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读到一则新闻,一个5岁的男孩纵贯南北极。这个小男孩名叫辛巴,父亲老极是一位旅行作家,一边工作一边带他旅行。辛巴三岁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更是以3岁的年龄成为到达南极最小的中国人。
在与父亲的旅行中,辛巴看到了世界的多元立体化,磨练出了坚毅的性格,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老极说:孩子的性格、毅力、身体、心灵、视野这些东西我认为是更重要的。父母越是去放手,越是去相信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会更独立,他会充满更多的空间。”
在视频中看到辛巴从船上跳到水里时,由于手指插到鼻孔里出血了,一点都不像别的小孩子那样急躁,很镇定,不由觉得这个小孩性格真的挺坚毅的。
对我来说,辛巴小小年纪就跟随爸爸环游世界,去过几十个国家,值得羡慕,但更让人羡慕的是一直都有父亲的陪伴,他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父亲的勇敢与独立。
丧偶式育儿和缺乏父爱综合症”
对于现在很多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爸爸成了一个摆设,伺候孩子吃喝拉撒是妈妈,接送孩子上学上辅导班是妈妈,哄睡洗澡讲故事还是妈妈。那爸爸在干吗呢?要么在工作,要么在加班,要么有自己的应酬,要么要休息一下。
这就是妈妈们面临的现状:丧偶式育儿。更可怕的还有,诈尸式育儿。爸爸平时不管孩子,却会突然跳出来指责一下。
孩子似乎成为了妈妈们一个人的孩子,爸爸只是偶尔有时间时客串一下。
孩子小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跟妈妈在一起,依赖妈妈很正常。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渐渐让父亲参与到育儿中来。育儿中缺少了父亲的身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有这样一则报道:20世纪初,在德国和日本两个工业发展国家,男士每天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两国的父亲平均每天在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分别仅为11分钟和9分钟。对两国3000余名儿童进行专项调查,显示有8成以上的男孩患有缺乏父爱综合症”。
患有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孩子会表现出少言寡语、害羞、情绪沮丧、急躁冲动、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不求上进等症状。
专家警告说,这类孩子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成长都难以保障,长大后很难成为人才”。
父亲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在家庭这个小团体中,孩子、父亲、母亲是铁三角”的三个连结点,缺一不可,父亲有着母亲无法取代的角色。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这个角色代表的就是力量、权威和独立性。孩子能在父亲的陪伴中获得勇气,信息和价值感。女孩可在与父亲的互动中,了解异性并学习怎么与之相处。男孩则可以从父亲身上找到对于男性及父亲的角色认同。
在一次聚会上,有个朋友说起自己的经历,他之前工作一直很忙,回到家都晚上12点了,完全顾不上女儿,偶尔几次听见孩子妈妈辅导女儿写作业,没几句就一个哭一个吼,后来孩子妈妈身体还出了毛病。
于是他换了一份可以正常下班的工作,把辅导孩子的任务从孩子妈妈手里接了过来。孩子妈妈辅导孩子时,孩子出现一点小错,一个加法错了,她马上就会指出来,孩子不高兴,马上情绪就低下去了。他辅导孩子时,会以鼓励为主。孩子说只想做十分钟数学,他就只让孩子做十分钟题,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的引导下,本来孩子对数学比较抵触,也渐渐喜欢上了数学。
父亲和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妈妈有时会揪住一些小细节不放,情绪化一点,爸爸则会更理智一些,需要互相中和。
艺术家、观念摄影师马良在《人间卧底》这本书中说自己从小至今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的人。
马良说自己从小无论是智力还是体能都不行,功课差,体育不好,就连最自负的画画,进入美校后,也成了末流。如果不是从父亲身上学了男子汉的斗志和坚韧,不可能杀出血路。并且父亲从不要求他什么,在他开满了红灯的成绩表上签字时从不恼怒,只是叮嘱他,要多看书多思考,一个有用的人,必须是自己成就自己。他因为这句话一直努力,最终成就了自己。
如何调动起爸爸的积极性?
奥巴马曾经在一份声明里说: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知道,作为一名父亲是任何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就任总统后,也依然会抽出时间跟孩子们一起吃晚饭。他从来没有以忙为借口,把育儿的重任推给另一半。反观我们,更应该让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那么如何调动起爸爸的积极性呢?
给父亲和孩子营造单独的相处时间
要放手让爸爸陪伴孩子,不要打击指责爸爸。如果爸爸没有时间接孩子放学,可以让爸爸送孩子上学。爸爸下班晚,下班后有时间时可以陪伴孩子一会。周末时让爸爸陪同孩子去公园玩一玩,一起去运动,打球,或者就在家陪孩子下下棋,玩玩游戏,不仅可以营造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都有好处。
发挥爸爸的优势
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妈妈们不要批评式鞭策孩子爸爸,而是要引导发挥出爸爸们的优势。
比如我们家孩子数学科学启蒙,主要受爸爸的引导和启发,在家陪玩各种数学思维游戏、做科学实验。
有位朋友家的先生从孩子很小开始,就经常独自带娃出门。陪娃时有求必应,陪女儿玩过家家、玩乐高、搭积木、捏橡皮泥。受爸爸影响,孩子成为小小乐高迷。爸爸还会给孩子解释很多生活现象,比如坐地铁时前后晃动,爸爸给解释牛顿第一定律。
有爸爸会说自己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玩,其实没有会不会,只有愿不愿意。
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有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爸爸们一定要参与进来,一同感受见证育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