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哭的时候,我一个箭步就要冲过去抱他,家里人都拦着我,说孩子哭不能抱,他可聪明啦,抱惯了就放不下了,这都是老人留下来的经验,我才懒得理那些所谓的经验,赶紧把我的宝贝图图抱起来,亲亲抱抱举高高,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这种哭了不抱的理论叫做哭声免疫法,就是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他、哄他,等宝宝不哭了再去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独立,不需要宝妈时刻抱着。
于是很多宝妈硬着心肠尝试,发现确实有用:孩子哭声不再频繁,生活习惯也更有规律,甚至于更加的独立。
然而在哭声免疫法”的教养方式下,那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马伊琍曾经在微博上说,非常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哭声免疫训练。虽然这个训练两天就让爱马学会了睡整觉,可是半年时间后又开始反复,每天半夜都哭着请过来求抱抱。
提出这个理论的约翰·华生,他的孩子又是什么情况呢?
约翰·华生的大儿子多次自杀,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和前妻的两个孩子,女儿沉默易怒、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量,需要华生救济才能生活。
百科词条上总结说: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的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刚出生的宝宝不是机器,他的哭声是向其他人求助,表明他现在正处于痛苦之中,如果父母这时候对宝宝的苦痛视而不见,会让宝宝产生绝望,缺乏安全感。长期这样下去,父母可能会看到孩子的独立”,但同时也会收获孩子对父母的冷漠、自闭和不信任。
我也发现,有时候图图哭的就是要抱,一放下就哭,我就一直抱着他,家里人就开始叨叨了,看看,惯坏了吧,放不下了,可当我抱图图一会儿,再把他放下的时候,他就乖乖的了。说明孩子并不是要大人一直抱着,只要给足他拥抱,给足他安全感,孩子自然就好了。
有人说,孩子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也就是说,不管父母怎么做,孩子都不会记得。记忆上不会记得,但是神经上记得。特别是在0-1岁期间,是宝宝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他的大脑神经不断连接。而宝宝哭的时候,父母是否去抱,也会产生相应的脑神经的连接,这影响的不是孩子的记忆,而是孩子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拥抱具有强大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经说过: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身躯注入新生命,使你变的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就加强关系及大大的减少摩擦。当宝宝出生后,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会有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的情绪。这时候,父母的拥抱,对宝宝来说,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生理上的痛苦解除,心理上的痛苦也解除,父母对宝宝哭声的反馈,会让宝宝非常有安全感。
在宝宝长大后,这种安全感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从小被冷漠对待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通常不会很亲密,和他人也很难产生亲密关系。所以,宝宝无助哭泣的时候,去抱抱他们吧,给他们温暖和爱。
父母不要忽略现实情况,强迫让孩子独立。在3岁之前,他们还没有健全的人格和身体,去接受父母强制性的独立要求。
对父母来说,爱和独立好像是很矛盾的两件事情:想要让孩子独立,就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爱,想让孩子幸福的成长,就要忽略让孩子独立这件事情。其实,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让孩子培养独立的人格,多数时候跟爱不冲突:爱是独立的前提,爱是独立的基础。
因此,宝宝哭了,宝妈赶紧抱抱你的宝贝,他需要你的拥抱,需要你的爱,放心,抱他不会宠坏他,只会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美好的童年,治愈一辈子。