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组了个局,和闺蜜说好一起去参加一个活动,但是闺蜜家宝宝(楠楠)要上早教课。她为难地说,最近娃和爹的关系不是很融洽,担心孩子不跟爸爸。我建议她先和楠楠沟通一下,看孩子是什么反应。闺蜜和娃说,"妈妈明天有点事,不能陪你去上早教课,爸爸一个人带你去,好吗?等你们下课回来,妈妈在家等你"。
没想到楠楠一口答应,说,"好的,妈妈"。闺蜜很诧异孩子的表现,然后又去找老公说,老公一开始担心自己带不好娃,但在闺蜜的软磨硬泡下,娃爹同意独自带娃上课去。俩人在早教中心的配合特别好,前线不断传来捷报,楠楠没有哭没有闹,全程和爸爸友好相处,闺蜜也踏实的参加完活动。晚上回家听着娃爹唾沫横飞的讲述他俩愉快的一天,闺蜜竟有一丝嫉妒。
从宝宝"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开始,基本每天就是和妈妈朝夕相处,宝爸再上心体贴,带娃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网上有一种叫法是"周末爸爸",意思是爸爸只有周末的时候才有时间陪娃。但是,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自然是不可缺席的,有爸爸和妈妈的同时陪伴,孩子在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才能健康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意识的培养宝爸和宝宝之间的亲子关系呢?
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数量与孩子的智商有正相关。同时发现,男孩婴幼儿时期如果没有父亲的陪伴,会出现更偏向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技性的活动,影响性别认同。
★ 宝妈和宝爸分工协作:入学前
有一位朋友的带娃方式值得和大家分享一波。她娃百天以后,夫妻俩人就讨论关于孩子的问题,最后达成一致就是:轮岗制。每人负责一周孩子的衣食住行,一直坚持到宝宝上学。这样做的好处是:
解放了宝妈。宝妈可以从孩子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去做些自己的事情,也有时间把家收拾的更整洁,做更可口的饭菜。
锻炼了宝爸。宝爸可以更加熟悉宝宝的作息规律,对孩子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宝宝的问题上,也拥有了话语权。
宝宝获得了更多爱。宝宝通过日积月累的被照顾,能够明白爸爸和妈妈都是爱她的,无论她在生活上有任何的需求,妈妈和爸爸其中的任何一方都能帮助到她。
有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状况:宝妈一旦有事情离开,家里就和炸了锅一样,一会一个电话:"娃吃啥?娃穿啥?娃的衣服在哪?天呐,娃拉屎了!"宝妈简直是不能离开娃半步,想想也是哭笑不得。
★ 宝妈和宝爸分工协作:入学后
等宝宝入学后,就可以根据宝爸宝妈的特长,分别负责孩子的课程。比如宝妈擅长英语,那孩子的英语辅导工作就由宝妈负责。宝爸擅长绘画及音乐,做小报之类的工作就由爸爸负责。各司其职,各自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很好的加深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宝爸宝妈就能自带光环,高高在上。
增加父子/女单独相处的时间
虽然冰心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但弗洛伊德说:在孩提时期,我不能想象还有什么需要比父亲的保护更强烈。
宝妈要学会放手,尽量创造时机增加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光。妈妈比较细腻,在和宝宝共处的时候,习惯用简单易懂的沟通方式。而爸爸比较理性,宝宝就可以接触到另一种沟通体验,和爸爸在一起,也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感受来自不同于妈妈的安全感。
像我闺蜜的那种情况,是最常见的一种。总是担心别人照顾不好孩子,自己累个半死,但是其实孩子本身也想去体验一下和别人相处,被其他人照顾的感受。我们经常说,离不开对方的,其实是大人,并不是孩子。就像宝宝刚入园的时候,一手把娃带大的妈妈通常会哭的比较严重,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甚至等孩子上学后,有些宝妈在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变得患得患失。
不要怀疑宝爸带娃的能力
总是有人会说,男人太糙了,怎么能带娃呢?我们并不是完全把孩子托付给爸爸,只是希望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增强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更何况,那是活生生的亲爹,他又能做出多么出格的事情?即使带的不如妈妈好,可能衣服颜色搭配有问题,给娃吃饭的时候手忙脚乱,但这不是家里的另一番乐趣所在吗?让宝爸带娃,会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减少夫妻之间的口角争执,多一些无奈的冷笑话。
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有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爱综合症"。
小辫子妈妈有话说:
爸爸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家庭意识到了这点,却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不是宝妈放不开手,别人还没带娃,自己就先把活都干了,要不就是宝爸自己往后退,不想承担这份沉甸甸的"工作"。 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培养,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付出和努力。所以,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不要等将来发现问题了,再想弥补就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