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普通话还是家乡话,这个先后顺序的不同确实差别会很大。
一个人学语言,最早学会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母语,在头脑里面会根深蒂固。
假如先学普通话,普通话就会先入为主,而且现代社会普通话的应用场景也最多,所以普通话会处于完全支配的地位。这个时候再去学家乡话,如果又不是在完全讲家乡话的环境中,没有家乡话的氛围,可能这个家乡话就学不会了。
假如先学家乡话,家乡话成为母语,再学普通话,由于普通话的应用场景广泛,经常要用到,就不用担心学不会了。事实上,就算到了十几岁再学普通话可能都是来得及的。我们这一代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国家还没有要求老师上课必须讲普通话,所以我从小一直都是讲家乡话,直到16岁到东北上大学。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是讲普通话,一开始我讲得很费劲,经常发不准音,搞得同学一头雾水。不过,几个月后我就完全没问题了,甚至毕业时坐火车返回南方,车上的人还认为我应该是北方人,因为普通话讲得好。????
其实,我觉得普通话和家乡话没必要分得这么清楚,非得一个先学一个后学,两者可以同时学,这是完全不冲突的。我女儿小时候在外婆家,因为她外婆是小学老师,所以孩子既讲家乡话,也讲普通话,都讲得很好。现在家乡话和普通话完全可以无缝对接、随时切换。????
至于只讲普通话,不学家乡话,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只是出门在外的时候,家乡话就是一种最好的身份证明,只要听到家乡话你就知道他是你的老乡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二十年前,有一次我出差从北京坐火车去廊坊,坐我对面的三个女孩子用家乡话聊得很欢,还时不时点评一下周边的男孩子,却没想到对面正坐着一个家乡人。她们说的话我都听得懂,不过她们并没有说到我什么,可能我太不起眼了。突然,我也用家乡话问了她们一句话,当时把她们都惊得一愣,然后是不好意思地大笑,都说太神奇了,在廊坊的火车上还能碰到老乡,而且就坐在对面。现在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假如不是因为家乡话可能就没有这种趣事了。
谢谢你的问题????
###感谢邀请。
我是维尼妈妈沐滢,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妈妈也曾经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先来说说我的经历和经验。
我在东北,本身家乡话和普通话没太大差别,但是还有会有些词语容易引发误解。
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抖音里有个短视频,一个东北姑娘对台北姑娘说:你拔屁股不?”,台北姑娘没懂,东北姑娘解释:你坐着铁凳子上凉不凉?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是多语言的,我们家当时也纠结过,到底是先学普通话还是先学方言。我觉得考虑几个因素吧
一是语言敏感期
其实学语言主要是看家长能不能提供环境。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是在3-6岁左右,这段时间孩子学语言比较快,只要有语言环境,一两周基本就能熟悉。
我同事的女儿,上幼儿园时只讲方言,上幼儿园两周以后就开始讲普通话,还因为老师是东北人,带着一口东北腔。
所以说,如果家里有多种语言交谈的环境,不用大人教孩子都能听得懂,有时候还能说两句。我家就是粤语、普通话都有说,所以孩子小时候就粤语普通话都会,而且也会自己切换,并没有刻意去教他。
我先抛砖引玉吧,说下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前来讨论!我是教家乡话和普通话一起,家乡话是母亲教的,因为母亲平时带孩子多,普通话则是我和妻子时不时的教几句。我们小孩现在三岁半,两种语言都能听懂,虽然她自己不清楚具体的原因,有时候他说一种话,别人说听不懂他又会说另一个语音。小孩上幼儿园,因为籍贯的问题,小孩大多数是一个地方的,说话他们自然听的懂,也可以交流,因为你也说普通话,他自然听的老师说的话。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很多家长都会纠结的问题,都分享下心得相互学习!
我远嫁的,我周围都是本地话,我自己带俩孩子,和孩子讲普通话,我大宝就说普通话,这本地话大部分能懂,偶尔会说一点点本地话。我二宝一岁7个月,也是说普通话!因为如果只会这里本地话,我爸妈根本听不懂。。。没办法和外公外婆交流。。
###对正在学说话的幼儿来说,普通话跟方言的共存并不矛盾,题主只要选定一种语言作为你跟孩子的主要交流语言(普通话)就可以了。其他家庭成员可以依旧按自己的习惯,用自己的方言跟家人或孩子交流。这样多种语言并存,孩子不仅都能听得懂,还能学会这些语言,并不存在只会普能话,不会说家乡话的情况。你尽管放心,先学家乡汉语的孩子好。这样的孩子的智商更是吓吓叫的。不说远的新加坡三语的孩子智商名列世界前茅。新加坡和上海的孩子在世界pisa比赛中,语言,科学和数学三项考试全三项都分别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你再看图看看南方汉人的成就吧。
我们都知道日语音节简单,只有100个。普通话有400多个,加上4个声调,理论音节最多可达1600。南方汉语有入声,再加上七八个声调,理论音节可达10,000个。这个数字与入声极其复杂的英语差不多一样了(南方汉语是在入声再加上更多声调才能差不多与英语扯平)。
我们知道语言的音节越少,词汇就越长,同时也会造成许多同音字。比如日语。日语由于音节太少,不够用,所以必须加长词汇的音节,同时也会造成许多同音字。这样的语言不但非常没有效率,新词的创造也会趋向更长的音节和更多的同音字方向发展。
又由于日语的音节过于简单,学习其他更先进的语言时,比如汉语或英语时就显得十分尴尬了。这就像北方人要学南方汉语或英语时总面对发音准确的问题,尤其英语入声部分,发不好入声部分就会像日本人一样把k音发成keku之类的。这对掌握英语发音部分是扣分的。
普通话家乡话都有教,自己在家跟她说都是家乡话,出去玩都是普通话,教她学习动物,水果,蔬菜,数字啥的,关于学习的都是普通话,所以现在两岁两种都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