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懂事又听话的孩子,其实很可怜,他们想跟妈妈亲密但是不敢

前几天,邻居有事要出门半小时,不方便带着女儿小微,便把小微暂时托付给我照看一下。

​我原本还有点担心孩子离开妈妈会哭,没想到,邻居走的时候,小微一点也没哭,还很安静地坐在客厅看电视。

半小时后,邻居回来了,小微也没想别的小孩那样大吵大闹,而是很安静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看着这个懂事”的小女孩,我忽然很心疼,​为什么她跟妈妈表现得这么不亲密呢?

其实,小微跟妈妈之间的相处模式,属于典型的回避性依恋”。

什么是回避性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经过实验研究,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四类: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孩子一般都表现得很自信。当妈妈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会放心大胆地玩游戏、探索周围的事物,也会偶尔看妈妈一眼,确保妈妈的存在。一旦妈妈不在,他会感到疑惑和困扰,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会快乐地扑进妈妈的怀抱里。

他们都十分的有安全感,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也不担心会被抛弃。所以,他们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抱妈妈就抱妈妈。

跟妈妈形成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独立,也更善于与人交往。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孩子常常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当妈妈在他身边时,他不会跟妈妈表达亲密,而当妈妈离开时,他也不会吵闹。妈妈在与不在,对于他来说好像都无所谓一样。

文章开头说的小微,就是跟妈妈形成了回避型依恋,妈妈不在的时候,她也不会吵闹,而是安静懂事地干自己的事。这类孩子表面上很懂事,但实际上他们也希望跟妈妈建立亲密的关系。

但事实上,处于这种依恋的孩子,他们是希望跟妈妈亲近的,只是,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且,这类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3.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类孩子表现出的行为是很矛盾的。当妈妈在他身边的时候,他有时会拒绝妈妈的亲近,有些任性烦躁。而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会大吵大闹,到处寻找妈妈。

既渴望亲近,又希望远离,跟妈妈形成了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情绪常常表现出不稳定,易躁易怒,难以捉摸。

这类孩子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并且在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4.混乱型依恋

这种依恋是四种依恋中最不安全的​,在陌生的环境里,这类孩子的行为表现为杂乱无章。并且,他们有时会对妈妈产生恐惧感,有时会表现出很任性。

这种依恋类型是前面三种类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形成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类孩子会比其他三种类型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综上所述,对比这四种依恋类型,最好的是安全型依恋。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呢?

1.高质量的陪伴

对于孩子来说,一小时的高质量陪伴比一天的假陪伴”更好。假陪伴”是指家长虽然人在陪着孩子,心却没在孩子身上。比如,人坐在孩子身边,心思却全放在用手机玩游戏上,不关注孩子。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配着孩子玩游戏,跟孩子互动,​或者看着孩子玩,不要打断他,在他叫你的时候,及时积极地回应。

还有,多跟孩子沟通。无论孩子有没有学会说话,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2.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形成安全型依恋极好的条件,并且,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关爱有加,用温暖的方式养育孩子,那么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父母如果关系紧张,家庭氛围不和谐,那么孩子没办法及时得到关爱,同时他也会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从而造成疏离感的增强,难以形成安全型依恋,还有可能会导致回避性依恋的出现。

3.重视爸爸对孩子安全型依恋形成的作用

爸爸对孩子的接纳态度,以及爸爸是否积极接触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一般来说,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比妈妈要少一些,并且,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陪伴的。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刺激性,而爸爸多陪孩子玩游戏,会促进孩子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有实验研究表明,跟爸爸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少的焦虑和退缩行为,并且在跟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也更能胜任。

所以,爸爸跟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爸爸要多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