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宛央说:仪式感,是让我们拥有爱的感知力,并用心地去感知这个世界。”
仪式感,于成人如此,于孩子亦如此。
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并传递爱南京一位妈妈,在女儿大婚当天,为女儿送上了一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嫁妆:20万字的女儿成长录。
这份成长录里,记载着女儿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喜怒哀乐,以及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学习和积累出的一些看法。
4个月长牙;9个月冒话喊爸爸”妈妈”;鼓励内向的女儿和同龄孩子一起做游戏······
从呱呱坠地到女儿出嫁,她足足精心准备了27年。每一页纸上,每一个字里,都凝聚着浓浓的母爱。
婚礼后,女儿认真看了自己的成长录,并给妈妈发了一条充满感激的微信,称妈妈永远都是她最亲的好闺蜜、好姐妹”。
岁月,可能会败掉记忆。但温情,却可以与岁月抗衡。正是这份充满温情的记录,成了两代人最长久的独家记忆”。
无独有偶。
一位外国摄像师在TED演讲时,分享了他和女儿的15张照片。
这些照片,没有艺术指导,没有造型师,更别提什么灯光效果。它们完全是出自路人之手。普通而没有特色,却是他最珍贵的照片。
女儿一岁生日时,他恰巧获邀到纽约市演讲。那天,他抱着女儿站在第57大道和第5大道交界处,由妻子按下快门。
之后每年女儿生日,他都会带着女儿去纽约,来一场父女之旅,并以同样的拍照姿势,请其他游客帮忙拍张照片。
拍照成了他和女儿保存时间的方式。
他们看着照片回想岁月,会记得这是10月的某一周、这是第一次看到玩偶店红色外棚,以及感慨着年复一年的变化。
这是我们亲子相处的时间,是一年里我们最珍惜也是最期待的时间”。
我突然明白,我们创造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的记忆”。
记忆会消失,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保存。它可以存于文字里,存于照片上,存于电脑中。捧着那些有共同回忆的老物件,你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会有多充盈。
有研究表明: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胜过物质上的满足,甚至是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的成绩。
生活极速前进,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太多,也渐渐对感受爱失去了耐心。
其实,仪式感,无需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无需耗费巨资,只是一件简单而朴实的小事,日积月累,就能产生爱的化学反应。
孩子要得很少,一个小小的仪式,就会让孩子觉得被尊重、被爱护、被重视。
陕西一位父亲,为给孩子手绘包书皮,真是费尽心思。
头女儿开学一星期就着手准备素材,然后不断修改加工。为了不耽误孩子使用,一画就是12个小时。女儿也会参与进来,但年龄太小,只能帮些小忙。
为孩子包书皮这一惯例,他们已经持续了6年。
不同的是,今年的书皮换成了彩色的,而且都跟今年上映的电影有关。
数学课本书皮上画的流浪地球、语文课本书皮上画的哪吒、美术课本书皮上画的千与千寻,等等。今年热门电影中的元素,都被这位父亲画在了书皮上。
在画完的当天,女儿就把书整整齐齐铺满床,小心地晾干,生怕把书皮弄花。
正是画书皮这样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不仅让孩子学会珍惜、保护书本,进而尊重知识,更让孩子了解了电影背后的含义。
当书皮被包到书上的那一刻,就好像完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心理:新学期开始,我要努力学习,变得和从前不一样。
曾有心理专家表示:
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前段时间,中山市的某所中学,有800多名学生,洋溢着青春的笑脸,参加成长门”仪式。他们在阳光下宣誓、唱校歌、和老师击掌。
有人说,学校专心教学就好了,干嘛还搞这套形式主义。
其实,在这套形式”的背后,是激励孩子去完成某件事的动机。孩子们需要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看似繁琐的形式,其实是向孩子们展现了成人世界对他们的尊重和善意。这也教会了孩子们去庄重而严肃地对待人生中的每个特殊时刻。
仪式感,有助于黏合亲子关系长期被忽视的孩子,你知道如何与他们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吗?一场仪式满满的聚会就能解决。
