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外婆死了600个字
文章的一开始,我就不得不承认,外婆已经去世了。对于这片文章,我无法渲染气氛,也无法设置悬念,我只有采用最直白的方式来叙说。
外婆是3月2日晚去世的,也就是我这周来学校的那个星期日的晚上。可我昨天——星期四——晚上才得知这个噩耗。我很悲痛,也很害怕。害怕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看不见外婆的身影;害怕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眼前会浮现出外婆的样子;害怕看到一切有关于外婆的事物,我就会想起外婆。那样,我就会忍不住落泪。外婆不喜欢看到我哭,我若哭了,外婆会担心的。所以,我一直都努力笑着面对外婆,我告诉自己,要乐观,要坚强。
我想,外婆应该是笑着死去的,生病期间说过:“我能活到这个年纪,够了。我祖上没有哪个像我这样,活到80岁的。”可是,外婆并不太会笑,我给外婆照过几次相,她每次笑,都是微微张开嘴巴,露出几颗假牙。但这并不美的笑,却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似乎到处都存在着对于外婆的记忆。在我喝酸奶时,我想起了外婆。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两瓶酸奶到外婆家去,想让外婆也尝一瓶。外婆很快就喝完了,我问:“味道好吗?”外婆笑笑,说:“好喝,当然好喝。”我又说:“酸奶,要漫漫喝,才能品出滋味,喝太快了不行。”外婆轻轻“哦”了声,像是个做错事的孩子,心里闷着不高兴。我看着外婆,当时心里就想,外婆辛劳一辈子,没吃过几样好东西,过过几天好日子。这很有可能是外婆第一次喝酸奶。我以后一定还要让外婆喝上第二次、第三次……可是,没有机会了,再也没有机会了!在我让外婆喝上第二次酸奶之前,她就已经永永远远的走了!
我是个粗心而又没孝心的人,粗心到连外婆的面容都记不清晰,只有一张不分明的轮廓。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算让我把外婆的样子记上千遍万遍,我都不会觉得厌烦。
我的外婆啊,请永远都不要原谅这个不孝的外孙女,直到现在,她才懂得把您记录在永恒之中!
唉,或许,有的人,有的事真的要等到不在了,才会懂得珍惜!
给外地外婆写一封信500字数_
亲爱的外婆: 您好!今天我写这封信,主要是感谢您多年的关心和爱护。 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 当时我很小,有一次下了大雨,您跑到学校来接我放学。那时幼儿园离家还很远很远。我们在车站等车,外婆您怕我累了就把我给抱起来了,一点也不顾自己的衣服都已经淋湿了。我还说:“ 外婆,车怎么还没来?”外婆说:“别着急车很快就会来的。”果然过了一会儿车就来了。我们坐上了车很快到了家。幼儿园3年间像这样的事很多很多。 现在我已经上小学了。因为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为了照顾我您都搬到我家去住了!每天您都起早摸晚地为我烧饭、洗衣。有时您气管炎又犯了,咳嗽很厉害您都不歇着还为我洗衣 ,当我遇到不会做的作业时你还要给我讲解。我脾气不好还经常冲你发火,现在想起来真 是太不应该了。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应该再让您为我操心了。外婆对不起!请您原谅我以前经常对您发脾气,谢谢您多年的照顾,以后我一定尽量改掉坏脾气不再惹您生气。长大后好好孝敬您。 您最疼爱的外孙女
外婆一路走好的诗句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度米文库
外婆一路走好的诗句
【篇一:外婆一路走好的诗句】
岁值癸己蛇年,时至清明前夕,三炷清香祭外婆,几行文字寄哀思。
外婆驾鹤,年逾古稀,淤血溢脑,无药回天,辛苦操劳一生,此刻终得清闲。逝者已去,生者伤悲。长歌当哭,泪若泉浦。
外婆一生,育有子女六人,膝下孙辈满堂。家大事必多,口杂需勤俭。
为得生计,力求和顺,外婆奔波劳碌,一生风雨平避。春日里沐晨光,田间地头忙播种;三伏天顶烈日,收麦场上忙打碾;秋季时迎烈风,门前沟畔忙拾柴;隆冬夜熬油灯,锅台前后忙家务。还记得,傍晚时分,外婆提着笼笼掐苜蓿的身影;还记得,堐背壕里,外婆端着簸箕摘花椒的样子;还记得,煤油灯下,外婆咬着牙纳鞋底的神情;还记得,矮牛窑里,外婆弯着腰身添牛草的疲惫……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依然浮在眼前、盈满脑海,边忆边悔悲,越想越心酸。
