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谁在问题区?妈妈,当你焦虑不堪的时候,请一定问自己这个问题

做妈妈以后,总有一些焦虑的时刻,当你感到很困惑,颓废无助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一想现在谁在问题区?

举个例子:

孩子刚去幼儿园不适应,天天哭,于是妈妈就开始焦虑,因为她觉得孩子入园不适应,是她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她很想掌控这个问题。于是妈妈就会天天反思,天天和老师沟通,开始对孩子进行百般地观察,觉得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和入园不开心有关系。孩子从妈妈所有的语言,无论是说话还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中,解读到的信息都是:孩子你很弱小,你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要妈妈来帮助你。于是孩子的心思就不会在如何运用自己的能量去面对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依恋关系,适应新的环境上了,而是要在幼儿园,更多地表达出他多么的想念妈妈,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妈妈他根本应付不了一切这样的一个焦虑状态。所以他那个天天哭,就是在表达这一点而已。

再比如:

老公不会带孩子玩,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好,妈妈也开始焦虑:这怎么办呢?他不会带孩子玩,孩子都不愿意跟他玩,甚至不愿意叫他。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孩子就黏我,根本就不找他。

其实你想想,不会玩、方法不对,是谁的问题呢?是不是孩子爸爸应该考虑的问题?那么你在这里操心,对方不仅不会做出你期待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被别人控制,那么他会怎么做呢?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爸爸会更无为,也就是无所谓——既然你能干那你来吧,我懒得跟你再去争这一切。于是爸爸就会慢慢地找各种理由退出父亲这个角色。于是爸爸的位置,就会远远地偏离在家庭三角之外。

另一种爸爸会反抗,会故意和你作对——行,你不是嫌我不会带孩子吗?我就按我的方法带,就故意气你。这样的爸爸比第一类爸爸好些,因为他起码愿意参与在里面,他的这些反抗也许有一天会让妈妈反省自己的一些行为,所以这个应该还算不是太消极的一种。

谁在问题区?妈妈,当你焦虑不堪的时候,请一定问自己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或多或少地要依赖于另一个人来满足他的需求,要被另一个人所掌控,那么他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深深的怨恨和愤怒,这是任何一个年龄的人都会有的普遍反应,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被控制,没有人会愿意一生都被另一个人去喂养。

生活当中但凡你觉得你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肯定是因为你越界了。

找到问题的归属,也就是谁在问题区,不光能体现在亲子关系之中,对婚姻关系的问题也非常的管用。但凡焦虑过度的妈妈,都是一不小心落入了这样的一个陷阱,即本应该归属对方的问题,你却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对方去解决问题。这个对方有可能是孩子、是老公、是婆婆,是自己的父母等等,所以你不焦虑谁焦虑呢?

左边的图是跟孩子的问题,上层是属于孩子的问题,下层是属于父母的问题,中间层是没有问题,也就是无问题区。妈妈们这么努力地学习,为的就是让孩子跟我们之间没有问题的这个状态越来越多,孩子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父母能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

右边的图也是如此,生活当中很多很多的问题,有一部分可能属于你的丈夫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一部分属于你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你们两个人之间,也是有无问题区的。我们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划清边界,为的就是把中间的这一层扩大。生活当中无问题区越宽,彼此的家庭关系就会越好越融洽。

分清每个人自己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实例分析:谁在问题区?

1.妈妈要赶时间,孩子却磨磨蹭蹭,

2.孩子发现今天作业很多,回家后非常不高兴。

3.婆婆带孩子的方法很不好,我担心对孩子的影响不好,为此焦虑生气。

4.老公总是加班,丝毫指望不上,所以我很焦虑,更多的是伤心委屈愤怒。

这几种问题是生活种比较普遍的,如果你不懂区分问题区,不知道谁该为问题负责任的话,作为妈妈你就会一股脑的全部焦虑,那么你的生活中,几乎就没有上图中的无问题区域,你可能每天就浸泡在负面情绪中度过。但是你如果能分出来是谁在问题区,你的角度不同,你的立场不同,结果肯定就会不同。反而因为你的区分,大家彼此能有空间感,大家都能够在足够的氧气量的状态下,也许就会做出对真正解决问题有帮助的行为。

分析:

1.妈妈要赶时间孩子却磨磨蹭蹭

这个时候是不是很多妈妈都会怪孩子呢?其实孩子很正常,也许因为他的个性使然,气质使然,这个孩子在某个领域他就是慢。那么谁在问题区呢?妈妈要赶时间,所以她着急她焦虑,这个时候她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线就是低的,她不能再像平常的状态下,能很宽容接受这个孩子的行为,她无法容忍其实孩子和平常一模一样的磨蹭”行为。所以这是妈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怎么办?

