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耻骨联合处有穴位吗 你好,请问耻骨联合分离,如何冶疗,有什么最好的方法_耻骨联合分离

孕期 什么是耻骨联合分离症,有何治疗或改善方法?

当妇女在怀孕期,尤其是在将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影响,使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软骨及韧带变松软。在分娩时耻骨联合及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使骨盆发生短暂性扩大,有利于胎儿的娩出。产妇大都在分娩后黄体素分泌恢复正常,松弛的韧带及软骨也随之恢复正常。可在0.05%-0.1%的产妇中,因内分泌(黄体素)分泌过多,致使韧带过度松弛,产时两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易发生分离。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多种因素,造成产时或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有可能使骶髂关节软骨面发生错位。因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粗糙,在形态上变化较多,易发生关节细微错位。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产后骶髂关节错位,致使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未能自行回复,症状加剧者,就形成了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患者俯卧,术者站于患侧,在骶髂及腰臀部用衮法治疗,配合按、揉八髎、环跳、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以及下肢后伸的被动运动,手法宜轻柔。

继而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以右侧为例);用右腋夹住患者右足踝部,右肘屈曲位,以前臂背侧托住患者小腿后面,左手搭于患肢膝关节的前侧,以右手搭于左侧前臂中1/3处,此时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1-2分钟。

患者再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术者站于前面,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髋部,向前推动至最大限度,使扭转的作用力集中在骶髂部,然后两手同时对称用力斜扳。

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肢小腿后侧;另一手扶住患侧髋部,使髋膝屈曲至最大限度,然后在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的动作。

患者再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膝部置于90°屈曲位。术者站于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者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拉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作相反方向推拉。

患者再俯卧,术者站于患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手托住患肢膝前部,两手对向用力,使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的骤然扳动,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再在骶髂部用按、揉、弹、拨等手法理筋,然后擦患侧骶髂部。

耻骨联合处有穴位吗

人身体共有多少个致命的穴位?

人身上的穴位有1000个之多,常用的有365个,各司其职。中医治疗选择的穴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身体不适或者出现着凉、上火等情况都要告诉医生,请他相应地调整治疗的方法。又分 三大种,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耻骨联合处有穴位吗

你好,请问耻骨联合分离,如何冶疗,有什么最好的方法_耻骨联合分离

来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产科 杨海澜 主任医师回答: 你好 这是在分娩过程中耻骨联合处分离所致,没有特别的、快效的办法,注意休息,慢慢休养。追问: 你好,谢谢! 那耻骨联合分离 恢复期有多长,对日后生活有什么影响,应注意些什么回答: 你好 具体恢复时间不能确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就像你现在一样,活动受限。注意休息、营养,慢慢适量活动。

耻骨联合处有穴位吗

针灸 死人 穴位

常用的背腧穴也必须正规的操作,不然的话,就连神厥穴也被我们中国中医针灸研究院的专家们攻破,可以说没有禁针的穴位了,这还需要在临床操作中没有掌握进针操作技术之前不要冒然应用。针灸疗法是最安全的疗法,所以说握针如握虎,视患者如父母,出现任何针灸事故,操作者有不可推卸责任,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患者古代确实有很多禁针穴位,这些禁针穴位都被现代人攻破了,操作不当也会出事故

穴位与经脉的关系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奇经八脉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穴位排列规律】 人体“穴位”是怎么回事?其排列有什么“规律”吗?推测如下: ●我们知道,“功能”这种东西,就是“能量”通过不同“形状”的“路径”而“产生”的。那么“穴位”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么我们身体里什么东西是最常见的“运动着的能量”呢?那就是“血液”、“体液”和“神经”,那么“穴位”是不是因为“血管”、“体液”、“神经”的位置而“产生”的呢?那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的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凹槽处等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02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

子宫和耻骨在什么位置?请详细说一下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坐骨棘水平之上,站立时呈前倾前屈位,前与膀胱相连,后邻直肠,为前壁略扁平而后壁稍凸出的倒置梨形。成年妇女子宫长约7—8㎝,宽约4—5㎝,厚约2—3㎝,重约50g。子宫腔容积约5ml,可分为底,体,颈三部分。子宫内腔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宫体与宫颈管相接的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妊娠长约1cm,上端为解剖学内口,下端为组织学内口。宫颈管的内腔呈棱形称子宫颈管,成年妇女长约3cm,体:颈为2:1.宫颈有内,外两口,内口与宫腔相通,外口与阴道顶端相连,未产妇外口呈圆形,经产妇的成橫裂,将宫颈分为前后两唇。

『』治疗痛经的穴位

原发性痛经的自我按摩 1.双手大拇指用经络收放法分别同时按揉血海穴、三阴交穴1~3分钟,力度以酸胀微痛为度; 2.手掌搓腰骶部至透热; 3.双手掌相叠,掌心对肚脐下小腹部,轻力微按环转团揉小腹部关元中极穴用艾炙:把艾绒(在中药店应该有买)用手做成1厘米直径的小圆锥体, 高约1厘米.把生姜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 放在关元穴(关元处于肚脐和耻骨上沿的3/5位置)上. 置做好的艾柱于姜上, 用火柴或香点燃. 等到皮肤感到烫时, 取走, 换新的艾柱. 在行经的日子中加灸三阴交, 这个穴位对痛经也很有效的.

预防肠梗阻可以按摩那些穴位

采用按摩的方法,每天花费10分钟,效果也不错。

揉腹:睡在床上,全身放松,将两手手心叠放按于肚脐上,先按顺时针方向揉100次,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揉100次,揉时用力适度,动作轻柔,呼吸自然。

腹部按摩:睡在床上,双腿弯起来,腹肌放松,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以外的四指指腹,从右到左沿结肠走向按摩。当按摩至左下腹时,应适当加强指的压力,以不感疼痛为度,按压时呼气,放松时吸气,每次10分钟左右。揉腹和腹部按摩可随时进行,但一般选择晚上入睡前或晨起时,揉腹前应排空小便,不宜过饱或过于饥饿的情况下进行。(武汉晨报 采写/记者 管菁 实习生 姜辣)

指压相关穴位:大便未出时,两手重叠在神阙穴(即肚脐)周围,按顺逆时钟各按摩15次,然后轻拍肚子15次。大便将出不出时,用右手示指压迫会阴穴(二阴之间中点),便可助大便缓缓排出,心情要轻松,千万不可焦急。此外,坐在马桶上,静神,深呼吸,引意念于肠,做提肛运动15次,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排便效果。

其他的一些重要的穴位还有:气海穴(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三寸),曲骨穴(小腹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长强穴(尾骨尖下0.5寸,于尾骨端与肛门中点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