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都说不打不成器,为什么如今体罚不可取?

体罚是对孩子身心的一种伤害,这种观念在如今已经深入人心。

但很多父母往往还对此抱有疑惑,认为有时唯有疼痛才能让孩子真正知道改错。

事实上如果你的沟通和说教不管用的话,体罚也不会管用,看起来孩子老实了只是出于对武力的畏惧。

并非认识到了错误,他只会学着对你隐瞒自己的错误,并非不去犯错。

并且这样的父母总认为让孩子感觉糟糕他才会改正错误,即便不打,也会采取惩罚或批评,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在感觉糟糕时去想一些积极的事物。

体罚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它会阻碍孩子道德良心的发展。

打孩子可以非常轻易地消除孩子的内疚:他们已经为不端行为付出了代价,于是就会很随意地再犯。




况且,孩子们原本反省错误的精力都会集中在抵抗你的体罚中,为了避免使自己受伤害。


他们会反抗或是自我否定,而不会像你想象中那样挨了打就会反省。

挨打后有的孩子变本加厉,有的孩子则会老实下来。

但这只是出于恐惧,并非是自我对正误的认知,这样的孩子总是缺乏自信,对自己持有否定的态度。

让孩子自己从错误中体会后果是最简单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不是每一个错误都需要家长的批评和惩罚。

从错误中学习会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并学会对自己负责。

不要将孩子犯错视为一件糟糕的事情,要容许他们犯错,唯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



一犯错就会遭到严厉呵斥,甚至体罚的孩子会对错误产生畏惧,不敢去尝试或冒险,这样孩子该如何去成长?


大多数父母看到他们大一点的孩子打弟弟妹妹的时候感到不舒服。

而没有意识到,当父母打孩子的时候,他们就等于许可了大孩子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我比你年长,所以我可以打你,这是孩子从中接收到的讯息,不管你希不希望孩子这样想。

通过打孩子,我们没有向孩子展示我们的聪明才智,没有为愤怒的情绪找一个更文明的发泄渠道。

我们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野蛮的感觉,同时给了他打人的许可。

我打你,是教你不要打人,这往往是家长所为孩子做的最负面的示范。

说教和惩罚不是最能影响孩子的行为的措施,他们总是最好的模仿者。

关注身边人的一言一行并不加筛选地全部吸收,而父母往往是他们关注的第一对象。



在激烈地抨击孩子甚至出手打孩子时,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眼中的你是什么形象?

是值得他去学习的成熟稳重的成年人,还是一个歇斯底里的野蛮人?

或许孩子很快便会忘了你的说教或打骂,但你对他身心造成的伤害却会始终存在并伴随一生,成为他内心深处里永远的伤痕。


重要的不是通过暴力立刻解决眼前这个问题,而是注重孩子长远的发展。

父母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像自己那样总是诉诸于暴力的人吗?

塑造孩子的未来,重要的是父母举手投足间所做的榜样,而体罚就是最坏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