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联的理解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五忌:
一忌:三平,三仄尾!对联不允许出现三平或者三仄尾!这样必然因为语调的不和谐影响格律!如,天连海岸线!这样的句子!11222!就是三仄
马到人成功22111!这个就的三平
二忌:孤平孤仄;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不允许除了第一字和尾字外只有一个平音或者仄音!这个就叫作孤平或者孤仄
三忌:同声落脚 ;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四: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这个是初学者的禁忌!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花开花谢花自得 这样的出现在单句(出句)中是允许的! 但是对句中出现却不可以 另外还允许特殊的虚字同位!如,
竹之节,非傲气,乃傲骨。
梅之艳,能凌雪,更凌寒!
这里的之字是不需忌讳的!它就是虚词同位!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阴静什么样是健康的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一、入静的征象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神志方面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呼吸方面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体感方面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深层意识方面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二、入静的姿式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见图l、2、3、4)。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三、入静的方法呼吸入静法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意守人静法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穴位见图5)。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具体做法请读者参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观想法。体感人静法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这种感觉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看第十二章禅定法。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口诀人静法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说明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各门派的口决当于各门派功法中求之,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口诀:“松一静一通一洞一”。练功时可以轻轻发声念,声音悠长缓急,高低相间。念“松”时,声波从会阴一直震荡到百会,念“静”寸,声波震荡从百会到会阴,念“通”时,声波震荡从会阴到百会,念“洞”时,声波震荡从百会到涌泉,再念“松”时,声波震荡从涌泉到百会,如此循环。熟练以后,可以不发声,默念口诀,也能帮助入静,疏通经络。念师默像人静法念师默像法就是清师傅法中的一种,是一种师承传功的秘法,无论是用于静功中入静,或者开发自身功能,以及利用师傅的功力帮助发功治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练功时,先放松入静,然后轻轻地默想师傅的形象。开始时可能比较模糊,随着功夫加深,慢慢地就会默想得比较清楚。入静的程度就越高,师傅的形象就会默想得越清楚。在入静过程中,不要让师傅的形象离开自己的啮海,如果其它人进入脑海就是杂念,——定要排除。如果对师傅形象记忆不清,可以看清楚师傅的照片后默想,这样入静的效果也不错。入静除了作为一种功夫需要不断修炼以外,同时也需要练功者超脱世俗的名利,从善重德,自求心地安宁。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蝇营苟丑、脑满畅肥、利欲熏心、心计满腹的人是很难入静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从善重德。才是练功者应修的大道。读者巨参照第二章清心法,细心体会,细心实行,自是功德无量。
为什么鸟有三个眼睑?
左眼跳,清气上升,身体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右眼相反,也就是以前人们说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中医中论述,人的阳气是从左升,所以一般眼耳患病,左轻右重。但手脚不同,左重右轻。题意不明确!
不好意思没能帮你!
有没医治过敏性鼻炎的好方法?
我曾是过敏性鼻炎,一换季、工作压力大或者一上火都容易犯。症状是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不止。试过好多方法都没有多大效果,比如激光也只是管用一两个月,使用滴鼻液也没有多大效果,反而还容易鼻塞。通常我犯鼻炎的时候都不吃感冒药,都吃扑尔敏或者息斯敏,前者吃过就睡觉,后者可以不用睡觉。不过结果都一样转天就好。过敏性鼻炎与感冒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可以转天就好,后者需要一星期才好。不过有的人犯的时间比较长。经常用冷水洗鼻子可以防治过敏性鼻炎,用手指来回按摩两侧鼻翼,尤其是当你感觉鼻子不舒服的时候,这个方法很管用。还有就是要经常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鼻炎这个毛病就是平时要多注意,再结合用一些鼻炎产品,一定会会治好的,强烈推荐 【通窍鼻炎组合】在立即消除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防止复发等方面大大领先国际医学机构同步研发的其它产品,我就使用这个产品辅助治好的。给你提供他们的官方网址,可以去了解下!
真的是也有所思,夜有所梦么?