外婆膝下,外孙女六人之多,唯独和我相处时间最长,给我的关爱最。年幼时,常年赖于外婆家中,爱吃外婆蒸的洋芋馍,爱喝外婆散的苜蓿汤,爱看外婆蹲着小脚走路的样子,爱听外婆呼喊我乳名时的腔调,爱动外婆的针线笸箩子,爱翻外婆藏好吃的木箱子。忘不了,吃西瓜吃的拉肚子,外婆急得喊外爷;忘不了,调皮捣蛋被鸡咬,外婆气得唤舅舅;忘【篇二:外婆一路走好的诗句】姥姥这一辈子从来就没为自己活过。姥爷走的早,于是她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的为孩子们操劳了半生,好容易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又心心念的都是孙子孙女们。每次去
外婆,你好吗的读后感
逐行逐句读完《姥姥语录》,时而欣慰,时而温暖,时而鼓掌叫好,时而伤心落泪……倒不是作者倪萍的文学造诣有多高,就是她这般平铺直叙的大白话,更衬出了99岁的姥姥一辈子真实淳朴的人生哲学,发人深省。
这是来自着名主持人、演员倪萍心底的一则则姥姥与外孙女之间爱的故事,令人为之动容,清澈质朴、真挚感人的文字,温暖人心。倪萍带领读者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作者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这本书读后有两点给我触动很大,一是倪萍的孝心,二是姥姥的智慧。
男方爷爷和女方外婆是亲姐弟关系,他俩是否可以结婚?
三代以内不能结婚,(三代和四代就已经可以结婚了)
第一代:父母
第二代:亲(兄弟姐妹),
第三代:表(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男方的爷爷 跟 女方的外婆 是 亲姐弟 (属于第二代)
↓ ↓
男方的父亲 跟 女方的妈妈 (属于第三代)
男方 跟 女方 (属于第四代)
你俩都是第四代放心结婚啦
三代旁系血亲
三代旁系血亲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简称,三代旁系血亲由三代和旁系血亲构成的合成词。是相对于直系血亲而言的概念。 直系血亲是具有直接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父方母方都包括在内。举例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是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于三代以内的亲属。 这里的三代是从自己开始计算为一代的三代。(简单说就是,替谁考虑就把谁当为第一代,向上查直到为同一父母而生为止 )例如: 1、亲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于父母,自己是第一代,父母是第二代,所以亲兄弟姊妹之间是二代以内旁系血亲;2、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于祖父母,自己是第一代,父亲和伯叔、姑母是第二代,祖父母是第三代,而这些亲属都源于第三代,所以自己与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姑家表兄弟之间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3、舅父、姨母和表兄弟姊妹(姑家表兄弟除外)和自己同源于外祖父母,自己是第一代,母亲和舅父、姨母是第二代,外祖父母是第三代,而这些亲属都源于第三代,所以自己与舅父、姨母、表兄弟姊妹之间也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这种表述在文字上可以说是很清楚的,也是很好理解的,但对刚接触的人确是不易理解的,慢慢理解就好了。 堂兄弟堂兄弟是指自己叔伯的儿子。“亲堂”是指和自己同一祖父的堂兄弟。 “表亲”,也称“中表之亲”,是指自己父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有姑表和姨表之分。
你搜索(旁系血亲)就会看到,世代计算法一辈为一代,在计算直系血亲时,以已身为一代,然后由乙身向上或向下数,向上数至父母为二代,数至祖父母为三代;(向下数至子女为二代,数至孙子女为三代,依此类推。)
看清楚上面()里的字,子女为二代,孙子女为三代,
诗歌作文
仿佛树和土的关系一样,母亲是和厨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母亲的手一看就双习惯了洗洗涮涮的手,上面留有切菜不小心弄伤的,或是炒菜时被油溅上的疤痕。母亲身上的那股油烟味似乎永远也洗不掉,这种气味对子女们的来说,熟悉得如同婴儿时所闻到的奶味……对母亲来说,其实是没有休息日的,下班回家也不过是工作岗位挪到了灶台前。厨师,好像是天下母亲的第二职业。难怪一想到母亲,眼前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厨房的模样,以及母亲为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而忙碌的背影。
