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识字就是多看多记?3个方法告别“硬记忆”,开启孩子学习主动性

妞妞是个很乖的小孩,上课的时候不会趁老师不注意嬉戏打闹,不会像有些小孩一直东张西望盼着下课。但每次改她的作业,我都觉得很痛苦,因为她似乎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经常都是答非所问。

妞妞的妈妈也谈过这个问题,她说:我很早就教妞妞识字了。一开始,妞妞学得还挺快,但学着学着,妞妞突然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后面总是哭着不想学。

像妞妞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在识字的启蒙阶段出现了问题。刚开始的学习阶段,是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时期。如果这时候,初学者接触到的都是抽象的符号,他就会觉得枯燥无趣,不好理解,学习效率就会不高。而一旦学习效率不高,又会进一步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都觉得,识字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多看,多记,多写。其实,这样的想法存在很多误区。而《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似乎就是为这个问题而写的。作者陈嘉凌从事文字学相关工作多年,在这本书中,她把重点放在有趣上面,而不是一心想让孩子认识尽可能多的字。

从字的演变过程引入,再到具体的造字缘由,常见词汇介绍,最后,通过相关的小故事结束对这个字的学习,整本书以一种轻松而愉悦的基调写成,图文并茂,非常适合识字启蒙阶段阅读。

识字是个很基础的过程,但基础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把握好黄金启蒙期,让孩子爱上识字,好好识字,后面孩子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书籍封面

01 卡片识字还是追根溯源?

很多家长喜欢用卡片来教孩子识字,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大人举着一张卡片,问孩子:宝宝,你知道这是什么字吗?

买东西的时候,有家长指着橱窗上的字,问孩子:这个字读什么?旁边的那个呢?

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孩子或是自信,或是胆怯地发出读音。有时候,孩子不是很肯定,支支吾吾才说出,家长也没注意,急着就让他们认下一个字。

学习精神值得肯定,但这样硬识字”的结果,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出现下面这些情况:

相似字易混淆多音字常读错生僻字不认得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认识,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

这也是很多人后来觉得自己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的原因。

在对这个字还没有真正理解清楚的情况下,就把这个字强行塞进自己的脑海中,这样,很容易给自己一个错觉:我学会这个字了。

但其实,此时大脑只是对这个字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时间一久,大脑就会淡忘它的印象。出现了和它相近的字,大脑也很容易发生混淆。

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李英博士曾说:如果将汉字视为符号,强迫孩子终日摹写,动辄数十遍,只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不堪,应该让孩子明白的是,汉字从何而来,古人如何造字。

追根溯源的方式之所以更有利于孩子学习汉字,一是因为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二是因为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很符合孩子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象形,这在甲骨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古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但每一个汉字,都不是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在生活、劳作中,根据所见所闻而浓缩成的。换句话说,甲骨文就是模仿对应物体的形状,然后把它画下来,并因此形成的文字。

书中学到的龟”字的前世今生

比如乌龟”的龟,字和图画就几乎没有差别。我直接把这个字拿给儿子看,也不告诉儿子这是什么字,儿子很快就猜到:这是小乌龟”。得到我的肯定后,他兴致涨得老高,追着我问:妈妈,那这是小乌龟的乌,还是小乌龟的龟呢?

像这样,我不用逼着儿子,而是只要顺着他的问题回答,就可以让他识字了,而且他还满心欢喜,觉得很好玩。

接着,我又带着儿子看了一遍龟”字的演变过程,看龟”字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文到隶书,再到楷书和最后的简体字,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看完后,儿子非常兴奋,还跟我说:没想到字还会变化啊,真好玩。

先吸引孩子的兴趣,再告诉孩子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识字,还是学习其他知识,都能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而高效。

会读会写只是识字的基础,只有从根源上掌握这个字,才能真正吃透它。而挖掘一个字的演变过程,就像是一层一层地打开礼物包装盒,孩子觉得新奇,充满好奇,也更愿意加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02 发散识字法,每一次学习就像在玩一场游戏。

我们脑海中的记忆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这和我们人有点像,如果一个人独来独往,没什么朋友,那么,别人就很容易忘记他的存在。而如果一个人朋友很多,那么就经常会有人提到他的名字。快忘记他的人,也会因此回忆起他。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不会被大家忘记。

汉字记忆也一样。如果我们学过的一个字,在各个地方都会出现,那么,它在脑海中的地位就能得到巩固和加深。

文字不是独行侠,它本身的属性就充满了社交感。让文字与文字交流、碰撞和融汇,就能打造出一片文字的天地,让孩子在里面自由翱翔。

各种好玩的填字游戏

从一个字学习多个字

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如果你不仔细看,你就会觉得这两个字好像一样。当你在使用的时候,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这个字写成另外一个字。如果把这些字放在一起学习,再通过一些练习小游戏助力,就能加深孩子们对这些形近字的区分和理解。

例如,我就经常和儿子玩多一笔减一笔游戏:

我:木”字加一笔是什么?

