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读后感
新学期刚刚开始,对于一年级新生的每一位家长都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是心里会有种孩子般的欣喜、激动。因为孩子进入了小学学习啦,走进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每一位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人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种终身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要连续实施相当长的时间,也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各个等级的学校教育,实施的时间更为短暂。家庭教育则于此不同。从人们呱呱落地出生,甚至是未出生时就开始接受胎教,一直延续到离开人世。样的要求,几年过后,孩子的发展一样吗?不一样`少父母在希望中失望,多少家长在期望中绝望,是什么原因?答案就是家庭教育不同。
★怎么教育孩子读后感读后感
在教育学生时,许多的难题和不解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作为教师,我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更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科学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要多关注学生,要拿出爱心和耐心来,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于丹老师的如何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沙发上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
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孩子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孩子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父母对子女社会教育的读后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读后有感
弗罗姆认为:“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需要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信、父亲的指点和忠告。”而父亲的爱不同于母亲的爱,它是有条件的。父亲有条件的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是私有制的产物。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这典型地体现了弗罗姆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与弗洛伊德一样,精神病理分析是弗罗姆心理分析的重要角度,他说:“心理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在于,首先以依恋母亲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后把这两种依恋结合在一起。神经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顺利地发展这三个阶段。”父亲和母亲都是成熟的人,他们成为儿女效仿的典范,他们的爱使儿女最终独立并建立自己的权威,这是人成长的理想状态。弗罗姆指出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着明显不同的职责:“母亲有职责给儿女以生活中的安全感;父亲有职责教育和指导儿女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对付那些他们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城镇中的年轻母亲多为职业妇女,与男人一样从事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有着男女性格的自然融合。所以,传统认为由父亲对孩子施行的影响和教育也可能由母亲来完成。但男女性别差异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客观事实,因此,总体来说,弗罗姆所说的父爱与母爱的差异,基本还是符合现状的。不过,更多的家庭,往往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由父母亲一同对孩子施行影响和教育。事实上孩子未必在6岁以后才需要父亲的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于在形成一个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时期,即3岁至6岁的幼儿时期被忽视而造成的。”确实,0-6岁是个体生理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脑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在脑的重量方面,三岁时约重1000克,到幼儿期结束(6岁)时增长到1250-1300克,接近成人脑重的最低水平。”
“4至7岁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客观现实在大脑皮层的烙印特别深刻,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一些基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智力、情感、意志、社会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也基本发展。所以在6岁之前对孩子施行为人处世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的引导是必要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的发展,后来的引导和矫正将事倍功半 感动要哭!!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菜园一小 王文岳)]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假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把这一本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看了一遍,真是感想颇多,《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菜园一小 王文岳)。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中有个经典的例子“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变的容易了,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
《教育走向生本》为我们教师明确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菜园一小 王文岳)》。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因而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备课时,我们要以“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批改作业时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等。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还改变了我原先对“优秀”教师定位,现在我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教育要走向生本,老师的教要从学生出发。郭思乐教授的这本好书,值得我们不断地品读,不断学习,相信也会不断得到启发。
2010.2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菜园一小 王文岳)〕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家庭教育》第一章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了解你的孩子》由五章组成.分别涉及初中生的学习、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良好生活态度、健康心理培养等,并就新时代出现的诸如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逆反心理、感恩教育和家庭文化环境熏陶等问题,做出了相应的阐述.此外,此书还向初中生家长介绍了一些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爱”来更合理地与孩子互动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期待对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古罗马先哲西塞罗曾言,“一个人的品格比他的躯体更重要”.现代人的“健康”内涵已远远超出身体的无病与强健这一范围了.身心俱健才是健康的真正要义.我们不妨把西塞罗的话再做拓展:除品格之外,文化格调、审美情趣、人文胸怀、思想操守、道德理性、生命意识、自我概念、人际沟通能力甚至知识技能等都在广义的“心理”范畴之内.没有健康的心理,何来它们的完善和发展呢?可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下正日益受到重视的人文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提高全民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心理素质,开展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似尤显紧迫性和更具新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型网络媒体向人类生活各领域的渗透,已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最显著特征.
