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小鑫今年读小学一年级,因为从小挑食,尤其不爱吃青菜,妈妈为此很头疼。
这天傍晚,小鑫妈妈准备去洗空心菜,无意中看到小鑫正在揉眼睛,知道他写作业累了。便问小鑫:妈妈忙不过来了,你能不能帮妈妈洗菜?”
小鑫刚好有点坐不住了,听到妈妈这样说,便放下书本,跟妈妈学习洗菜摘菜。妈妈还让小鑫观察炒青菜的过程,看到只是一会儿工夫,炒得绿油油的青菜便被装到了盘子里,小鑫觉得妈妈的手太神奇了。
这天晚上,小鑫破例地吃了许多青菜,饭量也大了不少。还一个劲地叫爸爸吃菜,说今晚的青菜是自己洗的,是不是特别的好吃?看到自己的方法凑效了,小鑫妈妈很高兴。
同样是青菜,为什么小鑫参与劳动的时候,吃的特别多?这是产生了禀赋效应”的结果。
禀赋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人们对自己物品的估价要高于别人对它的估价,因为人们对属于自己的物品有了情感的依恋,所以增加了对物品的估值。
孩子参与了洗菜、摘菜,还看着妈妈炒菜,对这些菜也有了情感的链接,所以觉得这些菜和平时是不一样的,自然也会多吃一些了。
上面这位聪明的家长,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改善了孩子挑食的毛病。让孩子参加到家务活动中,还有以下这些好处: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1、做家务能增强孩子的共情能力,更懂得感恩
有一句话老话叫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儿女往往把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的,自己当了父母以后,才知道一粥一饭,都凝固了父母的心血和汗水。
同样的道理,孩子经过劳动,才会明白,地板不会自己变得干净,厨房需要清理,一粥一饭都需要父母的辛勤付出。做家务也一样,付出过汗水,孩子才会更懂得感恩。
光子是个读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天,他放学回来,吵着要妈妈为他切西瓜,还说自己又热又口渴,催妈妈快一点。妈妈当时在厨房里煮菜,便说自己正在忙,没法脱开身,让他先去喝水,光子还是不依不饶。
这一幕被刚送光子回家的爸爸看到了,爸爸说:你光看到自己热,没发现妈妈热得后背都湿了吗?我马上切西瓜,一会儿吃完饭由你来洗碗。”
光子的爸爸从冰箱里取出西瓜,切了一块先让光子拿给妈妈,再让光子吃。
晚饭后,光子听从爸爸的吩咐,去洗全家人的碗筷。刚开始,他还觉得好玩,一会儿又嫌手弄得脏脏的,一会儿又嫌水溅到衣服上,就想甩手不干了,爸爸及时制止了他:你才洗这么一会儿呢就累了,你看你妈妈每天要上班,还要做这么多的家务活,得有多累啊?”光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光子变了许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看到爸爸回家后还要工作,还会主动帮爸爸泡上一杯牛奶。看到妈妈做饭忙不过来,也会主动去帮忙。周末的时候还跟妈妈学做菜,成为了家中的小帮手。
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是父母们宁愿自己受苦爱累,也要把最好的留给子女,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辛苦,长大以后不仅不懂得感恩,反而会和”吸血鬼一样,想在穷困的父母身上剥夺更多。
2、会做家务的孩子更聪明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完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比例高出27倍。
研究表明,做家务可以提高孩子眼手协调能力,锻炼孩子精细运动能力,并且让孩子建立自我的价值感、自信心以及责任感,心理更加健康。
科学证明,大脑就像肌肉一样,用进废退。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刺激神经元,使大脑茁壮成长。并且做家务也讲究科学方法,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让孩子帮忙摘菜,孩子需要观察,哪些是好叶子,哪些是坏叶子,还要把坏叶子扔到垃圾桶,摘好一条菜,再进行下一条,需要眼手配合。
有一位妈妈,在教孩子做家务的同时,教会孩子利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放学回到家,读四年级的孙凯在客厅写作业,这时他被一个数学知识点难住了,正在抓耳挠腮。妈妈走近一看,原来是关于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
妈妈笑着对孙凯说:妈妈要做晚饭了,煮两个菜,一个汤。煮饭大约要15分钟,蒸鱼10分钟,洗菜、切菜5分钟,做鱼头豆腐汤10分钟,炒青菜5分钟,你说,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时候吃到晚饭?”孙凯摸了一下耳朵,表示不知道。
妈妈这时让孙凯先去盛米,淘米下锅先煮饭;然后妈妈先把鱼洗净处理好,冷水下锅,在蒸锅里开始蒸鱼;接下来,她又在炒菜锅里装上水,盖好盖子,开始烧水。手也没闲着,洗鱼头、豆腐、葱、姜......每一步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简直把孙凯看呆了。
20分钟以后,妈妈就宣布开饭了。吃完饭以后,妈妈再结合做菜的时间安排,帮孙凯分析数学难题,孙凯很快就想明白了。
孙凯笑着对妈妈说,没想到做家务活也有这么多门道呢。从此做起家务活更积极了。
3. 做家务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并指出,真正的效能是基于符合自然规律的永恒不变的原则。
孩子小的时候,完全依赖大人,需要家长的指引、养育和供给,而学会做家务活,能让孩子一步步走向独立。直到有一天孩子长大成人,能独立照顾自己、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依赖到独立,不断进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年级的铃子知道好朋友小美已经学会做番茄炒蛋了,便也跃跃欲试。
周末的时候,铃子嚷着对妈妈说,也想学做菜,铃子妈妈口头答应着,却一万个不放心。铃子刚拿起菜刀想切蕃茄,妈妈怕她切到手,一把抢了过来;锅热了以后,铃子拿过锅铲,妈妈怕她被油溅到,让她走开一点。
铃子不干了,对妈妈说:”妈妈,你这不让我碰,那也不让我摸,我啥时候能学会做菜?