母亲表达母爱的方式就是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赶上我们由衷地赞扬某道菜的味道好,她便有如被评上了先进工作者一般欣慰。对这点体会最深的,莫过于一直离家在外的我了。一年一度的探亲假,变成了母亲为我一展厨艺的美食节。每当我回家,母亲便要好好端详我一阵,她是在从我的胖瘦变化上来揣摩我在外过得怎么样。如果我恰巧长胖了,就说明我在外生活得不错,如果是瘦了,她便要问是不是外面的伙食很差?然后便要在我的假期里给我变着法子做好吃的“补养补养”了。
我对她这种听起来很荒唐的逻辑毫无办法,可又不想她无谓的担忧。只好把自己长瘦的原因统统归结为不习惯北方的饮食,接下来的日子就任由母亲顿顿为我做些能辣得眼泪直流的饭菜了。
总觉得和母亲是有代沟的,有时甚至无法交流。比如,每次回家,我放下行李后,都希望能和她好好聊聊一年来在外的感受。可母亲帮我放好行李后,径直就到厨房去忙前忙后……不一会就能端出一碗肉羹汤,让我先垫垫肚子。我只有将想说的话化作狼吞虎咽了。
母亲那一代人都是受过苦的,生活的磨砺使得他们不太注重心灵的沟通,这种母爱与其说是粗糙,倒不如说是种韧劲。母亲把爱倾注到箪食壶浆中,而且竭力使这种表现方式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延续。姐姐们的孩子来了,母亲也要通过孩子的胖瘦来评判子女的育儿之道,然后就要张罗给孩子们弄点吃食。可惜几个外孙女都在为瘦身减肥而斗争,于是,被母亲视为最有营养的肉食在她们看来就有如大敌当前。一外甥女曾不解地问我说:“外婆怎么带孩子跟喂猪一个方法,总觉得胖了就最好?”
我也不知怎么解释经历过“瓜菜代”年代的母亲表达母爱的方式。记得在那个得以红薯等物来补充粮食的岁月,母亲几乎调动了所有的民间智慧,水煮、火烤、晒干……母亲使红薯变换花样的手法都快赶上魔术师了。望着那些没多少人愿动的大鱼大肉,也如母亲一般有些困惑了。母爱该怎样从营养学的角度来分析呢?这恐怕不是营养学所能解释的了的。母亲呆在厨房里,母爱就是顿可口的饭菜,如此地简单世俗却又离不得。不管如何简陋的一粥一饭,我们都能从中吃出一种幸福的滋味。
厨房里的母亲离艺术形象太远了。吃惯了母亲做的饭菜,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就觉得一切都很平常,记忆也如那烟熏火燎的厨房,难以觅得可圈可点的光亮。母亲有次不知怎么唠叼起家里厨房的变迁,我们才知道,能拥有一间好的厨房一直是母亲最大的渴望,只是这种渴望一直被忽略……
四十年前的厨房根本不能算是厨房,不过是平时用作吃饭的饭厅的平房围出一角砌上个土灶,周围堆着一捆捆的劈柴和引火的茅草。母亲一边做饭一边还要照看火势,不时要停下锅铲拿起吹火筒吹上一气,弄得灰头灰脑是常有的事。那时,母亲还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办法,只得在这尘满面鬓如霜地做了二十年的饭。接下来的几年,总算是改用蜂窝煤炉,省却了餐餐生火的麻烦,可蜂窝煤火不旺且上火慢,想爆炒的菜往往变了炖,这使得母亲的厨艺大打折扣,碰上逢年过节或是请客,她便还要用那土灶。等到大姐出嫁了,家中用上了液化气罐,虽说扛液化罐是件体力活,母亲依然很欢欣,不用生火,每天人都干净了许多。火的问题解决了,就觉得没有个专门的厨房,那些锅碗瓢盆处处掣肘,做起饭来跟螺蛳壳里做道场般艰难。
母亲说那时也曾梦想过,这辈子能有间专门的厨房就知足了。不过,这在那时听起来有点奢侈,所以母亲没敢向人透露这个念头。可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出人意料的,还没过十年,我们家也搬进了楼房,有餐厅、客厅和厨房的那种。搬入新居,母亲首先去看的就是厨房。看到那个煤气灶,她反复地开始打火关火,像一个玩火的孩子。有了新厨房,母亲却累多了,她不能容纳油污什么的弄脏厨房。厨房用了好几年,始终是很光洁的。
前几年,城里流行起装修。家中的经济条件也好了些,便也开始考虑装修了。装修的计划很快确定了,客厅、卧室自然是要装修的,唯独厨房成了个遗忘的角落,大概是因为经济并不宽裕,而厨房平时不住人,又没客人去,自然是先缓一缓了。母亲对这个方案没有提出不同意见。所以,装修后,厨房俨然就成了家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去年,家中又打算重新装修一下。这次,母亲提出一定要把厨房也顺带给弄一下。
母亲的话使我们感到羞愧,忽略厨房其实就是忽略了母亲。写给母亲,赞美母爱的文字很多,可能送给母亲一间好的厨房的,看来在这个世上并不多。
厨房很快按母亲的意愿装饰一新,不但有了不沾油的新厨柜和不锈钢的洗碗池,还把空间拓展到阳台上,抬头就能远眺附近那青翠的公园。在新装修的厨房里做好头顿饭,母亲对我们说:“在这做饭跟享受差不多了。我七十多岁,就不知还能用几年?”