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德与智的全面发展,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健康,而体的全面发展则是心理学所说的生理健康.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标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本套丛书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视角,分别探讨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德与智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问.书中不仅包含话题探讨也配备了心灵体操,在为教师、家长和学生释疑解惑的同时,也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实用手册.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熟读世界历史的同学也许会知道十九世纪的德国曾出现过一个小天才,这个小天才便是小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他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等六国语言,并通晓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如若只是阅读这份官方的数据,我想,大家也许只会惊羡于他所拥有的如此耀眼的成就,可,若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我想,你们不再只会停留在惊羡这一步,更多的应是倾佩卡尔·威特与他妻子对孩子的用心良苦,以及他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的教育技巧。 卡尔·威特是德国哈勒洛赫小村庄的牧师,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当小卡尔·威特出生后,他便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教育法,尽管所有的人都安慰他说,孩子有点痴呆,是与生俱来,你就顺从自然吧。 后来证明他的坚持与执着都是正确的,被认为是痴呆婴孩的小卡尔·威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小卡尔·威特14岁时,即1818年,卡尔·威特将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写成了一本书,即《卡尔·威特的教育》。该书详细记载了小卡尔·威特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他径的教育方法,是卡尔·威特对小卡尔·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总结。但,此书问世后并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原著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本,因此,真正看过原著的人极少,但,他的教育理论散见于其他教育著作。就是今天手中的这本书籍的内容也只是原著的冰山一角。然,透过这冰山的一角,我们还是可以略知作者在对儿子进行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教育原则。 首先,身教性原则。不管是要儿子做什么,他们夫妻都是身体力行,首先努力让自己做到,并透过行为尽可能地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他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对别人的帮助能够心怀感激,对推荐过小卡尔·威特的校长,卡尔·威特与儿子商量礼物的选择,并亲自带着儿子去拜见了那位校长,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说,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得先成为那样的人。不然,孩子从哪里去模仿呢? 其次,贯彻性原则。通读全书,我发现一点,卡尔·威特对于孩子有点“狠”,他认为该怎么样的,就真的是一点都不客气,丝毫没有容情之处。印象较深的是他为了改掉孩子的“慢性子”,培养他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他坚决将孩子的牛奶送给女佣,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说到便做到,态度之坚决足以让一些父母认为他是狠心。可,认真一想,其实不然。他这么“狠”心,正是为了将孩子的翅膀训练硬朗,为孩子他日能够搏击蓝天作好准备,想想,这是不是可以给那些总是狠不起心来的溺爱孩子的家长们一些启示呢? 其三,适度性原则。卡尔·威特认为,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我们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就好比是水,多了便是泛滥成灾,起不到它实际的作用;少了也不好,依旧是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准确得把握好那个“七寸”。这不禁让我想起当今赞扬成灾的教育现象。自从赏识教育得到广泛传播之后,不少家长都开始摈弃“棍棒教育”,开始实行“赏识教育”,这是教育的好气象,但,不久家长却发现,孩子越来越没有出息了,于是,他们便埋怨教育理论与现实实际是不相吻合的。其实,并不是教育理论与现实实际不相适应,而是父母急功近利的世俗之心掩盖了他们自己的爱心,爱被尘埃掩盖,他们又怎能静下心来认真的寻找教育方式的那个“度”呢? 实际上,教育并无常法,但却需要你有一颗爱心,平常心和耐心,以及信心。有此四心,你便总能找到适合你家孩子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有此四心,你也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因为,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是无师自通的教育专家。关键是,你是否放下攀比功利之心,真正地为了孩子未来着想? 纵观《卡尔·威特的教育》,其实我们会发现,它所体现出来的教育原则不止这三种,还有很多,比如是尊重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快乐性原则等;其次,我们还能发现,所有的这些原则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有所重叠,并贯穿于他教育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知,卡尔·威特不愧是位成功的世界级教育专家;其三,本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将原著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对国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并力求做到全面,不仅适合在教育迷途中徘徊的家长们,更是成为年轻父母的教育指导书。 By Kelly 2011-10-25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家庭教育百问百答读后感
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代的许多年轻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摆着疲于奔命的姿态,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尚且需要关爱更何况是孩子。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也非常羡慕作者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过,但是没有那么透彻。读完这本书可以说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启蒙教育了一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没有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是最出色的。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
1、可用家人的观念、行动引领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这个最重要,没有健康,别的无从谈起。
2、用谦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有爱,这是全家永远保持和睦关系的动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确心态告诉他,使它成为心胸豁达、志存高远、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勇于面对困难、坚毅的人。
4、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它成为做事细致、注意力集中,能恰当评价自己的劳动、不浅尝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更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责骂,更是引领。家庭教育不是事后的消-防-队,更是事前的防火墙。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是事前没考虑到,就是事后做的不够好。捷径是从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娱乐,别把孩子的时间推给闲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