我们的古人相信,做梦总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认为做梦总有原因可寻。做梦的原因主要三:即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物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人的一部分梦境是由来自体内外的物理刺激制造的。来自体内的物理刺激,如一个人腹内的食物过量或不足的刺激而引起的梦境。所谓“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或“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有来自体外的物理刺激,如人在睡眠中“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身冷梦水,身热梦火”,“将阴梦水,将晴梦火”,“蛇之扰我也以带系,雷之震于耳也似鼓入。”在梦的分类一节中的“感梦”(由感受风雨寒暑引起的梦)和“时梦”(由季节时令变化引起的梦)均属于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梦。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祥教授对此曾评论道:“承认物理的刺激作为梦的原因,破除了无数关于梦的迷信。”生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做梦也可因生理因素引起。我国古代学者涉及到的生理因素有四:(1)体内阴阳之气的缺少或过量。前文已述,梦是睡眠中的不安稳状态。睡不安稳常常会因体内的阴阳之气缺少或过量造成。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在睡眠中由于缺少某种“气”,而使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从而出现梦境。《黄帝内经》就认为“是以少气之厥,令人亡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也认为在睡眠中阴阳二气中某些气过量或全部过量也会使人产生梦境。《黄帝内经》也认为:“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不盛则梦堕。”《黄帝内经》的这一观点被后代思想家广泛继承。如《列子》中就有类似的话:“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阴阳俱壮,则梦生杀。”清代学者熊伯龙认为妇女在妊娠期间的梦与生男或生女有关:“生男阳气盛,阳盛则肠热,故梦刚物;生女阴气盛,阴盛则肠冷,故梦柔物。”(2)五脏之气过盛。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五脏气过盛也是致梦的一个生理因素,所谓“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感则梦善笑恐畏,牌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以上两个因素在古代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有相当大的权威性。我们认为,如果说这两种因素对探讨或解析梦的原因有所贡献的话,这贡献便是它们对做梦的生理机制作出了尝试性探讨,给后人以某种启示。但是这种探讨仅仅停留在主观猜测阶段,缺乏科学根据,所以这些在历史上曾发生巨大影响的学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失去意义。(3)内脏感通致梦。如二程就认为:“入梦不惟闻见思想,亦有内脏所感者。”他们认为:梦是“内脏所感”或“心所感通”造成的。口渴的人梦见水、饥饿的人梦见食物,都证明内部感觉是可以致梦的。(4)气血有余致梦。与上面几种观点密切联系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观点即梦是由于体内血气有余而产生的。比如王夫之就认为:“盛而梦,衰而不复梦;或梦或不梦,而动不以时;血气衰与之俱衰,面积之也非其富有。然则梦者,生于血气之有余,而非原于性情之大足者矣。”又说:“形者,血气之所感也。梦者,血气之余灵也。”我以为与上述三种观点比较这种观点的主观猜测的成份更大,更没有科学根据,如果说要有所肯定的话,只能说它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观,把梦这种精神活动看成是生理活动的产物方面有所贡献。(5)疾病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普遍认为,生理疾病是人做梦的一个原因。前面提到的王符的“阴病梦寒,阳病梦热,内病梦乱,外病梦发”,便是。对疾病致梦论述的最典型、最详细的要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夫虚劳之人,血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安,喜梦。”疾病致梦在现代科学中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由上可以看出,在以上几个生理因素中疾病致梦是最容易“参验”的,因此它的可靠性也就最大。
明年结婚真的不好吗?结婚了会怎么样呢?
这是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是寡妇年,看你信不信了,明年结婚的人肯定没今年多,好多人都抢在年前结婚了
泡了荷叶决明子喝严重失眠.是怎么回事??
喝过的朋友知道个鸟。中医才懂。两个药都是寒凉药伤脾胃,所以会拉肚子。荷叶清热解毒,健脾升阳,阳气都升头上了所以失眠。
人体使用手册中敲打胆经的四个穴位的名称是什么?
十一、足少阳胆经 少血多气 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湿冷降变化。 1 瞳子髎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 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 水气。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 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 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 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 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 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 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 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2 听会 [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 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 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 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 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 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 ,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 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 ,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 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 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3 上关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别名] 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 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 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 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 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 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 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 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颔厌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 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 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 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 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 悬颅 [别名] 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 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 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 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 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 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6 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 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 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 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 ,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7 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 曲发。 [穴义] 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 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 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 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8 率谷 [别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 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 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 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 、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 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湿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天冲 [别名] 天衢。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 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 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 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 浮白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 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 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 清热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 头窍阴 [别名] 窍阴,枕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 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 ,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 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 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浊去寒。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12 完骨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 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 故名完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 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3 本神 [穴义] 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 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 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 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 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 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 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14 阳白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 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 ,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头临泣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 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 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 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 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目窗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至荣、至宫。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目窗 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 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 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 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 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正营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正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 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 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 行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 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承灵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 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 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 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脑空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颞颥。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名解]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脑空名意指胆经 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 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脑空。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 化。理同脑空名解。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 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风池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热府。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 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 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 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肩井 手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肩解,膊井。 [穴义] 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 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 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 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 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 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 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 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 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 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 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2 渊腋 [别名] 泉液,涧渊。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 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 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 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 渊名意与渊腋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 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23 辄筋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名解] 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 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 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 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 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日月 胆募。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 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 。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 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湿因本穴气血的收引特性而汇入穴内,本穴气血如同来自神所处的天 之上部,故名神光。 3)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 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 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5 京门 肾募。 [别名] 气府,气俞。 [穴义]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 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 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 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 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 俞名意与气府同。 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 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多灸,热则水针或深补浅泻。 26 带脉 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义] 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 [名解] 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 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 之腰带,故名带脉。 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运行规律与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有直接关系。当人体处于直立或坐时,穴内经 水由维道穴出带脉并流向腿足下部;当人体躺卧时,穴内经水循带脉由躺卧的高位之处流向低 位之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腹部流向腰部并由膀胱经将富余的经水经上、次、中、下此八髎穴 导入体内)。 [功能作用] 约束诸经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 《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根据本段经文所言及上 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们知道带脉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经水。带脉的特征是“回身一周,如束带 然”,其功用则为“约束诸经”,那么带脉气血的回身一周其动因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约束 诸经的呢?如果说,人体经脉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线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