儿子:本。

我:哪个本?

儿子:本子的本。

我:本”子的下面一横移到上面是什么?

儿子:未。

我:哪个未。

儿子:未来的未。

我:未”字的兄弟是什么?

儿子:末。

我:哪个末?

儿子:末尾的末。

我:未”字和末”字有什么不同?

儿子:未”是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末”是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如果在记忆形近字的时候,能够抓住相同点,分清不同点,就会学得又快又精确。

从一个字学习一组词

这其实类似于小时候学习,老师总会布置的组词作业。但作业总是被潦草应付,而游戏则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我换了个方式,让儿子玩组词游戏。

组词游戏主要有3个步骤:

第一步:把正在学习的字放中间,然后上下左右各伸出一个方格;

第二步:每次填一格,填完后,可选择要不要继续加方格;

第三步:谁最后填不出来,谁就输了。

比如下面的游戏,就是由地”字开始的:

我和儿子玩的文字游戏

儿子先填,他组的词是土地”,然后他在土”上面加了一个方格。

我接着在地”后面填了球”,不加方格。

然后儿子填主”组成地主”,并在主”右边加了个方格。

如果接下来我不知道怎么填,那么我就输了。

把一个字当做一粒种子,让它长成一棵树。这样,孩子就很会学到一片森林。

从一组词学习一个字

拿表”来举例,这个字意思很多,对孩子来说也不是很好记。但是,由它组成的词,却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因此,学这个字,不如先学习它组成的词。

我在教儿子的时候,就是先从我手中的手表说起的,然后讲到儿子的表哥,接着谈到幼儿园的老师表扬了哪个小朋友,最后又讲到了儿子的课程表。

儿子听着听着,说:哇,好多表”。然后我才开始教他表”这个字怎么写。

这有点像金字塔学习过程,把所有相关的词语都囊括过来,最后找出中心的字。这样的过程,对加深学习印象很有帮助。

03 故事是文字最美丽的外套。

相比传统的逐字讲解,通过故事识字,有以下3个好处:

生动形象,容易记忆

当我们通过故事情节来介绍一个字的时候,这个字就脱离了抽象本身,变得看得到,想得出,记得住。

我小时候学习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就经常分不清这两个字。老师的做法是,把这两个成语放在一起,让我们跟着读,读完后再抄写,然后隔天默写,这样就算掌握了。但其实,我经常觉得我会了,一合上书本,我又写错了,而且就算这次我写对了,过了几天再让我写,我仍然可能写错。

后来,有个姐姐跟我讲了个故事,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哦,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趋之若鹜,就是像鸭子看到有人过来,成群地跑过去一样。

我这才记住了,原来,趋之若鹜和鸭子有关,所以下面是个鸟”字。

趋之若鹜的鹜”和鸭子有关

结合场景,方便应用

和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不同,故事它是有语境的。也就是说,在故事中,孩子学到的不只是字,还包括这个字的使用场景。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孩子的用字感觉,也就是我们说的语感” 。

认字最重要的,不是牢记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而是要理解这个字有哪些意思,知道这个字能够组成哪些词语,了解这个字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

经过理解并内化整合的识字过程,看起来比简单的卡片识字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多的精力。但在此基础上,孩子识字的过程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从会读会写,直接升华成懂得使用。

儿子学会亮”字的绘本,《月亮的味道》

重复出现,有利学习

在故事当中,一些常见的字词会反复出现,多次提及,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它们也就从陌生的词汇变成孩子们脑海中熟悉的朋友。

而且孩子在看故事的时候,他会发现:哇,这个字我认识。然后心里就满满的都是成就感,这也会让孩子更愿意阅读和学习。

比如月亮的亮”字,出现的频率并不是特别高,但我儿子会这个字,而且会得特别早。为什么呢?因为我给儿子买过一本绘本,就叫《月亮的味道》,书名是黄色的,特别醒目,儿子也很喜欢,经常会翻那本书。后来,儿子到朋友家中,看到桌上有一本《天亮了》,他就很高兴地跟我说:妈妈,我认识那3个字,那是天亮了。

之前有一首《生僻字》的歌很火,很多人都争相学着唱。其实里面的字,如果是平常我们看到,可能连字典都懒得去查查这些字读什么。但被编写成好听的歌曲,很多人就会去学,就会知道它们的读音。

孩子的识字启蒙也是这样的。反复强调10次,还不如孩子主动来问你一次:妈妈,这个字怎么读?

所以,我们启蒙的重点,一定要落在有趣”两个字上,让孩子感兴趣,让孩子有求知的欲望。

我相信,学习不仅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更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过程。而我们身为过来人,能起到的作用,也绝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学习,督促孩子学习,更应该是帮助孩子打开通往知识的那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