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熊孩子立规矩
熊孩子是特别喜欢效仿的,所以一些事情家长一定要注意,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孩子都看在眼里,想要给孩子立规矩,那么你也一定要从我做起。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让孩子和你一起参与进来。我在孩孩优教育平台看到的一篇文章 ”看完这十则故事,你就懂如何教育孩子了“领悟到的
3岁看大,7岁看老,7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7岁前给孩子立这3规矩,不愁长大没出息
老话总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人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嗤之以鼻,认为没有任何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发现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3-7岁的孩子脾气什么样子,长大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各种脾气爱好都是根据这个时间段萌芽发展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是这么一个理。
七岁看老也并不是没有依据,心理学家说:孩子在3-7岁智力已经发育了70%,而身体的发育和性格也开始形成,尤其是性格,七岁就已经能看出来了。所以,孩子从出生到7岁的这一时期,就是人生的黄金期—萌芽期。
但是人是很难定性的,即使我们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父母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就要趁着这个黄金期好好的培育孩子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育孩子就要从定规矩开始,要想孩子有出息,七岁前就要给他定下这3个规矩。
1、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
妈妈都会帮孩子收拾房间,帮他整理床铺,叠衣服,收拾桌子上乱七八糟的杂物,不能说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建议对于孩子自己的专属空间,交给他们自己来整理打理。
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还能展现孩子的条理性。收拾是需要归纳和整理的,当孩子能够将自己的房间整理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时候,就说明,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有条理且独立的人。
2、见到熟人要打主动招呼
见过很多小朋友,遇到熟人都很不好意思打招呼,或者装作看不见,总能听到一些小朋友说每次看到熟人都想赶紧走过去,感觉到不好意思。
孩子见到熟人应该是热情的打招呼,怎么会觉得不好意思吗?是因为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有心理障碍的。父母最好能多带孩子出去多见见朋友,多认识朋友,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固定阅读时间
现在的小朋友大多都是手机、电视相伴,在家基本上就是看电视,玩游戏,阅读时间是很少的。对于小孩子,总是放纵他们玩乐是不正确的思想,要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识字不多,让他们看书也不习惯,但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绘本,或者给孩子讲睡前故事,都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其实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一定要坚持下去。
15岁至18岁白的孩子怎样立规矩才好?
如今的家庭教育有一个现象,就是教育的滞后性——很多家长总是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开始着急,开始想解决办法。
其实,孩子的成长都有各个关键期,比如3岁、7岁、12岁。等孩子过了青春期之后,家长的管教就更难了。如果等到那个时候,孩子无法无天而父母管不了的时候才着急,真是悔之晚矣。
所以,规矩一定要从小培养,越早越好。怎样能让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家长自身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懂规矩、守规矩、人格健全、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而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孩子成为一个不懂规矩、不守规矩、遭人厌弃、无益社会的人。
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培养、要引导,这需要家长的坚持。不培养不引导,好的行为习惯不会自然形成。所谓“树大自直,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的认识,要么是糊涂,要么是懒惰,总归是一种放弃责任的态度。
只要家长真正重视起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操作就好办了,方法有很多种。
家长要给孩子做示范。带孩子过斑马线、开车带孩子外出,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孩子就会跟着学、跟着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注意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损人,不伤人,孩子也会跟着做。
不要生硬地禁止孩子,而要给孩子讲规矩、讲道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要给孩子讲明白。孩子可塑性强,家长讲明白了,孩子听进去了,就会照着去做。平时不给孩子讲道理,遇到事情一味地指责孩子,孩子不明就里,就免不了还会做错事。
规矩要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讲清楚了,这只是第一步,还要实践、实行,具体去做,就是要训练。一遍又一遍,家长要有耐心有韧性地坚持,直到变成了孩子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样,好的行为才能扎根,终生受益。
孩子做对了,家长要及时、认真地予以表扬或奖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同样,孩子做错了,家长要当即、严肃地给予批评或纠正,并且要讲清楚批评的缘由。如果做对了不及时表扬,孩子就得不到鼓励;做错了不及时批评,就是对不良行为习惯的默许纵容。久而久之,孩子怎能明是非、辨对错、树规矩、走正道、成人成才呢!
帮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方式可灵活。比如,经常与孩子谈心,或经常全家一起谈话,在谈心谈话过程中渗透正确的是非观;与孩子做游戏或参与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建立规矩意识;聆听孩子关于某件事情的描述与评判,在聆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施行教育;引导孩子关注外界事物,在关注过程中施行教育等等。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以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为原则。
如何计算小区3-6岁小孩的比例
可以问问小区的街道居委会.
如果向楼上说的抽样的话.可以选择早上6点半-7点半,到小区门前计算人数,一般这个时候大爷大妈比较多,做好数据之后,7点半-8点半之间,再统计一次,这一时段上班族和上学的孩子较多.再做一组数据.如果你想更准确点,就多做几组取均值.
给孩子制定哪些规矩,给孩子制定计划表
多大的孩子?主要是安全品行习惯方面的规矩。比如不可以乱跑,不能打人说脏话,撒谎,还有就是一些习惯约束,想要范例可以追问。
3岁孩子只会叫爸爸妈妈是语言障碍吗
3岁孩子只会叫爸爸妈妈是语言障碍。
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过程如下:
1、聆听期(0-6个月)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聆听人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并观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流,从中获取语言信息。
2、萌音期(6-12个月)
咿呀作语阶段,故又称“先声期”。到孩子8个月时发声练习达到高峰,并会改变音量和音调以模仿真正的语言,发出清晰的音节。
这个时期
3、模仿期(1-1.5岁)
这时期的语言特色是说单字,能用手势、表情辅助语言来表达需要;能以动物的声音来代替其名;会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如问:你几岁?他会鹦鹉式复述:几岁,如同回音般,故医学上称为“回音语”。
4、称呼期(1.5-2岁)
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欢问其名称,字句迅速增加。有些发音可能不够准确,不用过于担心,但要细心观察,引导纠正。
5、短句期(2-2.5岁)
能说短句,会用代词你、我、他,开始接受“母语”所表现独特的语法习惯,如用感叹句来表示感情,用疑问句询问等。
6、好问期(2.5岁-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会使用复杂句子,喜欢提问,故又称“好问期”,语言越来越丰富,发音也越来越准确了。
7、完备期(3-4岁)
3-4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高峰期,语言逐渐趋于完备,发音基本准确,会用一切词类,并能从成人的言谈中发现语法关系,修正自己错误的暂时性的语法,逐渐形成真正的语言。
8、完成期(4-5岁)
语言发育完成,发音准确,说话流利。他可以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了,不仅可以表达身边发生什么事情,讲清他想要什么,甚至会和你聊他的梦想和幻想。
从上面可以看出,正常发育的儿童3岁左右已经会使用复杂的句子了,这个时期发音也已经基本准确,有少数音发不到位算是正常现象,如果到了3岁还是只会叫爸爸妈妈,是明显的语言发育迟缓,造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一些疾病引起的,如听力障碍、一些脑疾病或损伤,智力缺陷等等。也可能是语言环境异常。
建议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治疗或进行语言训练。
儿子才上一年级在家应该给他立什么规矩
他还只是小孩子别管的太严了,别动不动就说他他会觉得你啰嗦,还有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他要玩等他玩只不过也别太放松了,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他做老是说他,他可了会变成坏孩子,因为我就是一小学生所以这些我体验过
孩子上四年级,规矩意识还不强,怎么帮他?
有些规矩涉及道德问题,应该说明白,如果都不排队,自然无序就会混乱。排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从正面来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