看到铃子真的这么想学做菜,妈妈只好妥协了。她手把手地教她怎么控制火候,以及怎样使用煤气、如何保护自己不被烫伤。铃子在妈妈的指导下,终于学会了做番茄炒蛋。
《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书中写道:
父母一个否定的眼神或一声消极的语气,都对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催毁力;相反,家长一个赞赏的表情或一句激励的话,又有着使孩子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力量。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一便是积极主动。对于主动要求帮忙的孩子,有些家长过于保护孩子,担心不小心伤到孩子,其实无形中阻挡了孩子的进步。家长不妨趁此机会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使孩子早日走向独立。
让孩子做家务成为一种习惯1、做家务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知名演员蔡少芬曾在电视剧《甄嬛传》里饰演皇后角色,为人们所熟知。她曾在微博上发了一组女儿下厨的照片,并配文用心做菜的小厨师”。照片中的包子妹妹不过6岁大,但切菜炒菜样样在行,显得很老练。
有人问蔡少芬: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炒菜做饭?”蔡少芬回答道: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孩子受伤是正常的,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和种成长和修行。”
英国诗人德莱顿说:首先,我们培养习惯;然后,习惯塑造我们。”
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动作的学习是头等大事,决定孩子智力发育和大脑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双手,而做家务活,对双手是最大的锻炼,眼手的协调能让左右脑得到开发。
比如,让孩子去整理自己的书柜,孩子学会了分类和排列; 让孩子整理玩具,孩子也认识了柔硬、大小、种类的概念,也有了秩序感。
家长在让3岁、4岁孩子帮忙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准备开饭的时候,让孩子取筷子,按人数分配碗筷,还能让孩子学会了数数。孩子从中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感,觉得可以分担家务,是一种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人说得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难免会出错。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帮孩子分析出错的原因,多一些鼓励,孩子自然从中得到成长。
2、把复杂的家务活进行拆解
史蒂芬·格伦在他的讲演中指出,父母们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
大人往往期待孩子们去完成那些未经过适当训练的任务。这种情形在家里比在学校里更为普遍。父母们可能希指望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房音,但从来不教孩子们怎样收拾。
首先,家长对需要做的家务可以列一份清单,然后让孩子从中做出选择,看孩子做哪一项家务,因为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孩子做起来也更心甘情愿。
其次,是执行。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一些指令可能比较模糊,让孩子无从下手。
打个比方。宝宝刚在房间里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玩具,还看了绘本,地面上有积木、毛绒玩具、拼图,还有一些散乱的绘本。
家长如果这时对宝宝说:快点收拾好房间”,这时孩子可能就只能待在原地,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家长这里需要帮宝宝把任务拆解如下:
把绘本放回书架第二格的空位上把毛绒玩具放在床头把积木放回积木袋子里把拼图放回铁盒中得到指令的宝宝,这时理解了家长的要求,从整理绘本开始,一项项地进行着,房间也越来越井然有序了。当然,孩子还小,让孩子做的事情越简单越好,步骤最好不要超过3个。
心理学上有个崔西定律,意思是任何工作的困难度与执行步骤的数目成正比,例如,一件工作有3个执行步骤,则此工作的困难度是9,如果有5个执行步骤,则工作的难度就变成25了。
对于复杂的家务,家长可以适时帮忙,不要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而对于稍大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引导式:如果要让饭桌变干净,你会先做什么?”
可能孩子会说:把碗和筷子拿走,还有菜碟。”你可以这样补充:那灶台上的东西怎么办?” 家长用引导和鼓励的语气,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孩子会更有成就感。
如果孩子早上下楼时主动帮忙倒垃圾,家长可以在晚上见到孩子时,把孩子搂在怀里,对孩子说:早上幸好你帮忙倒了垃圾,妈妈居然比平时早了5分钟到公司。”
3、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些家长会说,孩子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哪有时间做家务?
时间不是让孩子逃避做家务的理由。比如,孩子下楼时,可以顺便把垃圾带走;吃完饭后,把碗收到洗碗池里泡着,做一会儿作业再来洗;睡觉前把房间散乱的书本和玩具归位,这些事情做多了便成了一种习惯。
孩子做家务,可以先从自己的份内事做起。
孩子洗澡时,顺手把换下的衣服放到洗衣篮里;吃完东西自己清理好垃圾,保持桌面整洁干净,起床自己叠好被子,每天打扫一次房间。
孩子第二天要上学,家长可以叮嘱孩子,晚上睡觉前就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和袜子,以及要佩戴的红领巾,按课程要求整理书包,找好明天要带的课本和作业本,削好铅笔。这样一来,第二天早上就能从容应对了。
小妮的妈妈以前会替小妮打点好一切。有一天,她决定不这样做了,但她没有提前告诉小妮,导致第二天早上小妮找不到校服,在衣柜里一顿好找。
妈妈,你把我的校服弄哪里去了?”
在衣柜里,你自己找吧。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找到的。”
妈妈真坏,你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
小妮有点气急败坏,把柜子里的衣服都扔了出来,才扒到了自己的校服。
一向替孩子包办一切的家长,如果开始决定不帮孩子做准备工作,要提前知会孩子,让孩子做好准备。并且交代好注意事项,不要让孩子手足无措。
孩子的好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
我是人鱼海棠,两个千金的妈妈,分享0-13岁育儿知识。关注海棠,做成长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