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知错却不“认错”,不想孩子的自尊心变“自负心”,可用这几招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段时间,一位孩子的母亲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关于自己女儿的情况,以一种无奈的口吻向广大网友叙述自己的烦恼。

这位母亲在文中说到,自己的孩子似乎自尊心太过于强烈,从以前不情愿地接受指正,到现在已经变得知错不改了。"好几次,她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对,诸如大声地吼自己的爷爷奶奶,一碰到不喜欢吃的饭菜把筷子一丢就转身走了等等,但是她从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

事实上,根据这位母亲所述,她的孩子并不是有强烈的自尊心,而是过度的自我肯定导致她有些自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孩子的自负心从何而来?

孩子产生自负心的诱因受父母影响

我们都知道,孩子很多的言行举止都是受到父母影响的,自负心也不例外。如果父母平时在家中常常抱怨某个同事或者朋友的不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一个人的鄙视,那么孩子有样学样,也会容易出现看不起别人的现象。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与人相处时往往只能看到对方的不足。通过对比,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比对方更加优异的,即便自己真的做了什么对不起对方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低下头给对方认认真真地道个歉。

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

我们总是强调,孩子一定要对自己有自信,不能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但是,如果孩子一味地放大自己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们会出现一种错误的自我评估,认为自己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感所带来的与之匹及的"自尊心"是扭曲与不健康的。孩子为了满足这种自尊心,往往不愿意向其他人道歉。

很少遭遇打击与挫折

挫折是孩子成长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孩子的成长路途过于顺利,容易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劣势,一直保持一种过度的自信感。

没有挫折的打击,孩子是很难看到自己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的。这种无差别的自信使他们目中无人,即便是自己的长辈,他们也会视若常人,以一种轻蔑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承受过度的褒奖

对孩子的优异表现进行一定的表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家长却常常把握不好度数,导致孩子承受了超出表现本身的褒奖。这种过度褒奖的长期作用下,孩子会越来越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完成了许多同龄孩子所做不到的事情。

他们的自我定位过高,自然也就容易做出"俯瞰众生"的行为。只要是他们认为比自己差的,他们是绝不会向对方低头的,因为他们需要保护自己膨胀的"自尊心"。

自尊心高度敏感

有些孩子很怕被别人看不起,因此会从心理上将自己的定位提高,通过这种心理暗示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在高处享受的风景多了,自然也就不愿主动降低自己的定位,也就是产生了自负心。

自负心的影响

自负心理的产生,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以下三个。

容易缺乏朋友

一方面,自负的孩子是孤独的。自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看不起别人的情况,因此很少会有孩子愿意跟他做朋友。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身边的同学都不足以与自己为伍,不愿主动接触他们。而这些同学知道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当然也不愿意成为他的朋友,不愿变成他耻笑欺压的对象。

另一方面,友谊的缺失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自负心理。没有朋友意味着没有人会去提醒孩子更正自己的自负心理,放任其发展。而越是强烈的自负感,越容易将同学驱散,这也就成为了一种死循环。

容易一蹶不振

有强烈自负心理的孩子,他们对自己能力是有着病态般自信的。因此在遭受挫折时,也往往容易感受到强烈的落差,这种失落感对孩子的打击是相当致命的,孩子很容易因此而一蹶不振。

因为在孩子的自我认知中,除了给予自己过度的自信心外,也给周围的人传递了自己能力优异的信息。一旦在挫折面前自己一败涂地,那么那颗膨胀的"自尊心"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因此而难以再次振作。

容易情绪暴动

自负的孩子往往会通过指点他人来达到满足自己"自尊心"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听从孩子的指点。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自己给出的指示遭到拒绝时,孩子会产生愤怒、失落等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累积与作用,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暴躁。要知道,无论是交友还是解决遇到的问题,暴躁的性格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种性格的形成对孩子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那么,面对孩子的"自负心",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挽救呢?

三个小技巧轻松消除"自负心"技巧一:褒奖孩子应适度

适度的褒奖可以鼓励孩子争取更好的表现,这一点固然不错,但是过度的褒奖就容易导致孩子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负心。因此,父母给予孩子的表扬与奖励应该是适度即可。

此外,对于他人给予孩子的评价,父母也要加以过滤再传递给孩子。因为出于交际礼貌,他人对孩子的表扬往往是高于孩子自身表现的,这样的夸奖并不能直接让孩子感知与接受,父母应该加以合理的筛选与过滤后,才能告诉自己的孩子。

技巧二:引导为主,责骂为辅

很多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太过目中无人时,往往会选择以责骂作为主要的处理方式,认为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更加清晰地作出自我定位。然而,真实的效果并非如此。

父母对孩子的责骂往往是缺乏教育内容的,这会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在孩子的眼中,自己展现出过人的能力却招致父母的责骂,这是不公平不正确的。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

所以,在进行教育工作时,父母应该以引导为主。通过让孩子意识到判断事情对错的依据所在,达到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的目的。

技巧三:父母以身作则

要想彻底防止、根治孩子的自负心理,父母还需要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与行为方式大多数是父母潜移默化中影响的。

平日里,父母可以多讲讲朋友、同事值得学习的优点,并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优点。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能客观地看待他人的优缺点,理智地接纳自身的不足。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将教会孩子如何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而言是受用不尽的。

我是海马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