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过度奖励的甜头毁掉孩子主动性,边界线很关键,很多父母不以为然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教育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爸爸妈妈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可以教出更好的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不同的心得体会。

有些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有些家长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

有些急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无论哪种目的性,不少家长都在引导孩子成功的路径上,习惯采取同一种鼓励方式来刺激孩子前行,那就是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去做一些积极地事情。

可长期奖励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效吗?其中的症结值得家长推敲深思。

过度奖励的甜头,毁掉了孩子的三观

六岁的莉莉每天都要去上钢琴课,但是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显得很毛躁,不是说话,就是翻书,再不就是去洗手间。

本来两个小时的练琴时间被硬生生缩短为1个小时,这样下来,不仅无法完成老师课上教的曲目,而且练习效果也不佳。

最终,莉莉妈妈和女儿达成协议:如果莉莉能够每天按时上课并且在课上好好听课,完成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就奖励给了5元零花钱。听到奖励,莉莉很快答应了妈妈。

前些天,莉莉看到同学穿了一双最新款的耐克鞋子,她也想要,回家和妈妈表示她要一双鞋子,但是却遭到了妈妈的拒绝。无奈之下,她想到了用上钢琴课的钱来买鞋子。

三个月后,拿到了450元零花钱。莉莉心想着还和买鞋子的钱差120,还得攒一段时间,于是和妈妈说:我每天保证认真完成老师的任务,回家也好好练习,多给我5元行不行?”

孩子的需求开始涨价”,并且学会了威胁”家长和讨价还价。

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基本生存需求,莉莉在初次尝到甜头之后,就会不加节制的不停地索取,如果得不到回应,她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得到。

久而久之,这样的坏习惯不仅会让莉莉丧失命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奖励教育”为什么深受父母喜爱,其内在动机值得剖析:

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不同,渴望孩子拥有各式各样的能力,而在过度期许的过程中,会误把奖励”当作通向成功的捷径,常见的几种期许如下:

1:期望孩子有蚂蚁型”的努力

▶特点:千里之堤溃蚁穴,蚂蚁给我们的感觉是瘦小的,但是众多的蚂蚁却可以击溃长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蚂蚁天生自带勤劳感,只要认准方向,就会不断地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然后达到目标。

▶期许目的:父母期望孩子拥有勤劳的特点,所以会不断的鞭策孩子努力,而当孩子出现懒散性情的时候,父母就认为奖励”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继续朝着期许的方向迈进。

▶现实危害:当孩子习惯接受奖励去完成任务时,就会习以为常形成错误观念,思维就会僵硬,当应得”的奖励失去时,孩子就会变得更加懒散,最后成为一个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的人。

2:期望孩子有蜜蜂型”的勤劳

▶特点:总所周知,蜜蜂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勤快的,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蜜蜂的勤快是因为它们从生出来就决定了自己以后是做什么的,在长大后只要各司其职就好,所以它们是没有思想的,这也就是说蜜蜂就和机器一样,只要设置了程序就无需再动手操作。

▶期许目的:父母希望孩子拥有蜜蜂的勤劳,所以会不断激励孩子做事,当孩子出现懒惰性情时,就会通过奖励”激发孩子前进。

▶现实危害:蜜蜂型”的孩子无论做任何事,都十分勤快,但是仅仅局限在做简单的事情上,只要事情不复杂,他们就会不停的做,事情变难了就无从下手了。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孩子想要得到的更多,但是现实中却无法满足,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失去原来的主动性,渐渐地怠慢起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畏缩不前、碌碌无为的人

3. 期望孩子有猴子型”的机敏

▶特点:这样的孩子十分聪慧,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要的,学会主动地去解惑、求知、获取,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段解决,他们会去模仿父母的举止行为,通过父母的行为动作判断他的心情是好是坏。

▶期许目的:父母希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停地锻炼四肢,开发大脑,灵活的运用大脑,但是当孩子不再去想事情,不再动脑的时候,父母就会运用奖励”的方式督促孩子前进。

▶现实危害:这样的孩子只能从自己自身去思考问题,无法真切的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同时,也会变得很在意甚至依赖别人的看法。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成为一个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人。

超标奖励”错误引导会毁掉孩子的格局,父母的行为藏着孩子的未来

奖励分为很多模式,父母常用的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但无论哪种奖励都应该有界限感,若是过度超标,就会引发孩子的逆向心理”触发孩子的逆向思维”,使孩子和父母的意愿背道而驰。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奖励模式,父母的行为藏着孩子的未来,以下几方面很重要。

适当的批评比夸奖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认为成功很重要,但是你知道吗,经常成功的人禁不起挫折的洗礼,而经常失败的人却可以经受住成功的来临。

所以说,对于夸奖来说,批评更重要。都说最快杀死孩子的一种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奖这个孩子,因为长期处在夸奖的状态下,孩子容易形成自我满足感,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中不思进取。

长此以往,这个孩子就会丧失生存的本能,这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狼”而不是猫”,因为狼天生具有领地危机感,它们会不断地扩充自己的领地,不会止步于现有的生存环境,而猫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早已经抛却了自己的生存本领,渐渐成为家宠。

所以,当孩子随口说脏话时,随意浪费粮食时,随便去毁坏东西时,我们作为父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教会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最重要的。批评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改掉身上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在改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父母先得成为什么样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作;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得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学生怎样做,老师先要怎样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当我们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应当做到。

之前在南方一城市看到过这样一幕,小男孩的妈妈在打麻将,而孩子则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写作业,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男孩不会受其妈妈的影响吗?

这位妈妈只会想到让孩子完成作业,但是却不知道完成作业也是需要环境的,作业也分优质和劣质,只有在舒适的氛围中,一个孩子的心境才会更加稳定,才可以更多的把精力投身于学习当中。

与其让孩子听不如孩子做

中国式父母最喜欢的就是说教,他们更喜欢孩子做言语上行动者,不喜欢孩子脱离其控制,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安。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妈妈说什么是对的,爸爸说什么是对的,老师说什么也是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的听。但是,这究竟是不是对的呢?

我个人认为,做比听更重要。听别人说的话讲的故事,那是别人经历的,是属于别人的经验,孩子即使听了也不知道如何应用的生活场景中,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会明白。

作为父母,不妨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决定,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早上吃什么早餐,周末有什么安排,你最喜欢干什么,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可以做主的。当孩子自己去做选择的时候,他会考虑事情的成功性,会考虑后果,这样更利于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

锱铢必较”的夸奖

适当的夸奖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对一件事情保持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合理的去运用夸奖。对于林妙可,众多家长应该都熟知,

林妙可从小到大收到的表扬无数,但是在2017年高考时,她的成绩却落得一塌糊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听到的表扬太多了,以至于她无法走出别人眼光,永远活在棉花糖中,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捧杀式”教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真厉害又吃完了一碗饭;孩子在不要玩具的时候说真乖;在听一次话的时候说真懂事……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明明是孩子应该做的,父母却过度表扬,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与错。

最后,希望家长都成为自己眼中想要成为的家长,做孩子生活中的导师,学业中的朋友。

超标的夸奖就是一味慢性毒药,它不会让人致命,但是却可以让人在死亡濒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死亡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久了,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家长要掌握好夸奖的度,善于利用夸奖。

最后,希望家长都成为自己眼中想要成为的家长,做孩子生活中的导师,学业中的朋友。

宝妈们,你们有陷入奖励式教育”的漩涡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更多母婴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加入粉丝圈了解更多内容,更多育儿知识一起分享,限时免费中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