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庄秀丽老师2003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家庭教育。
文章原标题为:《当孩子被挑剔、论断时:对父母不健康自我形象如何影响孩子的思考》
编者语:我们已经听闻了许多不合格的孩子”,但是我们却对怎么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却知道的很少。并没有一个标准指出什么样的父母才合格,并没有一门课程,让每个父母成为合格的父母。
父母不健康的自我形象,体现在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缺乏价值感、缺乏能力感。
具有不健康自我形象的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的破坏性的行为模式,其一,控制孩子,其二,就是挑剔、论断孩子。
(一)

当一个孩子长期被父母挑剔、论断,他会有什么感受?会有什么表现呢?这个孩子在人群中,会始终像个落汤鸡,抬不起头来,畏缩,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从没感受到过自己很棒,自己还很不错,从来没有接纳自己的感觉。从没有,总是感觉自己不怎么样,感觉自己不够好。
当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就难以表现出信心百倍勇往直前的冲劲。上学的时候,在学业上难以表现卓越;工作以后,也难以有卓越的成就表现。遇到一些重大挫折的时候,容易被挫折击垮,而难以战胜挫折。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消耗在因为自己不够好、对自己感到不满甚至失望灰心上,同时精力也会消耗在因为自己不够好、却又特别想得到认可的痛苦挣扎中,难以发挥和活出自己本有的全部天赋潜能。
(二)

比较和不断变化的衡量标准,是父母挑剔、论断孩子的杀手锏。
例如,有个父亲的乖乖独生女,她好不容易有一次在班级期中考试,语文得到97分,第一名。当她放学拿着试卷狂喜,想把语文考了第一名的好消息第一时间跟父亲分享。但,父亲看了她的试卷,并没有跟她一同快乐喜悦,而是非常克制地平静地问,还有3分去哪儿了。顿时,孩子那股狂喜的劲儿,被父亲这么一问,立即打蔫下去了。
在这个例子中,父亲虽然没有用暴力尖酸刻薄的话语,对待女儿,但是,他没有及时为女儿取得的97分成绩的努力表示肯定、认可和庆祝。当他问还有3分去哪儿了,就是在向女儿传递一个信息——你还不够好,看,你还差3分。
(三)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被对待的行为模式中,孩子慢慢就会习得这种模式,来对待自己,以及对待他人,不够好,永远不够好,因为那个好”的标准,一直在变。
例如,假设语文考了100分,综合成绩在班级排也第一了,父亲可能就会问,你在年级排第几,如果不是第一,就又会被贴上你还不够好,看,年级不是第一”。如果孩子年级第一了,父亲可能会问,你在你们学区(县城)排第几…….总的来说,父亲总是有更高的标准。你还不够好”,就是这个父亲对女儿的宣判。
这样的宣判,会慢慢被这个孩子内化到自己的心理,形成一个看待自己的模式,看自己始终都是我不够好”。而且,总能找到印证,总发现有人比自己好,自己始终不够好。
(四)

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例子,所有这些例子,表达的核心,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不认可。因着这种对孩子的不接纳不认可,父母就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各种挑剔、论断的行为。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习得挑剔、论断,对他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非常大的破坏性影响,因为他总是习惯性地看到别人不够好的地方。这样挑剔、论断的人,在人群中,很难有朋友。这样的挑剔、论断,产生的效果,很像刺猬身上的刺,别人会离你远远的。挑剔、论断的人,会孤独,少有朋友,很难享受到人际关系上彼此建造扶持的美好关系。
亲爱的父母们,你挑剔、论断你的孩子吗?
更多文章,更多好书,请关注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