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爷爷的大烟袋

"

1970年,一对双胞胎在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呱呱坠地。昏黄的煤油灯下蹲着一个黝黑的汉子,吧嗒吧嗒的在抽着大烟袋。

这个黝黑的汉子,就是我的爷爷。1923年三九天出生,此时已是48虚岁,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下,已经有5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家庭,本想再添一子,没成想却是丫头,还是一对!那时,我太爷爷、太奶奶和爷爷一家挤在一起住,这对丫头的到来给这个本就吃不饱穿不暖的家庭没带来丝毫开心。

更让人难受的是,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着实让人心寒,大抵是些说奶奶就是生养闺女的命。

奶奶生完孩子没几天,就和爷爷去小队里干活挣工分,养活一大家子11口人。那时候的人啊,哪有坐月子之说,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没享过一天福的奶奶,还是会有抑制不住的小情绪从心底涌现。有一天,奶奶回到家,对爷爷说,咱们送走六丫头吧,实在养活不起了。一家人,老的,大的,小的,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热闹的家一下子静下来了,仿佛掉入了无底黑洞。

只听见吧嗒吧嗒抽大烟袋的声音从昏黄的煤油灯下传来。

也不知多久后,爷爷开口了,三年大饥荒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她一口吃的!咱们就活出个人样来让村里人瞧瞧!

打那以后,没有人再提这茬。

爷爷起早贪黑,除了在小队干活,还自己开垦了荒地,种了点粮食。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锅里的粥也一天比一天稠,瘦弱的六姑、小姑也一天比一天健壮。

1979年,农民的福音来了,沂南县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太爷爷太奶奶已经去世,大姑二姑已经出嫁,按人头一人能4分口粮田,一家7口人共分得了2亩8分地。

现在看来,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变革,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但是那天,吧嗒吧嗒抽大烟袋的声音又从昏黄的煤油灯下传来。

许久,爷爷开口说道,咱有地了,咱有自己的地了!

年近花甲之年的爷爷,身体仍然棒得很,由于人口多,又借钱承包了几亩地,步行几十里路,去沂水学习生姜的种植技术。再后来有了自行车,就让我父亲跟着别家大人骑车五六十里路去临沂买化肥。

那时庄户人也不懂什么改革开放,只知道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曾经捉衿见肘的日子变得温饱起来。爷爷年轻时在扫盲班上过课,跟同龄人比,他认识的字算是多的,所以他知道认字的重要性,爷爷把六姑小姑送进了村里的学校读完了小学。

转眼来到1990年,我弟弟出生了。

只听见吧嗒吧嗒抽大烟袋的声音再次从昏黄的煤油灯下传来。那时老家已经通了电,但是一辈子节俭的爷爷奶奶几乎不舍得用电灯。爷爷没再说什么,但大家都知道,对于他这个老年得子的人来说,看到自己的血脉得到延续,没什么遗憾了。

那个年代,沂南县还没几个工厂,六姑小姑在别人的介绍下,去了青岛的工厂打工,补贴家用。每回写信回来,都是我读给爷爷奶奶听,想想那段读信的日子,我们都是幸福的。还有,生活在内陆的我,常常听大海的声音,从两个姑姑带给我的海螺里吹一下,放在耳边听,从她们的描述里想象大海的样子。

2017年9月份,我大侄子出生了。

这次,没有了煤油灯,但是老人,和大烟袋仍然在。

已是耄耋之年的爷爷,一辈子要强的爷爷,竟然喜极而泣。

我的六姑、小姑也特地从大连赶回来庆祝。这时大家对我六姑开玩笑说,那时咱娘要把你送人,幸亏咱大大拦着没让送,一家人哄笑起来。

这时候,村里人说,在这个寿限大大延长的年代,有重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老汉,将近50岁才有了儿子,没想到现在重孙都有了,更重要的是,身体还一如既往地棒。

现如今,老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政府每个月发养老补贴、高龄补贴,还有我们沂南县首倡建立的家庭养老孝心基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是真的为老百姓办实事,办真事啊!”

再过几天就是爷爷96岁的生日,希望爷爷和大烟袋能长命百岁。对,大烟袋也是有生命的……

(谢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