如果说孩子磨蹭是表现在吃饭、穿衣、穿鞋子这类事情上,那观察一下孩子做这些事情大概都要多长时间,然后你打出足够的富余时间起床,组织安排这些事情。因为你着急是你的事情,孩子绝对不会是在你急着上班的时候故意把三分钟能穿好的鞋子,穿七八分钟,他肯定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节奏,而不是因为你忙。正是因为你自己的问题,你才觉得孩子的这个事情你无法忍受或者接受而已。

2.孩子发现今天的作业很多,回家以后很不高兴

这是谁的问题呢?这明显就是孩子自己要面对的问题。而很多妈妈这时会对孩子说,学生作业多很正常的,你现在都4年级了/5年级了/6年级了,作业多,大家都多又不是只你多……妈妈就开始想控制这个事情,为什么?因为妈妈无形中觉得,孩子的情绪我要给他调整,我应该去让他变得接受作业这件事,让他变得高兴。结果变成妈妈的问题了,那孩子当然不愿意了。

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能分清问题区的妈妈,你就肯定会倾听他,如果你区分出谁在问题区,谁需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学会闭嘴,这会给孩子一些空间去消化他的情绪,去缓解一下他的这个状态,然后他会再去自己想办法去面对这个问题。

磨磨蹭蹭

3.婆婆带孩子的方法很不好,我很担心对孩子的影响不好,为此焦虑生气

这是婆婆的问题,你的担心又由何而来呢?如果你总是担心对方的某一个行为对孩子不好的话,你的心理是有两个前提假设的。

第一,你根本不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量。你觉得孩子就是被动地被周围人影响的,你放大了你个人的一些担心。

第二,你忽略、降低了你自身的积极的有效的影响力。其实老一代带孩子的观念,肯定和现代我们的会有出入、会不一样的。但是你要知道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固执古板,不再愿意去改变用了一辈子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观念,所以往往你在告诉他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她会很好地答应你(当然这是一些比较顺从型的婆婆),但是过后她就忘了。其实不是她故意跟你作对,而是她无能力去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认知。想想我们自己改都那么难,更何况是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

怎么办?

婆婆在问题区,就让她自己去面对。你应该想的是我如何运用我能陪伴孩子的这一点时间,去积极地给孩子施加一些好的影响。比如你白天陪不了,那晚上你就提高效率,高质量地陪伴,让孩子跟妈妈之间建立好的依恋,接受妈妈所说的所引导的一切的东西,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你在那儿抱怨、焦虑,最后导致婆婆也发现你对她也不满意,然后导致你们俩之间的关系越弄越僵。这个最终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婆婆的一些不好的观念带来的影响,我个人的觉得要大多了。

4.老公总加班,指望不上

这是谁的问题呢?当然是老公自己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你焦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公加班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怎么办?

如果这个问题是属于别人的问题,那么,妈妈的第一招就是,认真倾听。老公总加班,无非是两种可能:第一他正处在事业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阶段。第二就是他想回避或者逃避,或者是不愿意面对一些问题。你只有通过倾听你才能知道,对方为什么这样,然后让对方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正道。

磨磨蹭蹭

妈妈们发现了吗?你只要区分了谁在问题区,你就会做到不卷入自己的情绪,这样你就会有一些能量,去帮助对方。或者说你哪怕帮不了,那么你们共同冷静地去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一定能找到,所以通过这个谁在问题区”思考,妈妈们一定树立这样几个信念:

信念一

每个人,包括孩子,在生活当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都有,只是每个家庭可能不太一样。这样你就不会把你自己的问题夸大,让它变得严重,像山一样压着你,让你觉得无法去应对。

信念二

每个人在为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方面,都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没有被利用的潜力,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其实都能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么他现在为什么不解决呢,给你一副他丝毫没有能力的样子?这一点一定会有比较深入的原由,也许真的就跟你有关系。比如一个孩子想去拿一个东西,但是他暂时够不着,或者是拿不到。假如大人不阻止,而是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氛围,就会发现,他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种能量,他可能小小的个子会拖着一个比较大的物体,靠近这个东西,他会使用自己的办法,你如果允许他的话你可能都不敢相信,他竟然会有这样的做法。但是往往当孩子一露出问题,妈妈就去帮他,孩子也慢慢地变得没有能量了,慢慢变得更加地缠着你,什么都得你来做你来帮忙你来弄,他就会离不开你,但是这样的孩子内心又会有一些愤怒,在一些事情不如意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出奇的厉害,他就会表达得非常的淋漓尽致,其实不一定是这件事让他如此的伤心,而是一直以来,因为无法施展自己心理能量的这种憋屈,他才愤怒而已。

信念三

如果你总想为对方送上预先做好的解决方案,对方就会变得依赖,不仅没有办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在心中对你充满抱怨和愤怒。请记住,你想替别人解决这个问题,对方不仅不会感恩于你,甚至还会在心中对你抱怨和愤怒,这是人之常情,这是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

信念四

当你习惯了去替别人解决问题时,逐渐地就会变成你的负担。因为没有人会有无穷的智慧,在任何时候都能为别人的问题买单。就是说你不是神,你是个人,你也有失算的时候,这样的时候,你就会被自己的焦虑所吞噬。

信念五

每一个人都站好自己的位置,反而可以作为一个促进者,或者是帮助媒介,能够协助对方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妈妈们问,我知道是对方的问题,可是,如果我把这个问题不管了我扔给他,那他也什么都不做怎么办?最终受害受影响的不还是我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当你真正地站好自己的位置,大部分时候,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促进的人,提供帮助的人。

搜索微信号 13027279630 进父母世界-学习群”,和2000妈妈一起学习育儿知识,交流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