我仿佛这才意识到,母亲七十岁了!鬓已星星的母亲在厨房里已度过了半个世纪……不久前,在一部电视连续剧中听到有歌唱道:“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不知怎地,我突然想到,母亲肯定也还想再活五百年,只是她不是为了握住“日月旋转”,而只是为了一间好的厨房,好更久地为儿女们默默点燃人间烟火。
我要孝亲敬老的征文
老师和家长经常告诉我们,要孝敬、尊敬老人,可是我们做到了吗?并没有,我们有时照样不听话,惹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心烦。所以,我们要从现在照顾、关心他们了。
前一段时间外公来我家了,说他出去散步时跌伤了腰,妈妈听了很心疼,我也有点伤感,毕竟他是个八十岁的老人了。吃过饭,外公一手扶墙,一手撑腰,苦这个脸,坐在了客厅里,我灵机一动,来到外公身边,热情地说:“外公,你坐好,我来给你按摩。”外公说:“不用了,这是撞伤的,哪能碰呀!”我微笑着说:“我的按摩技术可高了,不信,你去问我爸、妈。他们都享受过多次了。”外公疑惑地看看我。“那就让我也来体验一下快乐吧!”他边说边笑道,于是我小心地轻轻地用大拇指在外公背上揉揉,捏捏,我边揉边问外公你的伤在哪里?外公用手摸摸腰疼的那一块,我一看,我一看上面正贴着膏药呢!我想自己只能在贴膏药之外的地方按摩。我先在他的背上按摩问外公:“疼不疼?”外公说:“不疼,还挺舒服的。”于是我就大胆地揉了起来,我一会儿用指头按揉,一会儿用我的小拳头顶着他的背,轻轻地揉,从左边揉到右边,又从上背揉到下背,外公开始闭上眼睛了,我继续揉着,此时我发现外公背上的皮肤特别粗糙,我听了心里想,外公老了,应到我家来享受晚年,我就可以天天带他揉了,想着,想着,就拿来郁美净涂在外公的背上。我一边涂润肤露一边用力地按摩,右手按累了,我就换左手,然后两只手同时按起来,奇怪,这时外公背上的皮肤又软又滑,揉起来更轻松了。
妈妈走过来,乐呵呵地说:“爸,你感觉好点没有?”外公眯起眼睛,微笑地说:“我今天真正感受到浑身的轻松呀!外孙女你歇一会儿吧,”我听了这话,觉得外公对我很好,我就说:“外公,我不觉得累,我再给你揉一会儿吧!”于是我又用在电视上学到的方法,用我的胳膊肘,在外公背上轻轻地揉,我一边揉一边跟外公聊起来,“外公,你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您以后就住在我们家,我可以经常为您按摩,您也该享受晚年了。”外公并没有回答我的话,我停下按摩,回过头来看外公,只见外公的眼角有两行热泪顺着脸颊往下流。我说:“外公,你怎么啦?是不是我用力太重了,弄疼了您?”外公说:“没有,人家说‘外孙女是外婆的小棉袄’,我应该告诉大家,外孙女也是外公的小棉袄。”听到这里,我也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为他们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能为他们做一点小的事,他们心里也是很高兴的。 希望采纳
民国祖孙灵魂互穿的小说
你说的小说叫《离魂》,作者是蓝紫青灰
该书的文案为:
《牡丹亭》一书,写尽情不知从何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离魂,魂而不可再还生。假借离魂之璧,述尽儿女痴情。其间每有痴儿女,不独丽娘与小青。 有女子乔之琬,素爱《牡丹亭》曲文,忽一日照璧睹影,离魂再生,已入孙女秋紫菀之体,慕杜丽娘之情,与从兄夏阳缱绻不已。而秋紫菀则代嫁吴菊人,每思自身,百计寻璧,使魂归后世。然感吴菊人之痴,遂结同心,不复再觅回程。夏秋异时,紫菀偏属菊类;桥渡灵鹊,珠玉早惑阳气。是以换巢鸾凤,各得其所。 四十年后,两女对面,一惊而亡,一诧而生,之琬以红颜送白发,紫菀于暮年逢妙龄。此情此景,再思再叹。不知其先,不明其终。循环轮回,颠倒往复。朝飞暮卷,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