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篇故事,来跟大家分享下:
有位妈妈,就叫她W姐吧。Z姐有个15岁的孩子,前段时间被Z姐送到一所比较有名的私塾上学,说是注重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将来直接出国读书。
W姐说,为了孩子以后能有出息,打从幼儿园开始,她们就给孩子上的全市一流的寄宿学校,让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现在,孩子慢慢大了,Z姐却感觉孩子愈发跟自己陌生了,有时候一个多月都不主动给家里打个电话,
W姐很困惑,自己对儿子付出了这么多心血,为什么孩子现在会这样对他们?
这则故事在知乎上有很多的评论,其中有一位网友的看法,我觉得是W姐和我们都应该深思的。
"你都愿意为孩子砸锅卖铁,为什么就不愿意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陪他呢?"
我也仔细想了一下,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贴吧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问题,你在童年时期最渴望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但最后有一份答案呼声最高:在我小时候,我最渴望的就是父母每天都能陪我。
这份答案乍一看有些让人感到好奇,但仔细品读两遍后,你会发现这份答案当真说得是真实无比。
其实绝大多数的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美食?玩具?这些都只是父母们自己所猜想的罢了,父母们所以为的未必就是孩子所期望的。
父母陪伴孩子的机会只有一次!
很多家长都说,时间其实真的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长大了,以至于最后,你只能看着孩子的背影暗自感叹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没当过父亲,因此我不清楚那种看着孩子一天天变高的背影会是个什么样的心情,不过我想,可能会是难过与自豪吧。
之所以难过,恐怕会是悔恨为什么以前没有多抽出点时间陪孩子,以至于现在孩子大了,自己倒是时间足够,只是孩子却是忙碌起来了。
因没多陪伴孩子而悔恨,也因孩子健康成长而自豪,这种矛盾的心情,相信只有人父人母才能体会一二吧。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各种各样的琐事所困扰,导致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这其中也许就有孩子的变化与成长。
初为人父人母,肯定会了解大量的教养理论,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宝爸宝妈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但这种爱却往往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可贵却无价值。
有一位名为Harry的博士,他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精辟。
父母应该多花一点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其实仔细算算,在孩子的童年时光,作为人父人母的你,除去孩子睡觉、上学、跟小朋友玩耍等等外,你跟孩子呆的时间真的算不上多。
从孩子出生到18成年,大约是6570天,乍一看6000多天,感觉时间是不是挺富裕的?可你再算算,孩子现在多大了,除去孩子上学,写字,睡觉等等,你跟孩子又只剩下了多少时间?
忙,所有宝爸宝妈都忙,为了孩子,为了生计,所有人天天都得忙碌,但这并不是你忽视孩子成长的理由。
如果你的时间总是处理各种各样的琐事,等到最后你处理完了,孩子也已经长大了!
02.陪伴不是陪着什么才是陪伴?
所谓陪伴孩子,在一对一的跟孩子相处,这并不是指教育或是训练,用一个通俗的字来说的话,那就是——"玩"。
对孩子来说,在童年时期,可能玩字占据了整个孩童生涯的绝大部分,因此宝爸宝妈想要孩子可以在"玩"字上来入手。
比如:跟孩子一起玩益智游戏,一起跟孩子看动画片等等。说得简单通俗点,就是全身心的跟孩子一起玩。
当然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对待每一位孩子也都需要不同的方式,这一点就需要宝爸宝妈们不断的学习完善了。
湖南卫视有一档栏目,名为《变形记》,每一期都会在城市挑选数名问题少年,把他们安排到农村来体验生活,改变自己。
在这么多季的节目中,有一个名为杨桐的少年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跟所有来参加节目的问题少年一样,年纪轻轻的杨桐打架、抽烟、上网。一切学生年纪不该干的事他都干了,很多人给他定义只有三个字——"坏孩子"。
没有天生的坏人,也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杨桐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杨桐的童年缺少关爱。
家境虽富,可家里却终日冷清,杨桐的父母在杨桐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外做生意,钱?杨桐不缺,他缺的只有父母的爱罢了。
杨桐的父母以为给杨桐钱,这就是爱了。殊不知,杨桐最想要得只是他们的关爱。
杨桐最后真的改变了自己,但跟杨桐一样的众多少年少女们,他们也改变了吗?我们犹未可知。
杨桐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口口声声说我们爱孩子,可以为了孩子付出一切,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03.孩子真的需要陪伴!说到陪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项猕猴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猕猴从从妈妈身旁分开,带到实验室,实验室里,哈洛准备了两位代理"妈妈":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胸前挂着奶瓶,另一只是用棉花编制,没有食物,但满脸微笑。
若是按照古语,"有奶便是娘"来说,小猕猴不用想,肯定是选择有奶的妈妈。但事实却是与之完全不同,小猕猴自打进了铁笼,就一直抱着棉花妈妈,饿到不行了才去吃奶,吃完奶后就赶紧回到棉花妈妈。
觉得,小猕猴与母猴之间的精神需要远远高出生理需求。
后来这些小猕猴成年之后回到猴群,基本上都是表现出冷漠、不合群的状态,极富攻击性。后来,哈洛对实现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可以移动的逼真母猴,而这种母猴抚育出来的猴子基本上都是正常,回到猴群也没有出现不合群的现象。
哈洛的实验告诉我们,作为生命,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生理需要,我们更需要一个呵护,需要一份关爱。
陪伴孩子,并不是陪孩子认字,读个东西就完了。有时候陪伴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当孩子害怕,有需要时,你上前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温暖的亲吻就够了,孩子如果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让他感觉自己事被爱的,就能帮孩子建立起最早的,最久远的幸福,待到长大成人之后,这份爱也会帮助ta克服一切困难险阻。
父母无疑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很多人却忽视了最原始的陪伴,被各种物质,想法所迷失。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陪伴来纠正、来化解。孩子爱捣蛋,不爱学习?不用急,也不用怕,静下心来,去陪伴让孩子,有时候你给孩子的一个拥抱,比千言万语都有用。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多麻烦的道路,只要父母陪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你,就是孩子最后的底气,也是孩子最后的港湾。
结语:如果你发现忽视了孩子,现在还来得及,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要等失去时,才觉得后悔不已。你的生命里有孩子,孩子的生命里也想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