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这位妈妈把三个儿子都送入了斯坦福,育儿方式果然影响孩子的未来

这位妈妈把三个儿子都送入了斯坦福,育儿方式果然影响孩子的未来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太过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然而,相对成绩来说,后者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备的特质。

近期,我从一本《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的书中,受到了关于育儿问题的极大启发。试想:斯坦福大学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国际名牌大学,超过了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而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孩子能考进去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但是,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全部都考进去了,这绝对就不是偶然了。

本书的作者陈美龄本身就是一位国际”性人物。她出生于香港,凭借一曲Circle Game走红港、台、东南亚;后来在日本作为歌手出道,嫁给日本人;她先求学于日本上智大学国际学专业,后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儿童心理学专业毕业。在生完大儿子后,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课程。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感知到了这所大学的魅力,突发奇想,希望未来能将自己所有的孩子都培养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作者本人认为此书里的育儿、教育法,并不是为了使孩子考取世界一流大学的所需技能,而是以培养世界通用、活跃于全球无碍的年轻人为目标而撰写的参考书。

一、身为家长的觉悟——倾注无限的爱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才会信任他人。相信别人,也就会相信自己。

作者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无论工作多忙,都会竭尽全力挤出任何可以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来照顾和陪伴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处于婴幼儿期的小孩,总是由固定的人来照顾,疼爱的话,会让他们信任别人。

同时,作者认为爱意需要表达,她非常注重肌肤之亲,从额头到脚底一路亲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浓浓爱意。当孩子上小学后,她就每天陪伴孩子写作业直到上初中。每天同孩子一起复习、一起预习,一起陪孩子总结学习方法。孩子做作业也没有规定地方,想在餐桌写就在餐桌写,想趴在地板上也可以。

总之,尽量给孩子留下一种学习一点都不难,学习是很快乐的”的印象,从而让孩子不觉得作业是负担,是压力,保持住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想想我们大多数父母,平时要么对孩子的作业不闻不问,美其名曰放养”的孩子更独立;要么对孩子百般挑剔,致使孩子对学习和写作业厌恶至极。

爱不但需要陪伴、需要表达,更需要方法。

斯坦福

二、教育的目标——希望孩子拥有梦想,在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作者一直对他的三个孩子们说: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父母,要培养并支持孩子的梦想,尊重个人的意向。

我们国家很多父母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倾注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继承或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夙愿,于是不给孩子自己做梦”的机会,早早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孩子就在父母的操控下行尸走肉般生存,有思想就意味着大逆不道。

我的表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表姐比我大2岁,小时候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她就对天上的星星特别感兴趣,从那时起她就树立了远大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

然而,我姑姑对医学感兴趣,可是自己却没能读大学,更没能当上医生,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表姐身上,希望她长大后代替自己当医生。高考填自愿的时候,无论表姐如何挣扎、哭泣都没有能够按自己的理想填报,最终在我姑姑的威逼下报考了医科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

然而,如今40岁的她时常发朋友圈表达自己对医生这份职业的反感,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愿望,感慨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教育法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句话是作者的父亲留给自己的话,她觉得很受用,也教给了她自己的三个儿子。比如,还有作业没做完,但是想看电视的时候,哪样比较难呢?当然是写作业。这么一想就不会迷茫,做完作业再看电视。这样就保证了学习效果。又比如:在不知道该不该道歉时,更难的一方是进行道歉,于是就选择主动道歉,这样就会赢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的三个儿子都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不断向前迈进,从不犹豫和退缩。于是,这三个孩子在人生的任何一个岔路口,都不迷茫和徘徊,因为他们都会主动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来磨练自己。

试想,最难走的路都走过来了,其它的路还算得了什么呢?于是,坚强、勇敢、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就融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无所畏惧的坚实利器。

我们很多人在迷茫的时候,经过反复思量,经常会选择比较容易走的那条路,那是因为自己不相信自己,或者怕吃苦,没有挑战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一路走下去,恐怕永远都没有机会登上风景最撩人的高处,去俯瞰脚下的芸芸众生了。

陈美龄

三、想要赋予孩子的力量——想象力

给孩子讲原创的虚构故事,使他的想象力能够全速运转。

作者的家里有个习惯,晚上睡觉前,父母经常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原创的虚构故事听。从大儿子两岁左右起,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余年。

之所以坚持给孩子们讲原创故事,理由之一是想制造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回忆。只有在自己家才有的故事,这也是一种父母爱意的表达。当然,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希望通过亲耳听故事,扩展孩子的想象力。

一个人可以从零开始创造出一个故事,然后那个幻想的世界里,人们的思想相互影响,产生共鸣,想象的世界更进一步扩大。我就是想给孩子这样的体验。”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自己,从我女儿三岁起,我也开始自创故事讲给她听。因为我讲得十分生动有趣,以致于我女儿对其它任何绘本和书籍都不感兴趣了,什么时候看见我都让我讲故事。

后来,为了培养她的阅读习惯,我干脆就告诉她我想不出故事来了,书里有更有趣的故事,要多看书。就这样硬是把给她讲故事这个习惯给掐掉了。看到作者的叙述,我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了后悔。

陈美龄

四、培养好学孩子的方法——拓展擅长的,就能提高不擅长的

放手让孩子钻研擅长科目,增强学习上的自信。

一般来说,孩子在各科的学习上,总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科目。我们大多数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哪门功课不擅长了,就担心害怕,想尽一切办法,拼了老命也要把这不擅长的扭转成擅长的。而结果呢,基本都是不擅长的没有转化成擅长的,原本擅长的也因为没有得到重视而变成一般的了,这是典型的鸡飞蛋打”。

从心理学上来看,男女生的大脑构造和思维习惯本来就略有差异,虽然不绝对,但男孩子一般逻辑抽象思维比较好,理科就相对擅长;女孩子形象思维比较好,文科学起来就比较轻松。父母们如果能像作者那样反其道而行之,也许也会收获一个成绩更加优异的孩子。

本书的作者首先放手让孩子钻研擅长科目,让他们尽最大可能去提高擅长科目的水平。她认为这么做可以让孩子对学习有自信,自信增强以后,不擅长的科目应该多少也会变得会做一些。

她家的大儿子特别喜欢数学,于是她就拜托朋友家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作为家庭教师,帮助大儿子尽情地继续钻研数学。于是,大儿子从小学开始就会做初中的数学题,进入高中之后,数学已经成为他最为擅长的科目。结果,像语文那些本来不擅长的科目,大儿子也渐渐有了自信,所有课程的成绩都慢慢上来了。

像这样拓展擅长的范围,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拥有自信,那么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也会主动学习了。

所谓好学生,与其说是所有科目平均分高的孩子,倒不如有一项超群的擅长科目,其他科目也能和大家保持同样的水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未来必有一技之长,更容易成大器。

陈美龄

孩子的未来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愿天下父母都能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段时光,倾尽所能给与孩子更多的爱心与陪伴,用智慧点燃孩子走向理想未来的光焰。待到他们长大离你而去时,你却可以从他们的背影里看到一种被岁月刻画出的勇往无前的印记。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