时候,父母就需要打通他思想的"任督二脉",从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快速的形成一套自己的准则。
当然,当孩子对大人的想法提出质疑的时候,大人不要觉得自己就是一定对,孩子就是错的,要学会倾听,有利于帮助彼此一起成长。
2,孩子虽小,思想俱全。不要一味的以为孩子还小,很多影视剧看不得,其实正好相反,很多优秀的有趣的影视剧可以帮助孩子的心智健全,当然,笔者可没有说让孩子一天到晚看电视,而是说可以去鉴赏一些优秀的作品。
3,沟通交流很重要说一千遍,不如踏踏实实的去尝试做一遍。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只有言语,可以表达出十之八九,所以一定要和孩子沟通。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其实没有,它没有欺骗谁,也没有对谁好,它就是这样的,从来都是。
与其去找外界不确定的因素,为什么不去找孩子身上可以制衡的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