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了,开开心心的逛吃逛吃之后回到家睡觉。
第二天家长问孩子:宝贝,昨天学什么了?”
孩子眨着天真无邪的卡姿兰大眼,水汪汪的看着你说:不知道。。”
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你需要一系列习惯:坐一会,本和笔,10分钟,让你一节课的收益,提升最少一半。
1、坐一会
下课了别着急跑,谁也没说过下课了就是玩的。
我以前学琴的时候,我母亲给我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下课了,再坐一会。
当然,不是干坐着,而是回忆整堂课的重点。
一堂课,都练了哪些,都强调了哪些。
这一步我个人至今都觉得很重要。
上课的时候哼哈答应,下课的喜悦一冲,什么都忘了。
所以,别着急蹦蹦跳跳,下课了,坐在一个凳子上,安安静静的回忆一整课都干什么了,练哪里了,弹什么了,哪里有问题。
如果是孩子,可以让孩子说出来,然后你也看看,有没有疏漏(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强调,家长得跟课的原因之一)。
想清楚,才会让你的学习不是死磕。
学琴是磨练心性,但不是锻炼身体,哪里不对练哪里,但是你得清楚哪里不对。
下课不意味着嗨皮,为了课不白上,或者提升效率,加深印象的环节一定要有。
2、本和笔
学琴的小伙伴们,无论你是琴童家长,还是成人自学,我都建议备一个本。
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有这样的经历,下课的时候觉得自己都记住了,然后就去玩了,最后睡一宿起来,忘的都差不多了。
最后呢,只能瞎练一礼拜,等着挨骂。
不过,只有一次,第二次我做了个变革。
虽然下课了,我也想了自己的不足了,但是还是会忘,所以我就写下来,那时候我衣服的里怀,就有一个非常精致的本和笔,拿出来就感觉逼格满满,也愿意在上面写写画画。
我那时候还很年轻,对自己的记忆力过于信任了,这时候,写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字不用多,但是要记清楚,整堂课,老师都讲哪些重点了。
比如:XX课XX段,颗粒性不足。
比如:X曲子,中段,歌唱性不好。
这样,对于问题的精准把握,才能让练琴的过程更有针对性。
初学者最头疼的都是音的对错、程度深一些头疼的是力的对错、最后头疼的是音色。
无论对于谁,都会有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解决方式也都不一样。
在这也举一个错误的例子:
作业忘了,怎么办?上周怎么练,这周还这么练。
得嘞,问题也传承下来了,没准还变大了。
实在想不起来,问问老师,我相信没有哪个钢琴老师会看到了故意不回(当然,别总问,那样也太不上心了不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过度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当然,除非你是最强大脑?
3、10分钟
干什么用的?
当然是把你写的东西,都过一遍。
有很多培训机构不让孩子碰琴,练琴就得花钱。
这是你的生意经,我懒得评说,但是,我也希望更多的机构可以给孩子一个温习的地方。
我这里练琴从来不收费,甚至我鼓励他们课后去练一练。
小时候考试之前,父母都会跟我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考试之后,老师也会跟我说:做到试后一百分。
归根结底就是总结,并且当时解决问题,不拖。
我觉得,一个小时的课都上了,还差这一会么?
同时,我也不建议回家练,除非机构不提供这个条件。
在机构,把课上讲的知识,写下来的练习重点,都过一过,不明白也可以及时再问老师一下,总比回家了俩眼一抹黑,大眼瞪小眼要好得多。
想了,写了,顺带也做了吧,心动不如行动是这个意思么~
最后嘚啵嘚啵
► 灵丹妙药?
▐ 玄之又玄,不过白开水一剂药耳。
想一下,写下来,做一做再回家,这三重加深印象,我不信你还能忘,忘了也好办,起码本上写着呢,拿出来回忆一下,再结合你练的,相信你也可以回忆的起来,学什么了。
分享个小故事给大家:
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把当年的中考状元请到班级里,让我们提问题。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有一个人问:你怎么学的那么好的?”
他的答案非常的普通:记笔记,整理笔记,记错题,重新做错题。”
对啊,大道至简,再吹捧的天花乱坠,其实骨子里也就是整理和温习。
但是!区别就在这,你做的和别人做的,是一个程度么?
老唐分享给大家的,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我也不是悬壶济世的医生”,我只给你开一剂药:多喝热水,及时喝。
那么,喝多少?这个就不是我能管控的了。
不过呢,喝了,总比不喝强一丢丢吧?
什么?你的孩子第一步都做不好?
没关系,那就是上课没听呗,方法也很简单,下节课拎一根擀面杖在后面,会有奇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