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这跟性格有关,内向的孩子多半不会主动。外向的就好的多
第二这跟家庭有关,孩子的成长是在模仿中一路前进,家长都是积极主动的,孩子也很容易学会。
第三去激发他的兴趣和渴望,没兴趣自然不会主动,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
###其实这个问题,家长应该说的是主动去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不喜欢学习,其实是一个学习心态问题。
孩子不爱学习,是受教育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所致。
其中之一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某学科考试考砸了,受到家长、老师的指责,心理挫折导致讨厌某一科。
越是学不好,就越是不想学;越不学,就越学不好。这样恶性循环,渐渐导致孩子厌学,最后干脆就不学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词语,叫习得性无助”,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习惯性的消极、无助感”。孩子一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形成了对自己学习某一学科的消极认识,他就会在内心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暗示语:我不适合学数学”我对语文没兴趣”我可能没别人聪明”。
如果孩子产生了这种消极心理暗示,即使有再好的学习方法和名师指导,也不可能把成绩提高起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给老师们上过这样一堂课:他抱来一只大公鸡放到讲台上,然后撒了几粒米,按着公鸡的头让公鸡吃米。
结果,公鸡躲躲闪闪,说什么也不吃。后来,他把公鸡放开了,在地上撒了几粒米,自己走到一旁,公鸡一会儿就跑过来自己啄米了。
叶圣陶对老师们说:我们的教育就像喂这只公鸡。按着孩子,让孩子被动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学习才行。”
什么是主动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思想意识的觉醒,不用他人提醒和催促,自觉主动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孩子自觉主动学习是父母最期望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什么比自觉主动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做事,取得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孩子能否自觉主动地学习,直接关系到其学业发展的水平。让主动学习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对他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益
鼓励孩子的行为。比如,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乐于助人的人,有
方法1: 小明你真棒,你是一个愿意帮助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你。
方法2: 小明,如果有别的小朋友需要我帮忙,你尽量帮一下。
看看这两组孩子的区别,方法1的孩子,实在被贴标签,正常情况下,他们帮助别人的意愿是很强的,可一旦帮助别人的难度加大,或者不小心搞砸了,再去帮助别人的意愿就会降低很多,而且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变成自己是不怎么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因为他要在愿意帮助别人和不愿意帮助别人中做选择。
而方法2的孩子,一旦出现挫折,对他自身的影响不大,再次帮助别人的意愿也不会减弱,因为方法2中强调的是行为,并不给人贴标签。
这个实验是真实存在的,仅供家长参考
如果要自己的孩子外向些,尽可能地鼓励他做事,但不要贴标签…
###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了,想要孩子积极向上、主动行事。就在生活中跟孩子多多沟通,也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来跟孩子讨论,引导孩子提出这个事情的问题和诉说解决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成为一个主动的孩子了。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所以需要长时间地培养孩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