在电影《奇迹男孩》里,由于小主人公生来脸部畸形,父母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他身上。自然而然的,年纪比他稍大些的姐姐就备受冷落。
新学期开学,家人怕弟弟在学校受歧视,上学前特意嘱咐他,并为他加油。放学后,家人更是围在弟弟身边,问他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却完全忽视了姐姐的感受。
有段时间,姐姐和好闺蜜之间产生了隔阂,备受友情困扰。此时,妈妈已经觉察到姐姐低落的情绪,并为自己对她的长期忽视愧疚不已。所以承诺万圣节的时候陪着她。可事与愿违,学校突然打来电话,说弟弟不见了。
这时,妈妈没有跟女儿打一声招呼,就径自走出房门,急匆匆地向学校赶去,只留下失落的女儿。
按此剧情发展,姐姐可能会跟父母决裂。
直到有一天,姐姐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父母和弟弟得知后,一起盛装出席,为她打call,他们的关系才慢慢缓和。
这场盛装出席仪式,正好缓解了焦躁的家庭矛盾,给了孩子和父母一个和解的机会。
你看,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一次出席活动,就让他们觉得父母眼里有他们,爱他们。我们可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但在仪式上一定要做足,做用心。
尹建莉曾讲过女儿圆圆的故事。
女儿两岁的时候,他们会在圣诞节给她准备一份礼物,并说这是圣诞爷爷送的。
女儿觉得很神奇,总是掰着手指头算什么时候到圣诞节,一遍遍地说着自己的愿望清单,然后看自己的愿望,圣诞爷爷是否帮完成了。
后来,女儿懂事了,知道圣诞老人不存在,却依然享受着父母的礼物。
很多年后,女儿也开始为家人制造惊喜:在爸爸忘记妈妈生日的时候,她会以爸爸的名义送妈妈一束花。
她在悄悄地扮演着家庭粘合剂的作用。
一项科学研究,也成为仪式感具有黏合作用最好的佐证。
心理学博士Barbara Fiese和她的团队发现:家庭仪式感具备强有力的黏合作用,能让成员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仪式感,能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庭很幸福,爸妈很相爱。在这种愉快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用心表达爱。
我们该如何营造仪式感?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说:
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仪式:诞生、成年、结婚、为人父母、工作、升职,职业专业化的确认,死亡。每一个事件发生都伴随着仪式,通过仪式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
仪式,不分大小。日常小事都可以让孩子觉得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纽约时报》曾经评选出美国十大经典家庭传统,相信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生日帽。不论家里谁过生日,都要戴上这顶帽子,大家一起吹蜡烛、吃蛋糕、拍全家福。
·开心罐。遇到开心的事,把它写下来,存到开心罐里。伤心的时候,从开心罐里取出那些美好的回忆。
·固定吃饭时间。
·秘密的拉手方式。比如拉手的时候在对方手心划三下,表示我爱你”。
·家庭的时间胶囊。父母给孩子写封信,孩子给父母画幅画,找个地方储藏起来。过个十年、二十年拿出来。
·固定的家庭活动。找个固定的时间,一家人凑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影。
·每年问同样的问题。父母准备几个问题,每年都问问孩子,并记录孩子的回答,比如今年爸爸最让你生气的一件事”你长大挣了钱后想买的第一样东西”。
·开学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留影。
·特别节日的全家福。
·和爸妈单独约会。
互道早安”晚安”;特殊节日送花;固定时间为孩子讲故事、读绘本;传统节日,和孩子一起包饺子、下汤圆、做月饼;出席孩子的重要活动;定期的家庭旅游;等等。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曾说过: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让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仪式感,是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只是为了生存。
正是这些细小而精致的日常,温暖了孩子的一生,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即使在逆境中,也一样能够活得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